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概论笔记
1 子午流注
荣气行于经脉中,荣气随着每天时间不同而在某个经脉中显现出旺相,因此子午流注乃是经脉旺相的顺序图,并非荣气只是按照经脉旺相的顺序在经脉中流动,荣气流动还有其他方式。
2. 十二经脉的衔接
十二经脉的衔接,有两经直接相连,有通过分支相连,通过以下三种形式衔接
表里经在手足部衔接
同名阳经在面部衔接:手阳明于足阳明在鼻旁连接,手太阳
手阴经和足阴经在胸部衔接
3.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体腔,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胸腹头部,有“离,入,出,合”的特点。从正经分出为“离”,进入胸腹为“入”,从头颈出来为“出”,合于本经或表里经为“合”(阳经经别合于原脉,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如:手阳明经别合于手阳明经,手太阴经别也合于手阳明经。
4.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一络,再加上躯干前后侧的任督脾三络,共成15络。十二络脉在四肢部通过络穴走向相应表里经。四肢部的十二络脉起沟通表里二经和补充经脉循环的作用。
络脉和经别都是经脉的分支,均起着加强表里二经的作用,不同经别无穴位,络脉有所属络穴。
5.皮部
皮者脉之布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气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注人舍于脏腑也。六经皮部各有所名,分以“开”“阖(害)”“枢”命名。
6 孙络
溢奇邪,通营卫。
7 经络诊法:
《灵枢.经水》“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湿盛衰而调之”。《素问.三部九侯论》"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而循之" 《素问.皮部论》“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筋有起有结。
8 腧穴
穴位为脉气所发,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之处。针灸等通过穴位来调整气血,"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之而去"。
四总穴:“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灵枢.九针十二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灵枢.小针解》“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髓,以行血气”《千金翼方.针灸下》“凡孔穴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远入抽病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也”
《医经理解》“经曰:“肉之大会为谷,小会为溪,谓经气会于孔穴,如水流之行而会于溪谷也。海言其所归也。渊泉言其深也。狭者为沟渎。浅者为池渚也。市府言其所聚。道里言其所由。室舍言其所居,门户言其所出入。尊者为阙堂。要会者为关梁。丘陵言其骨肉之高起者也。髎言起骨之空阔者也。腧言其气之传输者也。”
9 腧穴治病
《灵枢》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甚者取之腧,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取之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腧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泻”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如肺属金,虚则取太渊(土),实则取尺泽(水)。
10 十二经原穴
《难经》“三焦行诸阳,故置一腧名曰原”原气源自肾间动气(LPX 应丹田也)通过三焦运行于脏腑,为十二经之本。三焦者,有名而无形,主持诸气,原穴为脏腑原气留止之处,脏腑发生病变时,会相应反应到原穴上来。
11 十五络穴
络穴“一络通两经”如列缺穴,能治疗肺经咳喘喘息,又能治疗手阳明之齿痛,头项强痛。
12 郄穴
郄与隙相通,为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之意。临床常用来本经循行部位和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治疗血症,阳经多治疗急性疼痛。如经项痛取外丘,胃脘痛取梁丘。
13 背腧
背腧为脏腑之气注于背部的穴位。
14 募穴
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难经》“五藏募在阴而腧在阳”,即是五脏的募穴在胸腹部,而腧穴在背部。《难经》“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故阳病多治疗募穴。
15 八会穴
指与藏,府,气,血,筋,脉,骨,髓通会的八个腧穴。
《难经》“府会太仓(中脘),藏会季肋(章门),筋会阳陵泉,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膻中)也” 章门为脾之募穴,五脏之气皆禀于脾,故为藏会;六府禀于胃,故中脘为府会;膻中为宗气所聚,故为气会;膈腧位于心腧和肝腧之间,心主血,肝藏血,故为血会;寸口脉之大会,故为脉会;绝骨属于胆经,主骨所生病,骨生髓,故为髓病。
16 八脉交会穴
为十二经脉气通向奇经八脉的8个腧穴。八穴分布于肘膝以下,原属于五腧穴和络穴,称为“流注”。八脉穴临床可作为远道取穴,配以胸腹头部的近位穴,成为远近配穴。如公孙配内关,可治疗胃心胸部疾病。《医学入门》“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
17 下合穴
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素问》“治府者,治其合”《灵枢》“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三焦为“太阳之别”“入络膀胱”。《甲乙经》“委阳,三焦下辅腧也....此足太阳之别络也”膀胱主津液,三焦主水液代谢。因此大小肠下合于胃经,三焦下合于膀胱经。
如足三里治疗胃脘痛,下巨虚治疗泄泻,上巨虚治疗肠痈,阳陵泉治疗胆痛,委阳委中治疗三焦气化失常导致的隆闭,遗尿等。
18 骨度图
手同身寸只能在骨度法的基础上应用,不能以指悉量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