这一辈子过不好,何谈来世呢? ——写给孤独的和抑郁的
你有过轻生的念头吗?说实话,我常有。人微,那种为了生存孤身奋斗,无依无靠,耗尽心力又不一定有回报。求而不可得,途中却常常失去所珍贵的,所美好的。个中滋味太重,乃至除了转瞬一乐,竟未尝有过可驻守的快乐!人生无趣。
想来,无数人饱受此生的苦楚,郁结不能解,虐心的事天天有。有时候静下来回想,真的有来生?真的有轮回?真的有天国和地狱?这一生,究竟为何而来?能否在来世少一些苦?这辈子没做好,下辈子应该会好吧?
但我现在不会再有那种念头了。因为真正遍观天下,确证众生皆苦,不管王侯将相,无非苦的类别不同罢了。人生就是一场苦难中的修行,却根本没有逃避的机会。所以,如果你也是觉得快乐无踪而有些厌世的人,这篇文章,你要看看。
有人会在重大遗憾时这样告诉自己,如果有来生,我一定怎样怎样。
可惜!今生怎样,来生亦怎样,除非修行和改变,并不懈努力!才能破解。
怎么理解呢?我先讲个故事。关于朱棣的心结和朱允炆的彻悟
靖难之后建文帝是生是死?去了哪里,成了千古谜案。多少年来,野史的说法有很多,我们不去引述。但朱棣见朱允炆这样的场面,大多数文学作品都是不敢碰的,因为你让他们说些什么呢?尤其见面后朱允炆是生是死怎么安排呢?电视剧《大明风华》中安排了这样的场景。这也是整部剧中,我最为欣赏的一个剧情安排,足见导演和编剧的功力深厚,对一些事的参悟之深。由于近年来一直是内心很煎熬和痛苦的阶段,有些消极悲观,但在观看这个剧情时,多少开解了自己的内心,又鼓起了很多勇气,筹划重披战袍,继续革命。
剧中的前置内容中,朱棣在靖难之后,内心深处是经久的不安和忐忑,因为他有两怕,自然不是怕天下人耻笑或者良心的谴责。
他怕的一是将来到了地下如何对父亲朱元璋交代,因为朱允炆是朱元璋一生中最爱的马皇后所生的嫡子朱标(也是朱元璋深爱的太子)之子,此份爱深入骨髓且世人皆知。为了朱允炆的江山稳固,朱元璋杀伐决断狠辣无比,基本上把功勋权贵全部拔除,独独没想到自己的其他孩子威胁更大。所以朱棣怕朱元璋是必然的,因为那时候的人,毕竟都是相信死后有另外的世界的,并且他时常梦见自己的母亲,因为自己的篡位而在地下被朱元璋责罚受苦,并且在梦中朱元璋也拿刀砍向他。
二是他非常害怕建文不死的话,自己作为长辈必然会死在前面,那么建文在朱棣死后是否会被拥戴者复起呢?带着这两怕,抑或是两难,折磨内心,他放不下,千方百计寻找朱允炆,竟终于找到了。于是,叔侄俩要对话了。
剧情是这样安排的,朱允炆来见朱棣,在一座塔上,两人不见面,朱允炆在塔顶,而朱棣在底部,由中间人传话。朱允炆自然有追随他的人保护,但毕竟来见在位的皇帝,朱允炆实际上心里非常清楚所有可能遇到的结局。因此,这个剧情设定的前提,就是朱允炆已经彻底看透了一切,将生死置之度外,已然得道的高僧了。
那么,朱允炆这样的人,用我们世人的眼光来看,必然是世间最悲催的人之一了。生于圣眷之下,拥有一切。却因为年轻气盛和妇人之仁,是在完全胜算的前提下,因自己的能力不足而丢了天下,终至削发为僧,浪迹天涯,东躲西藏,自己还直接害死了无数人。日日惶恐和痛悔……这样的人生起落,比起我们这些小民百姓,自然是天大的遗憾了。所以,借用他的嘴,说出来的东西,是很有说服力的。
一开始,中间人(孙若微)传话给朱允炆,说朱棣知错且不安,想邀请他回去,尊为太上皇。朱允炆回答自己已经出家,没有祖宗可祭, 也不想跟朱棣回去当太上皇,更不要说宫殿,连世俗的姓名也不需要了,让朱棣放心做皇帝,不用担心死后的事情,只要能为苍生谋福,就算对不起朱允炆一个人,也只是很小很小的事情。朱允炆说,若不是为奴儿干都司(朱棣流放建文属臣及家属的地方)的几万靖难遗孤,本来他是不想来的。
