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伯特·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
1941 年,米勒和多拉德提出了一种社会学习和模仿理论,该理论拒绝了行为主义概念,支持减少驱动力的原则。1963 年,班杜拉和沃尔特斯写了《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用现在熟悉的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的原则拓宽社会学习理论。然而,到 1970 年代,班杜拉开始意识到,一个关键要素不仅在当时流行的学习理论中缺失,而且在社会学习理论中缺失。1977 年,随着《自我效能:走向统一的行为改变理论》一书的出版,他确定了这一缺失元素的重要部分——自我信念。
随着《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理论》的出版, 班杜拉 (1986) 提出了一种人类功能的观点,该观点认为,在人类适应和变化中,认知、替代、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过程具有核心作用。人们被视为自我组织、主动、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而不是被环境力量塑造和引导或由隐藏的内在冲动驱动的反应性有机体。从这个理论角度来看,人类功能被视为个人、行为和环境影响动态相互作用的产物。例如,人们如何解释他们自己行为的结果会影响和改变他们的环境和他们拥有的个人因素,进而影响和改变随后的行为。这是班杜拉 (1986) 的相互决定论概念的基础,认为(a)认知、情感和生物事件形式的个人因素,(b)行为和(c)环境影响产生相互作用。班杜拉将他的理论的标签从社会学习改为社会“认知”,以使其与当今流行的社会学习理论保持距离,并强调认知在人们构建现实、自我调节、编码信息、并执行行为。
社会认知理论中人类功能决定因素的相互性质使得治疗和咨询工作可以针对个人、环境或行为因素。提高幸福感的策略可以旨在改善情绪、认知或动机过程,提高行为能力,或改变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社会条件。例如,在学校,教师面临着提高学生的学术学习和自信心的挑战。以社会认知理论为框架,教师可以努力改善学生的情绪状态,纠正他们错误的自我信念和思维习惯(个人因素),提高他们的学术技能和自我调节实践(行为),并改变可能会破坏学生成功的学校和课堂结构(环境因素)。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与过分强调环境因素在人类行为和学习发展中的作用的人类功能理论形成鲜明对比。例如,行为主义理论对自我过程缺乏兴趣,因为他们假设人类功能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由于内在过程被视为传递而不是导致行为,因此它们被视为行为因果过程中的多余因素,不值得进行心理探究。对于班杜拉来说,没有内省的心理学无法解释人类功能的复杂性。正是通过观察自己的意识,人们才能理解自己的心理过程。为了预测环境结果如何影响人类行为,了解个人如何认知处理和解释这些结果至关重要。一个多世纪以前,威廉·詹姆斯( William James) (1890/1981) 认为“内省观察是我们必须首先且始终依赖的东西”。对于 班杜拉 (1986) 来说,“否认思想可以调节行为的理论并不适合解释复杂的人类行为”。
同样,社会认知理论不同于过分强调生物因素对人类发展和适应影响的人类功能理论。尽管它承认进化因素对人类适应和变化的影响,但它拒绝将社会行为视为进化生物学产物的进化论类型,但未能解释为适应创造新的环境选择压力的社会和技术创新的影响有关于生物进化。相反,该理论支持双向影响,其中进化压力改变人类发展,使个人能够创造越来越复杂的环境创新,“反过来,为功能意识、思想、语言和符号交流的专门生物系统的进化创造新的选择压力”。这种双向影响导致了我们星球上显着的跨文化和文化内多样性。
社会认知理论植根于人类代理的观点,在这种观点中,个人是主动参与自身发展并可以通过他们的行为使事情发生的代理。这种代理感的关键在于,除其他个人因素外,个人拥有自我信念,使他们能够对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行为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即“人们的想法、信念和感受会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班杜拉,1986 年)。班杜拉提供了人类行为的观点,其中人们对自己的信念是行使控制权和个人能动性的关键因素。因此,个人既被视为产品,又被视为其自身环境和社会系统的生产者。因为人类的生活不是孤立的,班杜拉将人类代理的概念扩展到包括集体代理。人们一起工作,共同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改善生活的共同愿望。这种概念上的扩展使该理论适用于集体主义导向的社会以及个人主义导向的社会中的人类适应和变化。
环境和社会系统通过自我系统的心理机制影响人类行为。因此,社会认知理论假定经济条件、社会经济地位、教育和家庭结构等因素不会直接影响人类行为。相反,它们影响人们的愿望、自我效能信念、个人标准、情绪状态和其他自我调节影响的程度。总而言之,这种关于人类和集体功能的社会认知观点标志着与当时流行的行为主义和学习理论的背离,将对心理学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