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笔书法三字经V6(120字)

腰须挺,头须正,眼一尺,胸一拳。
三点握,一点顶,笔杆斜,掌心空。
横要平,竖要直,撇有尖,捺有脚。
起止明,行笔健。少弯曲,多直线。
部件内,空均匀。笔画重,参差分。
上宜短,下宜长;左宜抑,右宜扬。
中宫紧,外围松。勿缺角,勿歪倾。
合体字,似一家,多相让,善穿插。
辐射笔,须舒展;包围字,当收敛。
大小等,高低同。如有错,即改正。

原文解读:

原文:

腰须挺,头须正,眼一尺,胸一拳。
三点握,一点顶,笔杆斜,掌心空。

解读:

这两句说身体姿势与握笔姿势。

腰须挺,头须正,眼一尺,胸一拳”,意思是腰要挺直,头要端正。眼睛离纸面约1尺(约30厘米),胸部离桌子约一拳(7-8厘米),手指离笔尖约1寸(约3厘米)。

“三点握,一点顶,笔杆斜,掌心空”,意思是拇指末端食指末端中指第一关节中点这“三点”“握”住笔杆,食指根部这“一点”“顶”住笔杆;笔杆要倾斜50度左右;同时掌心是空的——这样有利于笔的灵活运动,既确保各个方向的笔画书写自如、又可随意控制书写速度。

关于握笔姿势,这里重点要提醒的是——只要孩子这几个手指的关系没有出错,家长们就不要大惊小怪、小题大作。因为小孩子手上的力量不够,而初学写字呢、用的劲往往比大人还要大,这就导致握笔姿势会出现一些变化——比如最常见的是:食指第二个关节过度弯曲、狠狠地压住拇指;以及笔杆过于垂直、手指离笔头太短等等。说实话,这些都不是大问题。

家长们对握笔姿势的焦虑,往往源于对独生子女的过度关注。今天的成年人,如果拿自己现在的握笔姿势去拷问自己小时候,就和拷问小孩为啥要垫尿布是一样的。有些问题是不需要刻意矫正的。

再扯得远一点,小孩子要是用左手拿勺子、拿筷子,往往会被家长反复矫正。但是,左撇子真是一定需要矫正的“毛病”吗?下面一段话,供大家参考(摘自《搜狐网》):

早在1975年8月13日,美国堪萨斯州托佩卡市的一群左撇子建立了名叫左撇子国际的组织,他们设想把全世界的左撇子联合起来,共同争取左撇子的权益。一年后,该组织举行庆祝活动,并将这一天确定为国际左撇子日,希望有朝一日全世界的左撇子一起庆祝自己的节日。这个日子就是1976年的8月13日,同时这个日子就成为第一个国际左撇子日。细看美国政坛,离我们最近的12个美国总统中,有6个就是左撇子,他们分别是胡弗、杜鲁门、福特、老布什、克林顿和奥巴马。

原文:

横要平,竖要直,撇有尖,捺有脚,
起止明,行笔健。少弯曲,多直线。

解读:

这几句主要说汉字笔画的写法。

“横要平,竖要直”是汉字书写原则中的原则、根本中的根本。“横”和“竖”对于汉字来说,就像盖房子的“梁”和“柱”一样,只有“横平竖直”了,汉字这座“大厦”才能被牢固地构架起来。下面例字“梁”、“华”中的“横”和“竖”,就是这样的“梁”和“柱”。

这一点,可以称之为汉字的“端庄之美”。

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横”一般要写得“左低右高”一些,这样会显得更有精神,有动感,有一种昂扬奋进之美。这一点,在古代碑帖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如下图):

“撇有尖,捺有脚”,这一点初学者往往会忽略。字要写得有精神,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把“横”“竖”看作汉字的“刚”笔,那么“撇”“捺”就可以看作汉字的“柔”笔。女孩子嘛,就要多打扮打扮!“撇有尖,捺有脚”,就是对这两种笔画修饰性要领的形象描述。大家看,阳刚与阴柔这一对中国文化的底层特质,真是无处不在呀。

“起止明”,是说起笔、收笔都要有明显交代,不能草草起笔、随意收笔。就像体操表演一样,起有起势,收有收势。

“行笔健”,是说行笔要刚健有力——好多人起笔、收笔都很认真,但行笔时轻轻一滑就过去了,这就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大家可以想象下面的场景:行笔过程就像用桨划船一样,要用力拨水,否则根本划不动船。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看看下面这两个例字,体会一下。