孙若微把朱允炆的话,全部告诉朱棣之后,又将朱允炆交出的玉玺拿出来,让朱棣看了很是激动,他没有想到朱允炆肯归还玉玺给他,朱棣有些不敢相信。孙若微于是替朱允炆传达意思,说明朱允炆是想让朱棣安心做皇帝,为天下人做事,可朱棣却还是不相信的样子。
朱棣确认了玉玺的真伪之后,感慨地跟孙若微说起他的想法,把他这些年常做的恶梦告诉孙若微,让孙若微告诉朱允炆,如果朱允炆不肯当这个太上皇,他也不能安心收这个玉玺。
朱棣不肯收玉玺,孙若微便把朱允炆的另一番话告诉朱棣,说明朱允炆是不会收回玉玺,如果朱棣不要玉玺,他就将玉玺扔进海里让它永不见天日。孙若微提醒朱棣,如果他能弥补靖难之错,便可以不再做恶梦,然后又继续上塔顶,为自己的未来跟朱允炆再问几句。
朱允炆提醒孙若微,别用仇恨来解决问题,同时解答朱棣的问题,说明他已经到了知足常乐的时候,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境况,他都能笑着活下去,所以他不需要再当什么皇帝了。
朱棣想问下一辈子的事情,因为他的心常常惶恐难安。朱允炆最点睛的话就出现在回答这个问题上,而这段话,我相信对世间任何人都是能够醍醐灌顶的。因为朱允炆能来见朱棣,就已经是解脱生死了,而佛家有说,解脱生死,已然成果了。
这段话如下:“当皇帝就当皇帝,当僧人就当僧人,这是我这一世的功课,至于说来世,何谈来世呢?如果你觉得这一辈子失败了,下辈子会怎样?其实,这一辈子都没活明白,又何谈下辈子呢?一世命即是万世命。你做不了皇帝,就也做不了僧人……不反省和改变自己,心不能安,到哪里都会被苦恼困扰,要与自己讲和。”
终于,朱棣忍不住从塔底上来,面对面了。由于朱允炆实际上已然得道,为消除朱棣忧烦,坦然愿意交出自己的性命……在又一番对话之后,两人都释然了。从此都了无挂牵,可以静心于自己的今世造作了。
当初电视剧看到这里,我泪流满面。“与自己讲和”,这辈子都没活明白,又何谈下辈子呢?一世命即是万世命。
是啊,这辈子无法与自己和谐共处,又有什么说下辈子呢。所以我推荐大家都看看这部电视剧,里面很多值得人思考的东西,或者只看这一集也行。
近来学习佛教的理论,很受触动。作为一个基督徒,从中体察到诸多的相似之处。佛家讲因果律是通看三世的。人除了现在的一世,过去世和未来世,是要三世渐次受报的,现世承受先世的业因,成为现世的业果。现世的行为造作,就是后世的业因;也可以加入到先世的业因中,成为现世的业果。因此说,你这一辈子,没有做好该做的,下辈子依然好不起来。
那么基督教的教诲就更果决,这辈子做不好,则永生永世堕入地狱。只有因果,没有轮回,只有在今世悔改,则可获得永世的宽恕。
最终,都是指向同一个答案:一世命即是万世命。
修行和悟道,在于工作中,在于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人这一世,实际上就是来渡劫的,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各有各的苦。我曾经在《如果你是易抑郁的人,该如何自救》中列举过,甚至连任正非这样非凡成就的人,都有夜夜惊醒,深夜痛哭的时候,甚至六十多岁才不再兴起自杀的念头,就足以证明,世人皆苦,你我都需要修行。
所有避世的心,都是无益的,不管受过什么伤,心碎了一地,自己撮起来缝补缝补,再装回去,抬起头,迎着太阳,好好生活。
把这一世过好,才会有好的下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