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

团扇·中华文明艺术

【团扇·历史文化】

团扇又称宫扇、纨扇。中国传统工艺品及艺术品。是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团扇起源于中国。扇子最早出现在商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

当时,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西汉以后,扇子开始用来取凉。三国时诸葛亮轻摇鹅毛扇,妙计横生,运筹帷幄。羽扇出风缓软,不入腠理。东汉时,大都改羽扇为丝、绢、绫罗之类织品,以便点缀绣画。一轮明月形的扇子称之为“纨扇”或“团扇”,也叫“合欢扇”。当时扇子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还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

宋以前称扇子,都指团扇。王昌龄《长信愁》诗:“奉帚平明秋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杖扇新录》载:近世通用素绢,两面绷之,或泥金、瓷青、湖色,有月圆、腰圆、六角诸式,皆倩名人书画,柄用梅烙、湘妃、棕竹,亦有洋漆、象牙之类。名为“团扇”。圆形或近似圆形扇面,扇柄不长。

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竹文化、儒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历来中国被誉为制扇王国之称。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纸、扇、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翎毛、其它棕榈叶、槟榔叶、麦杆、蒲草等也能编强或制成各种千姿百态的日用工艺扇、造型优美,构造精制,经能工巧匠精心镂、雕、烫、钻或名人挥毫题诗作画,使扇子艺术身价百倍。中国扇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晶炎炎夏季,随手猎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用以障日引风,故扇子有障日之称,这便是扇子的初源。扇子在我国已有三、四千年历史,经数千年沿革演变善改进已发展成为几百种的扇子家族,战国秦汉时期,一种半规形'便面'其形似单扇门,故又称'户扇'单门扇可遮面窥视成为当时扇子的主流。'便面'一律用细竹篾编形制成,上至帝王,下至平民者使用它。

图上的大扇子叫做五明扇,是古代仪仗中用的一种掌扇。晋时只限于帝王使用,由2名宫人拿着站在皇帝后面。

在扇子上题诗作画第一次出现于三国。据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载有曹孟德的主簿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晋书·王羲之传》有一则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当时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书于王羲之”,“羲之为书五字”,她售出时便由十二文涨至“百文”。今浙江绍兴蕺山南边有“题扇桥”,相传便是王羲之题扇处。

扇子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最早出现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故“扇”字里有个“羽”字。当时,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西汉以后,扇子开始用来取凉。三国时诸葛亮轻摇鹅毛扇,妙计横生,运筹帷幄。羽扇出风缓软,不入腠理。东汉时,大都改羽扇为丝、绢、绫罗之类织品,以便点缀绣画。一轮明月形的扇子称之为“纨扇”或“团扇”,也叫“合欢扇”。当时扇子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还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扇面上常绣以山水花卉,款式争奇斗艳,闺阁仕女手摇团扇,清风徐来,不但可以平添主人娴雅文静的仪态,又能体现女性天真活泼的个性。

【团扇·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女性的审美特质

团扇可以说自汉代开始兴起,汉代以前的社会并没有十分的注重“男尊女卑”的社会关系,而到了汉代儒家学说的兴起,使得当时的社会十分讲究伦理道德,女子必须遵守“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的伦理纲常,这成为评判行为正确与否的价值标准。

我们在苏州团扇与女子的情缘叙述过,在古人的眼中,女子就应该在家中织布缝衣、相夫教子,不应在外抛头露面,这样的封建社会对女性行为和身心的束缚形成了中国古代女性含蓄、矜持、委婉的性格特征,也由于古代男性的审美更倾向于女子柔弱、顺从、温柔的赞美,像“指若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这样的形容女性柔弱娇美的诗句数不胜数,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女性追求含蓄、朦胧之美的社会风貌。

这种追求也使得团扇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女性用具发挥了其自身的价值,不仅作为装饰用物,也常常作为吸引男子青睐的佳品,婉约的面容下,欲说还休,借由团扇的“遮”将含蓄与娇羞诠释的淋漓尽致,由此古代女子“以扇遮面”的潮流一发不可收拾。古代作为丫鬟的女子大多性格活泼灵动、察言观色,却又不失委婉含蓄,其对团扇的使用也是屡见不鲜。

