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叙解读“金陵十二钗”判词之四:王熙凤
倒叙解读“金陵十二钗”判词之四:王熙风
文:龍乡
《红楼梦》中的王熙风,性格突出、精明狡诈、贪财善妒、心狠手辣,书中她的戏份之多,刻画之鲜活,在一定程度上盖过了宝黛钗,从而也足见她于全书的重要性。
判词中写她“偏从末世来”,这个“末世”讲的是家族之末世,还是国家之末世呢?
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中的“风月宝鉴”,“吴氏红学”等研究红学的许多老师,对此早已进行过阐述:
“鉴”如果是镜子的话,要毁掉它,最好最直接最容易的办法是砸烂,而不是象贾代儒那样,命人架火去烧。贾代儒当然不会那么笨的,命人烧肯定有烧的道理:楔子中说“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说明“风月宝鉴”是可以代表《红楼梦》,可以象征一本书的。而完全把书毁掉的最好办法就是用火烧,而不是砸。
可是什么样的书才能称为“鉴”呢?司马光有《资治通鉴》,人们又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称为“鉴”的书,不言而喻,是关于国家历史的,如果说是“末世”的话,那就一定是王朝之末世。相反,若是一个家族,称为“末世”已然十分牵强,再将其称之为“鉴”,那就更加荒唐得匪夷所思了。
再者,正照风月宝鉴的贾瑞,字天祥,显然是对民族英雄文天祥、字宋瑞进行的颠倒。文天祥作为宋朝末年抵抗蒙元的名臣,被杀害于元朝初年(1283年),书中对由他名字颠倒出一个贾瑞来,显然是在用宋末元初来类比影射明末清初;而“假瑞”“假天祥”隐喻的也肯定是对明朝有罪之人。
“风月宝鉴”在被架火烧时,“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
这就是在告诉我们《红楼梦》这部书,如同“风月宝鉴”一样:正面故事为假,背面故事为真;正面故事是美人,背面故事是骷髅;正面故事的王熙凤形象,背面故事是明亡清兴。
其实,南明时期的文人,和清初的明朝遗民,在很多诗文中,都把满清比做“风”,把朱明比做“月”,《红楼梦》中同样如此。所以说,“风月宝鉴”的真实含义,就是明亡清兴史。
王熙凤狡诈、狠毒、贪婪、势力的形象就是对这个末世时期的隐寓;她和贾琏本属于宁国府之人,却成了荣国府实际上的大管家,暗隐了她的多面性;而她的权势,也暗示她象征着这个末世时期权力的巅峰。在他判词前写的是:
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
冰山会融化,代表着末世。雌凤有人认为是指魏忠贤,理由是凤本来为雄性,雌风则意味着雄性的性能消失了,就象不男不女的太监,加之书对王熙凤弄权的刻画,因而认为王熙凤影射了九千岁魏忠贤,这是一种误解。雌凤其实就是凰,“凰”“皇”同音,暗隐皇帝或皇家,而王熙凤之“王”,象征着处于末世的明王朝。魏忠贤权势再大,也代表不了末世。
其判曰:“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凡鸟”即繁写的“鳯”字,如果我们以为其仅仅代表王熙凤的名字,和表示王熙凤庸碌无能,是远远不夠的。我们知道,为了达到真事隐去的目的,《红楼梦》中每个人的名字都是经过精心设置,带有某种含义的,王熙凤的名字更是如此。
“凡鸟”二字出自一个曲故:魏晋时期嵇康之兄长嵇喜,被称有“当世之才”,因在朝中为官,而被当时的清流看不起。阮籍母亲病故,嵇喜前去吊唁,阮籍认为其鄙俗而施以白眼,嵇喜只好尴尬地回去了。吕安前去寻找嵇康,恰好嵇康外出不在家,嵇喜挽留他,吕安执意不留,却在门上写了一个大大的“鳯”字。嵇喜以为是夸奖自己,嵇康回来看到后,心里一下就明白了吕安是用“凡鸟”讽刺嵇喜的庸俗。
判词中之所以引用“凡鸟”这个典故,有两种含义:第一,典故中的主角名嵇喜,“喜”字与王熙凤的“熙”本是同音,重点就在这两个同音字上,因为还有一个同音字是天启帝朱由校的谥号明熹宗之“熹”。第二,嵇喜有一个兄弟嵇康,朱由校也有一个兄弟朱由检。
