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海战之126:核弹之祖

1942年12月2日,芝加哥一号堆启动成功,这是人类制造的第一个自持续链式反应机构。数百吨的庞然大物,输出功率只有0.5瓦而已,手电筒都点不亮。但就这半瓦功率的庞然大物,成了所有核弹、核能的先祖。

有点像当年那占了几个房间的计算机

----------------------------------

西拉德(Leo Szilard)1898年生于匈牙利的一个犹太家庭,1916年进入大学后,学业因一战中断。战后匈牙利一片混乱,于是他在1919年前往德国,并将专业改成物理学。

1930年,西拉德入籍德国。希特勒上台后,西拉德意识到苗头不对,于1933年移居英国。也就在刚到英国的时候,他自己构想出了核裂变的链式反应---------这倒不是他的首创,1912年的时候就有一德国化学家提出了类似的构想,不过不是核而是分子级别的,那是个化学家。

意识到欧洲即将爆发大战,西拉德于1938年远走美国,同年12月,德国科学家哈恩发现核裂变。哈恩的论文发表后,西拉德做了相应的试验验证,也看到了裂变背后蕴藏着的极大危机。1939年8月2日,深感忧惧的西拉德上书罗斯,这就是著名的“西拉德/爱因斯坦联名信”。这信由西拉德起草,爱因斯坦就签个名而已。

当然了,爱因斯坦的名不是随便签的。

曼哈顿计划超级庞大,这封信是第一步。

费米生于1901年,在17岁入学比萨高等师范学校(Scuola Normale Superiore di Pisa)的附加测试中,他用傅里叶分析法写出了长杆震动的偏微分方程。考官当场拍板“就他了”,而且预言费米将来必有大成。

这里有3个有意思的事:1、天才是无法用勤奋弥补的;2、数学是万物之源,没有数学功底的话就不可能有他将来的成就;3、那学校到现在也只有不到600人,其中本科/研究生各半,但百多年来得了3个诺奖,精华程度跟加州理工有一比。

1938年12月,费米因慢中子及发射性的研究获诺贝尔奖,拖家带口去瑞典领奖之后,远渡重洋直接去了纽约。原因,是当年早些时候墨索里尼颁布了种族法,这跟费米本人没关系,但他妻子Laura Capon是犹太人。

1939年初在纽约刚下船,费米就收到了N个大学的邀请,他选择在哥伦比亚大学落脚当了教授。

纳粹德国的科研能力在当时还是很强的,但将来必定衰落。想想看,费米、西拉德、爱因斯坦、玻恩等精英中的精英都跑了,纳粹怎么会有未来?这是纳粹必败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就是西瓜圆不圆的问题。

扯的好像有点远。

1938年德国人发现裂变之后,居里等三位法国人进一步发现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裂变会产生更多的中子。也就是说,消耗一个中子,会产生两个或以上的中子,这让持续裂变即链式反应成为可能。

法国人实验数周之后,费米也进行了同样的实验,并提出一个中子再生因素K:K小于1,链式反应不能自持续;不加限制,K将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增长,即K平方、K三次方…….这就是核弹;用石墨等吸收中子,将K控制在1.03~1.04的水平,链式反应就能自行维持,向外输出能量,即核反应堆。

当然这要配合临界质量,不再多说了。

在那封联名信之前几个月,费米也想到了核弹的问题,在海军部做了个裂变武器化的讲座。不过这东西实在太新颖太深奥太匪夷所思,凡夫俗子是没法理解的,所以海军部只拨了1500美刀给哥大,算是打发了费米。

相比之下,曼哈顿工程花的是20亿。

当然,费米也不是神,虽然他认为武器化是可能的,但他认为那只是一个方向,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实现,因为他觉得核弹会非常巨大比如几百吨,不具实战意义。直到1940年8月英国“不列颠科技代表团”访美进行科技交流,费米才被英国人点醒。

1941年9月,费米拿着4万美元拨款开建反应堆。他的做法很简单,就是将氧化铀放在20公分见方的铁皮罐里,四周围上高纯度的石墨块用作中子吸收,288个铁皮罐堆在一起之后,K值达到0.87。再经过一番改良,达到0.918,未能实现自持续。