团扇蕴含的人文情怀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团扇的描写是十分丰富的,班婕妤就是其中最为鲜明的例子。班婕妤是西汉时期汉成帝的爱妃,也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女诗人,因其美貌和文采深受皇帝的喜爱和专宠,汉成帝曾命人制作大的轿撵,使班婕妤能与其同车出行,但班婕妤却恪守妇德拒绝了,太后听闻也对她在妇德、妇容、妇才等方面如此高的修养赞叹不已。

但自赵飞燕姐妹入宫后,便利用“巫盎”案陷害班婕妤,使其受到冷落,于是班婕妤想远离是非,便自请去深宫侍奉王太后孤独至老。在深宫中的班婕妤顾影自怜,自知已是“秋天的扇子”,于是便作了《团扇诗》,又称《怨歌行》的诗篇,借团扇自喻遭遇不幸时不得志的悲愁情绪,感伤中国古代女性命运的坎坷,团扇也由此常常被人视作红颜薄命、佳人失势的象征。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也常常借助团扇作诗作画,借此谱写古代女性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如清代的陈文述为团扇作诗:江南三月春风歇,樱桃花底莺声滑;合欢团扇翦轻轨,分明采得天边月。再有《桃花扇》中李香君染满血迹斑斑的“桃花扇底送南朝”等名史在册。

团扇象征着我国古代女子移步清莲的温柔情怀和柔情似水的婉约之美,象征着至死不渝的定情信物,同时也象征着古代女子的悲舛命运,它是一种情怀的寄托与依赖,也给予了人们发挥想象和创造力,施展歌赋才华、抒发人文情怀的空间,扇子的文化内涵也赋予了这样的情感。

❖博物馆团扇展示

【团扇·形】

你知道团扇为什么最初的形状是圆形?

扇子的造型是受到古代人们“尚圆”、“尚方”的造物观和审美观影响,在古代,圆被认为是神圣、圆满、和谐的象征,自然中的红日、花朵的轮廓等都是圆的形态。佛教和禅宗都崇圆、尚圆,追求完美无缺的圆相。从新石器时代的器物可以看出大都以方和圆为基本造型。

据资料记载和考古发现,从战国晚期到两汉时期,扇子的形制制作总起来分为方形和圆形,“安众扇”和“五明扇”是其代表。晋·张载《扇赋》中又谓“裂素制圆,剖竹为方”,方扇为竹子编制,圆扇为素纨做成。

晋·潘尼《扇赋》云:“安众以方为体,五明以圆为质。”而在方形“安众扇”和圆形“团扇”出现的这段时期内(战国至两汉)恰为儒道释思想与古代朴素哲学的形成完备时期,因此“方”和“圆”的造型为团扇产生时的基本造型是深受当时人们所处时代的哲学观、审美观影响的。

那么其他的六角、葵花、芭蕉等样式的团扇是如何产生的呢?那么就不得不说一下古代人们的仿生意识。

人类最初的创造都是模仿所得,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认识到一些现象就对它加以模仿,“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古人的造型设计哲学。

在团扇产生的西汉时期至盛唐开元时期,无论'圆如满月'的纨扇,还是方圆结合、六角、海棠、葵花、芭蕉、梅花等诸多样式,都体现了人们早期的仿生意识。

这些造型大多从自然界中来,造型动机受文化、信仰、经验等因素的影响既具有文化价值,又具有审美价值。而团扇仿生手法的特色和高明之处是将“美”与“用”相结合。

在我们心悦云裳,经常就会有手绘团扇的活动,让您亲自来感受手绘团扇的文化与乐趣。团扇 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当做穿搭或者摆拍的小道具。在中华服饰的文化中,这些都是传承下来的工艺文化,也将一直被我们而尊重和喜爱。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了解参与心悦云裳更多活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