因此,王熙凤这个名字,暗隐的就是大明王朝最后的天启和崇祯这两个时期。
小说第二十三回,“那一天正当三月中浣”,宝黛共读《会真记》,其实是三月十一日,至第二十五回,到了第九天,即三月十九日,王熙凤和宝玉双双中魇魔法;至第二十七回,则是又过了三十七天,那天为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其实四月二十六日和“芒种节”,是在暗指朱姓的得姓始祖神农炎帝朱襄氏的生日,林黛玉在这天又是葬花,又是写《葬花吟》,就是在对朱明王朝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灭亡,进行祭奠。而王熙凤和宝玉那天同时中魇魔法,既代表大明王朝灭亡,也代表天启和崇祯时期的结束。同时,也证明了名中有“熙”是因为和“熹”字同音,王熙凤这个名字暗隐熹宗和毅宗两朝。
第二句“都知爱慕此生才”,显然不是指魏忠贤,人们对他是怕和恨,而不是“爱慕”;也不是指书中的王熙凤,因为“此生”不是“此人一生”之意,而是特指男性。
实际上此句与“凡鸟”句是紧密相连的:当初嵇喜到阮籍家吊唁,遭遇了“白眼”,随后嵇康去吊唁,阮籍马上“青眼”相待;吕安不远千里前去拜访嵇康,却见只有嵇喜在家,马上转身离去。这一切都说明了曹魏末年的清流们对嵇康的“爱慕”,“都知”便是指那些清流,”凡鸟”指嵇喜,“此生”则是指嵇康。
这就说明了判词前两句,是在用嵇喜嵇康兄弟二人,来引出由校由检兄弟二人的关系,从而也证明了王熙凤这个名字暗隐的就是大一统朱明王朝最后两帝时期。
“一从一令三人木”,历来都在激发着无数专家和读者的浓厚兴趣,对其解读更是五花八门。最被熟知的是:贾琏对王熙凤,先是顺从,然后是冷淡,末了是休弃。这种建立在表面故事上的解读,既无意义,更起到了很消极的误导作用。也有人认为是繁写的“檢”字,似乎有一点道理,但还是不够正确。
真正的答案是,“一从二令三人木”是秦可卿判词中,那句“箕裘颓堕皆从敬”的具体化。“箕裘”句隐指明朝走向末世,是从嘉靖二十一年开始的;而这里的“一从”既对应了“皆从敬”的“从”字,“从”也是嘉靖帝朱厚熜之“熜”的谐音;“二令”之“令”,在古代为命令之意,字形是一个高高在上坐着的人,向面前跪着的人下命令,这里则用二令隐指嘉靖之后的隆庆、万历二帝;“三人木”即为秦可卿之“秦”字拆开,“秦”字的上半部,也是“泰”字的上半部,隐指泰昌帝朱常洛,“秦”字的下半部“禾”,属木,隐指朱由校和朱由检二位皇帝。那么:
“一从二令三人木”的真正涵义,就是:大明王朝,从嘉靖(朱厚熜)二十一年(1542年)开始进入衰落、末世,经历了隆庆和万历,还有泰昌和天启时期,至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灭亡。
所以说,此句也是对秦可卿判词进行的一种重复。
第四句“哭向金陵事更哀”,在明白了前三句的隐意之后,本句也就不难理解了,即在大一统的明朝灭亡的悲惨结局下,不得不撤到金陵(南京)去建立南明政权。
同时,也反映了倒叙解读十二钗判词,可以按时间发展顺序进行排序的必要和正确性:秦可卿判词是对嘉靖时进入末世的概括;李纨判词是隐指李自成进入北京,明朝灭亡;巧姐判词隐满清进入北京,朱慈烺被害;王熙凤判词隐指朱明皇室逃往金陵建立南明政权。
《聪明累》曲子写的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生,终难定。
不能不承认王熙凤的形象,有着魏忠贤的影子,但这只是传达了天启朝的政治及社会状态,并非指王熙凤影射魏忠贤。因此,“机关……性命”句隐指天启时期;“生前……空灵”句,隐喻崇祯帝生前的操劳,死也算是一种解脱。后面诸句,则是“以家喻国”,以贾府之败落,寓明朝灭亡之惨状。
(下篇《倒叙解读“金陵十二钗”判词之五:贾惜春》)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