当时,进行这类似实验的有好几个学校,比如普林斯顿跟芝加哥大学。为了不做重复工作,几家被迫合并或取消,只留一家专攻,1942年2月芝加哥大学的冶金实验室成立,专干这事。

实验室由康普顿负责,就是那个发现了电磁粒子性从而在1927年获得诺奖的康普顿。

费米从纽约带着团队去了芝加哥。

芝加哥人口密集是美国数得着的大城市,考虑到反应堆潜在的危险性,本来是准备建在郊外的。但那场地的清场/建设进度大幅落后,金属铀都炼出来了,那建筑都还没影。

不得已,堆址就选在芝加哥大学废弃的体育场的看台下,一个叫Stagg Field的地方。那是个半地下的建筑,体育场废弃之后就用来打壁球之类的,具体尺寸是8米高9米宽18米长。

危险性方面,虽然铀核从吸收中子到裂变的时间极短,只能以纳秒计,但裂变之后放出中子的时间比较慢,是以毫秒计的。而且,费米认为链式反应单纯依赖于快中子,石墨可以减速,此外,从功率峰值到堆芯熔化要好几分钟的时间,这时间足够将中子吸收剂扔堆里。

康普顿想了想也有道理,就独自担起风险同意了。要汇报给校长的话,校长哈钦斯(Robert Hutchins)是教育哲学学家兼写小说的,对这个一窍不通,唯一可能的回复就是“否”。

1942年11月16日,天下第一堆开工。

最原始的堆,当然是最原始的材料,总共就几种:截面10X15厘米的木条,长短不等;截面11X11厘米见方,长度42厘米的石墨块,上面钻两洞;压成柱状氧化铀跟金属铀棒一起做燃料;金属镉棒吸收中子;一桶镉盐一根麻绳一把斧头。

然后就一层层地往上码。

木条做支撑,石墨减速,氧化铀金属铀插石墨孔里当燃料,同时镉棒也插孔里当控制棒吸收中子。一天两班倒,一班码两层,就这样一直码了57层。

当然,费米之类的不干这粗活,最多监工而已,搬砖的都是雇那些高中辍学准备在入伍前挣点零花钱的小伙子。

成品是一个占地大约8米见方,高度6米的东西,这是一个真正的“堆”,核反应“堆”就是这样来的。不过这只是木架的外形尺寸,里面真正的石墨堆是个椭圆截面。

这堆东西,用了45000块共计360吨石墨;45吨氧化铀、5.4吨金属铀共计19000条。

12月2日早上,50多名科学家聚在这房间的看台上,观礼启动仪式。

点火当然不是打火机,是用放射性的铍252做中子源。抽取镉棒的控制系统将诸棒拉着缓缓升起,反应堆K值逐渐升高,然后…….意外发生,镉棒行程不足碰到什么东西掉下来了,实验终止。

小意外而已,下午2点再战,这次成功了。3点25分,盯着中子通量探测器的费米宣布反应堆达到临界质量-------与K值配合的一个参数。

费米要测试堆的控制系统,于是反应堆的测试继续,但大约半小时后中子数量过多引发警报,测试终止。整个过程中,自持续的链式反应进行了4.5分钟,输出功率约0.5瓦。(其他时间还是由中子源提供中子)

最后,那斧头是干啥用的呢?

整个控制系统是用麻绳吊着,然后麻绳通过滑轮栓在墙上。整个测试,从头到尾都有一家伙扛着斧头待命,势头不对的话,立马砍断麻绳,控制系统直接带着镉棒落下,终止测试。那桶镉盐也是差不多的作用。

当天,康普顿给国家防务研究委员会主席柯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打电话汇报成功的消息,用的是暗语。

“意大利领航员抵达新大陆”

“土著反应如何?”

