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古村落】七贤山古村:疑为明朝建文帝朱允炆避难之所

疑为明朝建文帝朱允炆避难之所的七贤山古村

文:陈瑜  图:郑时仁

在新田群友七贤山的带领下,来到了千年古村——七贤山村,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穿村而过,河边的台阶都深深刻下历史的印记,古木参天,簇拥小河,村后是石山,怪石林立,怀抱古村,好一块风水宝地,前面稻田开阔,后面石山突兀,闻孱孱流水,听百鸟争鸣,朝看荷锄挑担的农者,暮赏牛羊归巢,真乃人间仙境,静谧和谐,长居于此,正有“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闲适与宁静。

沿古村巷道而行,真可谓庭院深深,道道相通,古老的青石板绵延着几千年的故事,那依稀的足印记载着过往的踪影。青砖碧瓦,飞檐展翅,虽没有别处高大的楼门与厅堂,但却是安逸的流水人家。

回来搜寻网络,寻找点点历史记载,发现全村都为郑姓,据族谱介绍,周厉王少子桓公友封荥阳,春秋子产登相位,以国为姓,是郑氏之源,迄后子孙皆王室苗裔,而世享天家之禄者,代代相传。衡瑜公从江西鹅颈塘徙居桂阳界的心安,生下四子,曰福,曰禄,曰祖,曰祐蓋,福居延塘之西,住名马头上;禄居南北族之窝庭;祖居蓝山花鼓园;祐居东山岭。四人住的地方不一,其村子大小诸不一,但是他们子孙繁衍,相继不绝。承禄公传至万里公,还是居住在嶷南五马归槽深圳窝,当时伯仲七人,远近扬名,有百里、千里、万里、东里、南里、陆里、锦里,俱各才德表异,誉望四达,于是筑一文院于白虎砠下,号为七贤轩,诸公立志非常,见深圳之龙气散乱,地脉之钟灵稍衰,于是远走他乡。只有万里公传至现在。万里公的后代善继善述,创业于斯,垂统于斯,七贤山命名盖本于此也,奈至正年间天下混乱,立寨上山二十余年,未获安席。及明洪武摄位招抚下山,编列民籍,祖与妣寄居大山口冲头窝,因风水不便复回祖居七贤山,见此地层峦耸翠拥于后,活水绕流尽于前,来龙有三峰钟秀,面朝有野岭之文屏,大启尔宇,肇基立业。从宗谱上可知,郑氏族人元末明初在丫髻寨躲避战乱20余年,后回迁七贤山定居。

七贤山整体布局为:一峰:独乳峰(或一寨---丫髻寨),二河,村前两条河,三教寺,四亭(现在保存在的只有两座),五桥,六坝,七贤山。

丫髻寨:绝对海拔300来米,山上树木葱葱,动物繁多,还有国家保护的珍贵树木,大树遮阴,现在修了一条简易马路,晴天摩托车可以开到上面去,山上有一独乳峰,上面地势险要,开始有一条石门,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要想到达顶峰需要一层一层攀爬而上,上到上面豁然开朗,上面又分为三个小平台,据传说是当年建文帝一行的避难地和瞭望台,登上顶峰,新田绝大部分地方尽收眼底,南北附近还各有一个水库,可以看到水面上波光粼粼。
  古寨位于三井镇七贤山村与长峰村之间,远远望去,丫髻寨旁的两个山头恰似一对旧时女人头上的丫髻,丫髻寨因此得名。

丫髻寨后有一片很平整的大石,灌木杂草之中,一堵依山势而堆砌的不规则的石寨墙,向两旁延伸,长有数十米,高近3米。绕过峰顶,在山的西北面,茂密的竹林中,一堵保存完好的更高的石墙掩藏在竹林中。这面石墙,高度均在3米以上。中有一石门,往下是一条2米多宽的石阶,在落叶的覆盖下一直往山下延伸。象这样明显具有防御性质的寨堡,只有一个入口的称“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入口的叫“堡”。丫髻寨只有一个入口,所以称它为“寨”。据探测,目前保存完好的石墙尚有200米以上,多为长1米以上、宽30至40公分的青石构建,军事工事特色明显。建文帝是否藏匿于新田或者就住在丫髻寨不得而知。丫髻寨的发现,与建文帝曾避难于新田大观堡的质疑形成互证。在古村还发现一个柱枕石,很是奇特,有专家表示,“在明代,新田这个地处边远、人烟稀少、社会经济极不发达之地,出现高规格、高艺术水平的柱础群,是难以想象的”。与明朝建文帝所住的寺庙有关,在附近村落还有相关佐证。

建文帝,即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太子朱标死后,被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皇帝位,史称建文帝。建文帝在位四年,被叔叔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去帝位。建文帝的去向则有三种说法:一说死于宫中大火;一说流亡海外;一说逊国为僧,云游四海。《明史纪事本末》说他“西游重庆,东到天台,转入祥符,侨居西粤,中间结庵于白龙,题诗于罗水,两入荆楚之乡,三幸史彬之第”。最近,在新田发现一系列历史怪事,隐隐约约展现建文帝这个“侨居西粤(广西)”的僧人,“两入荆楚之乡”时来到了新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