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城,一座蕴藏着徽派文化的郡城

走出旅舍,走过练江上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太平桥来到了徽州古城。徽州古城始建于秦朝,隋末歙县人汪华自称吴王,占据歙、宣、杭、睦、婺、饶六州,将治所定于徽州城,此后徽州成为了历代郡治所在地。直到清康熙六年,安庆和徽州两省合并成为安徽省。
徽州古城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中国四大古城”,城内文物遗存众多,在古城的大街小巷内镶嵌着数百余幢古朴的民居,这些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彩、最直观的载体。
从瓮城左侧小门进入古城,迎面是一座高大的牌坊,牌坊上写着“承流宣化”镏金大字,表明了徽州人渊源流长的文化教养和淳厚的民风。徽州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其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在各个领域都有表现。
中国历史上有过四次北方宗族南迁,给徽州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使得徽州文化包容整合了南迁的中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徽州文化。如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
牌坊后面是挂着靛蓝色“徽州府”牌匾的南礁楼,南礁楼是吴王汪华府外子城的正门门楼。南谯楼为砖木结构,悬山顶,重檐高脊,紫墙青瓦。楼的门阙内左右各有13根木柱斜倚墙壁,以支撑门阙大梁,这是典型的宋式“排栅柱”建筑风格。
徽州府衙,是采用原工艺、原材料、原规制的模式在原址上修复的,整座建筑气势雄伟,规模庞大,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精髓。州衙原建筑建于元末明初,后毁于大火,随后重建。明初,卫国公邓愈将此改为行枢密院,洪武三年复为府治。
阳和门,旧称迎和门,又名东谯楼,位于府衙大门外东侧的中和街上。重檐虚阁、高脊翘角的阳和门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城楼平台上悬有巨钟,这里是古代用来观望和击鼓鸣钟、打更报时的地方。据说,世之筑城,必建谯楼,此乃汉之遗风。
穿过阳和门,就是徽州著名的许国牌坊,这座牌坊是明代万历年间,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重臣许国衣锦还乡时建造的。许国牌坊是中国仅此一例的牌坊,是最能诠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徽州众多石牌坊中最杰出的代表。
许国牌坊是中国古代旌表功勋、科第、德政、忠孝节义的建筑,牌坊上有“先学后臣”、“上台元老”、“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等字迹。意思是:科班出身,三朝元老,内阁成员,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部长武英殿内阁成员许国。
许国牌坊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左右两侧单间双柱三楼的石牌坊组合而成,石料全部采用质地坚硬的青色茶园石,用料特别粗壮厚实。梁枋、拦板、斗拱、雀替也都采用大块石料在空中接榫合缝,足见当时建筑技术已达到相当的高度。
关于这座牌坊,有一段传说:因许国平乱有功,皇帝赐许国四个月回乡建牌坊光宗耀祖。按规制大臣只能建四柱坊,皇族才能建八柱坊,而徽州达官显贵众多,四柱牌坊林立,许国如果造四柱坊,就无法体现他的官重威显。于是许国想了一计,用八个月才建好牌坊。
由于许国超假,皇帝责备他:“朕给你四个月假,你却延为八个月,依朕看别说是四柱,就是八柱牌坊也都造好了”。许国听后,立即口呼万岁,奏称:“谢皇上恩准,臣建的正是八柱牌坊。”皇帝听了哭笑不得,但金口一开无法反悔,也就默许了许国的牌坊。
古城内最著名的街巷莫过于斗山街了,斗山街因依靠斗山而得名,是徽州文化历史名城的一级保护区。斗山街曾是明清徽商的聚居地,这里多为高墙大院,豪门阔府,可谓古建筑的博物馆,享有“锦绣江南第一街”之称。
斗山街是一条闹中取静的窄巷,青石板铺成的路面狭长悠远,若是在细雨天,这里定会是戴望舒笔下的“雨巷”。我很喜欢漫游在这样的街尾巷头,觅寻那流传千百年的故事,特别是那些隐没于喧嚣闹市之间和小巷弄堂里面,那些沧桑满面的高大门楼和牌坊。
走在这条街巷中,似乎不经意间就翻动了一页历史,随处踩踏一块石头就能触动一个朝代。高大的门楼、随处可见的牌坊、祠堂,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徽派民居,都是一处处立体的历史载篇,只要走近它,就会被那充满儒学理念的徽文化气息所感染。
青石铺就的小道深邃而幽长,双脚叩击那经过数百年步履踩踏磨得光滑的石板路,仿佛在与古远的时空对话。徘徊在苔点斑驳的墙下,漫步于幽长寂静的街巷之中,那一色粉墙黛瓦和高高的马头墙,让人仿佛时光逆转,行走于明清时代。