“非常友好”

-------------------------------------

最后的题外话就是科学与技术不要混淆了。科学是指万有引力热力学定律链式反应等等,这些论文是公开发表没有国界的;技术,是怎么用这些理论来做打桩机、发动机、核弹,能不能做出来、做的好不好,那就各凭本事。

技术不但有国界,还有专利。

(0)

相关推荐

  • 一路物理传奇:从原子结构到核能利用丨贤说八道

    从原子结构.原子核结构.放射性.核反应一直到核能利用,一路过来都是物理的传奇.本文讲述这一路上带来关键基础突破的几个思想者的故事,重点在于努力补齐这幅宏大画卷中的物理逻辑. 撰文 | 曹则贤(中国科学 ...

  • 费米创建原子反应堆 原子能时代的开始

    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一座建筑的外墙上,镌刻着这样的碑文:"1942年12月2日,人类首次完成自持链反应的实验,并因此肇始了可被控制核能的释放."这里便是世界上第一座成功运转的原子反应堆 ...

  • 原子能之父费米:一颗原子弹的诞生

    ★成为襄子特别读者: 点击上方「襄子讲谈社」→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Part 01:第一颗原子弹的试爆 Part 02:卖火柴的小费米 Part 03:大学之路 Part 04:法西斯治下的意大利 ...

  • 太平洋海战之46:秋后算账

    这是密切相关的萨沃岛海战的第三节,前文: 太平洋海战之44:致命断剑 太平洋海战之45:无人幸免 -------------- 萨沃岛一战,日舰损失为零,而美军损失三艘.澳军损失一艘重巡洋舰,这都是万 ...

  • 太平洋海战之45:无人幸免

    前面的萨沃岛海战主体是结束了,因为长度关系,中间及之后的一些事情没说.事实上,日军虽然在萨沃岛海战中一舰未沉,但之后的回程中,被击沉一艘重巡. 这一节,说几个幸运与不幸的事件. 之一就是巡逻在萨沃岛北 ...

  • 太平洋海战之44:致命断剑

    中途岛一战,是日本海军史上未有的惨败,在美国这厚重的铁砧面前,日本的钢刀应声而断.但此时美日双方的海军力量大仍然致相当,而日本精炼海军数十年,虽是断刃,依然不可小觑. 1942年8月8日的萨沃岛海战, ...

  • 太平洋海战之42:百战身死

    中途岛之战的同时,联合舰队分兵一支攻击阿留申群岛的荷兰港,最后是占了群岛里面靠西部的两个岛.可占这两岛没什么意思,反倒是送补给的时候,在42年7月5日被美潜艇击沉了两驱逐舰,比较亏. 美军建功的潜艇有 ...

  • 太平洋海战之186:仅此一例

    太平洋海战中美军潜艇被击沉不少,但都是死在驱逐舰.战机这些天敌手里.折损在日军潜艇手上的,只有一例. 这也算是电流行动的损失,塔拉瓦之战中,除了前一节的SS-191渡文号,就是这艘,而且早三天. 先说 ...

  • 太平洋海战之47:永不言弃

    "绝不放弃一人(Leave No One Behind)",哪怕是没有生命的遗体.1993年的索马里,为了营救重围之中的同袍美国人楞是将一次秘密行动打成了一场战役,就是那著名的&l ...

  • 太平洋海战之49:陆航精英

    日军在瓜岛建机场,为的是切断美澳运输线,美军登陆瓜岛,为的当然就是拿下机场保住运输线并威胁拉包尔.这个未建成的机场,是整个瓜岛战役的核心. 1942年8月7日,陆战一师登陆瓜岛.岛上多是建机场的朝鲜劳 ...

  • 太平洋海战之180:大势底定

    11月5日,刚刚进驻拉包尔的日本帝国第二舰队被CV-3萨拉托加与CVL-23普林斯顿号轻航母突袭,七艘重巡洋舰虽然一舰未沉但几乎全部带伤.之后,各舰陆续离开拉包尔退往特鲁克乃至日本本土维修. 对撤退的 ...

  • 太平洋海战之179:遍体鳞伤

    1943年11月5日,美军两航母攻击拉包尔,日舰队遍体鳞伤却一艘未沉.美军不是运气不佳,是故意的. ------------------------------------ 11月1日,盟军登陆布干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