再拿上学打个比方吧——“起笔”相当于“上学去”,“收笔”相当于“放学回”,中间的“行笔”就是“在学校学习”。起笔、收笔再重要,和行笔相比不过是准备、收尾工作而已。

“少弯曲,多直线”指的是大多笔画应该写得直一些。这一点我们可以站在汉字演变的高度上来理解——大家看,从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汉字的形象性越来越弱,符号性越来越强,写起来越来越快(具体见下面三行例字,从左至右依次是篆书、隶书、楷书)。其演变逻辑中有一条主线——那就是“笔画不断变直”。所以,我们今天写字的时候,能写直的就尽量写直。写“直”比写“曲”要简便易行,体现的正是汉字的演变规律。

我们看下面每行最后的楷书——“不”字中,“撇”只有一点点的弯曲,几乎接近一条直线,“点”更是直的,没有弯曲。“禾”与“水”,各有两“撇”和一“捺”,都也只是有一点点弯曲,几乎接近一条直线了。

但不可避免的是,还是有一些笔画必须写得弯曲一些,比如“心”字中的“卧钩”、“我”字中的“斜钩”等等。这些笔画,正是硬笔书法的难点,需要反复练习、不断矫正,要确保写得弯曲有度,刚健有力。

原文:

部件内,空均匀。笔画重,参差分。
上宜短,下宜长;左宜抑,右宜扬。
中宫紧,外围松。勿缺角,勿歪倾。
辐射笔,须舒展。包围字,当收敛。
合体字,似一家,多相让,善穿插。

解读:

这几句说的是汉字的间架结构。

“部件内,空均匀”,就是在独体字的单字中、或者合体字的每一个部件中,各个笔画的距离要相对均等,不要忽窄忽宽;同时这个部件内的各个空间大小要相对均匀,不要忽大忽小。

大家看下面这两行例字,第一行第一个字“昌”,上下两个“日”,都被中间一横分成上下均匀的2个空间。第二个字“旺”,左边的“日”不用说了,右边的“王”也是被中间的横和竖分出了4个均匀的空间。第三个字“基”,上面部件“其”的中框,被两横分出了3个均匀的空间;下面部件“土”中,上横和中竖也分出了左右对称的2对空间。

接着再看第二行的三个例字,“案”“帮”和“线”,其各个部件中空间形状虽然不像第一行那么规则,但也在尽可能地追求均匀。具体大家可以参考下图理解一下:

大家看,上图“案”字中A-A,E-E,其空间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是接近的;“帮”字中的B-B,面积也基本相等——这里右边的钩虽然“侵占”了一部分空间,但是中间的悬针竖则不在正中间、而是写得偏左了一点点,这样两者面积就接近了;最后一个“线”字,其中的C-C,D-D也是这样的。

对于“部件内,空均匀”,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汉字的“匀称之美”。

“笔画重(chóng),参差分”,是说对于重复出现的同样笔画,要注意长度上与(或)方向上要有所变化,以期参差错落,避免单调呆板。比如“三顾茅庐”的“三”字,第一横可以稍长,第二横可以稍短,第三横可以最长;如果再进一步,第一横可以略微向上弯曲一点,第二横可以比较平,第三横可以略微向下弯曲一点。大家看,一个简单的“三”字,就可以同时写出长度上与方向上的丰富变化。

再比如,“四点底”也可以这样处理——最左边的“点”方向向左,其他三“点”方向向右,最左边的“点”稍长,接着两“点”稍短,最后一“点”最重、也最长。还有“参差”的“参”字,下面3撇的写法也当有所区别——从上到下,依次越来越长。

对于“笔画重,参差分”,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汉字的“参差之美”。

“上宜短,下宜长;左宜抑,右宜扬”,这两句可理解为汉字的“挺拔之美”与“奋进之美”。所谓“挺拔之美”,就是上半身稍短一些、下半身稍长一些。有点像0.618的黄金分割点;所谓“奋进之美”,就是左半边稍低一些、右半边稍高一些。