我从许、汪、杨、王四大家族的府宅前悉数而过,旧时的堂前燕早已不知飞去了何处,斑驳的院墙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旧木依存,不加粉饰,体现着真正的历史原貌,让我不由的追忆起这份纯真、自然与古朴。
街边的高墙,围成一条狭窄幽长的古巷,也围成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完整的,零碎的;凄婉的,美丽的;动人的,残忍的。这些故事一直延续至今,永远也没有停歇过。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日月,不同的时节,到头来却改不了一样的结局。
斗山街里的徽派建筑都有着各自的故事,似乎都在诉说着房屋主人当年的官位显赫,或驰骋商海的得心应手。漫游于这条窄小的街头,看着这片徽派的建筑,心底油然追溯起深居府第的主人,当年是何等的豪气,何等的威风。
斗山街里除了徽商们的阔宅大院外,还有普通徽州人家的厅堂、贡桌、壁画和楹联。走在斗山街,那些古宅、古坊、古雕、古井,都是有据可查的老物件,它们记录着旧时徽州人的生活经历,也将永远载入徽州道德风范的族谱。
叶氏贞节坊是一座木门坊,牌坊下筑有假门。据说,叶氏25岁丧夫后守节侍奉婆母。朱元璋落难于此,被叶氏搭救,朱元璋登基后,记得着叶氏的救命之恩,下诏召叶氐进宫为妃。但叶氐恪守贞节,坚持在家侍奉婆母,朱元璋便降旨为叶氏建造了这座木门坊。
黄氏孝烈坊建于清代顺治年间,坊中间原辟有门,后用砖封砌。石质龙凤板剥蚀严重,尤其中部的“圣旨”二字难觅踪影。两侧的字板题款虽也风化难辨,但额题“旌表清故儒童吴沛妻黄氏孝烈之门”仍清晰如故。据说,门坊的主人黄氏是夫亡绝食以殉。
古城的大街小巷中分布着许多水井,这些水井与古城共同走过了千余个春秋。曾经晨起迷朦幽深巷中担水的问候,和着鸡鸣同唱的棒槌响,儿童嬉水跑闹的稚气活泼,种种围绕在水井边发生的故事已经远去,但水井依旧在,井水依然清。
蛤蟆井是斗山街上一口著名的水井,其实与这口井一墙之隔还有一口一模一样的古井。传说,唐朝贞观年间,斗山街的一家望族在开凿家井时,从一对蛤蟆栖身的岩石上凿出两个泉眼,就利用这两个泉眼建造了一对姊妹井。
水井开凿成功后,这户人家考虑到斗山街的居民缺水严重,就隔出一口井捐与街坊使用,因此蛤蟆井也被人们称为“姊妹井”和“井外井”,蛤蟆井的故事也就成为徽州望族行善积德的一个典故。
在古徽州凡大户人家必有家井,为了避免姑嫂妯娌在取水时发生纠纷,特意在井口设若干个井圈,各自从不同的井圈取水,后来这一做法沿用至了公井,这种井被称为多眼井。古城中多眼井颇多,最有名的应是位于新南街上的永丰井,也称三眼井。
含贞蕴粹坊位于大北街,也称孙氏贞节坊,建于清代乾隆时期,为四柱三间三楼冲天式石坊。牌坊的青石梁、柱上细刻锦纹,字牌上书有“含贞蕴粹”、“旌表吴廷遴妻孙氏贞节”。牌坊的下梁在抗日战争时被日机空袭炸裂,如今牌坊下部被砌入了居民家中。
豸绣重光坊位于大北街朱家巷口,建于明代崇祯年间,为双柱单间三楼,型制简朴。这是一座为江应晓、江秉谦恢复名誉的牌坊。牌坊东西额枋分别鎸楷书“豸绣重光”、“龙章再锡”,并镌“赠文林郎山西道监察御史江应晓,庚戌进士山西道监察御史江秉谦”。
徽州文化底蕴厚重,出了许多的历史人物,在古城墙边立有徽州名人的雕像。活字印刷术发明家毕升、文学和杂剧作家汪道昆、入侍太子出阁的右赞善,上台元老礼部尚书许国,近代山水画宗师黄宾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现代革命家刘和珍。
陶行知纪念馆位于中和街,是一幢仿徽派的建筑。原址为陶行知幼年就读的崇一学堂,内陈有陶行知遗物和遗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正厅内有陶行知全身汉白玉坐像,纪念馆内陈列有陶行知生平介绍和有关文献、实物,厅后为崇一学堂旧址。
漫步古城,身边满是沧桑老旧的徽派民居,耳边是带着点吴侬软语的方言,无意间我邂逅到设于方士载宅内的黄宾虹纪念馆,纪念馆的建筑原是许国府衙的部分遗构。黄宾虹是中国近代著名山水画家,他与齐白石同享盛名,有“南黄北齐”的美誉。
徽州的戏剧是徽州的一大特色。明清时期,徽州艺人吸取弋阳腔和西秦腔,经过演变形成了徽戏。清代乾隆年间,本是称为拨子的腔声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了二黄腔,而二黄腔与西北的西皮形成皮黄合奏,奠基了徽剧的基础。
西街1号,曾是徽州大姓汪氏的私家宅院,后来成了歙县县委大院。如今,为提升古城文化旅游业态,大院的房屋建筑进行了投资修缮和内部改造,成为了安若酒店·西街店。院中的红色元素风格有别于古城中其他的建筑,在粉墙黛瓦中,独树一帜。
徽园位于古城闹市区,是一座仿古的徽派文化旅游区。园内集牌坊、古民居、祠堂“徽州三绝”,融砖雕、木雕、石雕“徽州三雕”精髓,素有“徽州文化大观园”之称。徽园主要有仁和楼、得月楼、惠风牌坊、第一楼、得意楼、过街楼、古戏楼等仿古建筑。
别看徽园是一座现代的仿古旅游城,但它再现了徽州明清时期的风貌,气势宏大,鳞次错落,脉传徽州文化之神韵,新创徽派建筑之精华。走进徽园,就如走进了婉约的江南,走进了古朴典雅的徽州古城。
徽州古城,一座纯朴的古城。淡雅的墨香萦绕着这座历史悠久的郡府。水墨画卷里的人间仙境,平凡中才是真正的浑厚底蕴。回首,水墨徽州,古蕴悠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