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非遗】永昌小脚灯
永昌小脚灯 小脚灯又名“采茶灯”,起源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开始时由永昌下孟塘村秀才徐东奶组织编导、教唱。民国期间,由下孟塘村徐愧贵、徐愧等3人组织辅导。当时活动很是鼎盛,每次演出观众达数千人,有的来自建德、汤溪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徐樟林、徐景新等人辅导的小脚灯在本村及兰溪各地演出,受到群众欢迎。1955年、1956年小脚灯连续参加兰溪县文化汇演,多次获奖。1960年前后停止活动,2004年由徐达森等人组织恢复活动,并于当年参加兰溪市政府组织的第五届中国兰花节民间艺术踩街活动,获二等奖。2006年6月7日,在和平公园参加由兰溪市文广新局等部门组织的“兰溪市庆祝首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民间艺术大展演民间艺术”活动。2006年,小脚灯被列为兰溪市首批“非遗”代表作名录。
小脚灯演出分别由4匹彩马、4辆彩车、6盏彩灯(花篮)、2只大花鼓、2只小花鼓、2个丑角、演员18人、导队6人,共24人左右组成演出队伍。扮演者年龄都在8~12岁之间,表演时,彩灯、彩马、彩车轮流上台表演,两个丑角边演边唱,穿梭上台打岔,表演时间长达6小时,最简单也需2小时。小脚灯演出的器乐有唢呐、笛、板胡、三弦以及鼓板、大锣、小锣、鼓等。
永昌无骨花灯 是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它造型别致,工艺独特,制作精美,小巧玲珑,古朴典雅,更奇的是,灯身没有骨架,全由绣花针刺成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粘贴而成,且轻巧能飞。如今,无骨花灯制作技艺列为兰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兰溪市永昌街道毕家村的胡子湘为兰溪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