关于“上宜短,下宜长”的挺拔之美,我们看上面第一行的“十”、“米”、“中”,这几个字虽然近乎上下轴对称,但写起来需要上小下大,上短下长。

再看上面第二行的“爻”、“多”、“炎”,这几个字都是上下结构,而且都由两个相同的部件或独体字组成,但写起来也需要上小下大,上短下长。

关于“左宜抑,右宜扬”的奋进之美,我们看上面第一行的“一”、“之”、“我”,这几个字均是左低右高,左抑右扬,非常明显。

再看上面第二行的“从”、“林”、“非”,这几个字虽然近乎左右轴对称,但是写起来也需要左低右高,左抑右扬。

另外,我们再看一下“大”字,这个字写起来“撇”要稍微“压抑”一些,“捺”要适当“飞扬”一些。这种奋进之美,好像有一种动感,让楷书也具有了行书的感觉。有句话讲:写楷书要写出行书的飞扬,写行书要不失楷书的端庄。说得确实有道理。

另外,“上宜短,下宜长。左宜抑,右宜扬”,这一句也可以理解为“前紧后松”。为啥说“前紧后松”呢?因为汉字的笔顺一般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因此一个字中,左面的部分、上面的部分应当收紧一些,右面的部分、下面的部分需要放松一些。中国文化讲常讲“先抑后扬”、“先张后驰”,大家看,这写字的“小道”,和中国文化的“大道”也是相通的。

“中宫紧,外围松”,是说汉字一般要向中看齐,要劲道内敛,要紧密团结在中央周围。就像水中投下一粒石子,波纹由中间向外扩散一样。这一点,我们可以称之为汉字的“向心之美”。

大家再琢磨一下——练字时所用的田字格、米字格以及回宫格,其中有没有共同点呢?如果有的话,或许就是这些格子都标明了“一个字的中心在哪里”。

有趣的是,这个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汉字是有中心的,地方要服从中央;而在西方字母文字中,每一个字母都是平等的。

“勿缺角”是强调要尽量将汉字写成方块,如果字形本身不是很“方块”的话,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弥补。比如“安全”这两个字,如果把“女”字“撇”写得很长、而最后一笔“顿”写得很短的话,这个字就好像缺了“右下角”;如果把“全”字上部写得过于尖耸,这个字就更加缺了“左上角”和“右上角”。

“勿歪倾”指重心要稳,不要把字写歪了,更不要写倾倒了。

“合体字,似一家,多相让,善穿插”,指的是合体字的各个部件之间(当然也包括独体字各笔画之间)应该互相谦让,要讲究互相穿插,确保各部件、各笔画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比如下面例字,“秋”字中,“火”的“点”就嵌入到了“禾”的“横”和“点”之间;“秀”字中,“禾”的“竖”需要写得短一些,以使得“乃”能向上嵌进来;而“帮”字中,上面右耳的悬针竖也要写得短一些,好让下面的“巾”能嵌进来。

原文

辐射笔,须舒展;包围字,当收敛。
大小等,高低同。如有错,即改正。

解读

这两句主要讲章法,最后再强调了一下错别字。

“辐射笔”指的是字外围像树枝一样向外伸展的笔画,这些笔画可以适当向外伸展一些。

这里所说的“包围字”,不仅包括包围、半包围结构的字,还包括类似包围、半包围结构的字,如“白”字。这些字要是撑满格,就显得大而不当了。

大家看这里的“辐射笔,须舒展;包围字,当收敛”,也含有向中看齐的意思,上面“中宫紧,外围松” 的意思也是一致的。

“大小等,高低同”,指写起字来切忌忽大忽小、忽高忽低,这个需要自己在写完后反复观察、不断调整。避免出现“左右成岭上下峰,肥瘦高低各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大小等”,指的是目测上的大小相等,而不是尺寸上的绝对相等,大家看上面“口”“国”“白”这三个字的大小关系——如果把“口”和“白”写得和“国”一样大,虽然尺寸上一致了,但你会越看越不舒服。

最后“如有错,即改正”,强调写完后要逐字检查,确保没有错别字。如有错别字,写得再漂亮也是不合格作品呀。

(大家看看,下面的作品中有没有错别字)

总结与思考

本文列举了汉字的6种美,即“端庄之美”、“匀称之美”、“向心之美”、“挺拔之美”、“参差之美”、“奋进之美”。大家可以分析一下下面的例字,看看这些美都体现在哪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