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8件文物齐亮相,再现颐和园建成270周年的历史进程
作为2020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8项主场活动之一,“颐和园建园270周年文物特展”于9月25日在中国园林博物馆开幕。
此次特展汇集颐和园、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等8家文化机构提供的各类文物208件/套、资料190件/套,其中近六成珍贵展品,首次“走出大墙”与公众见面。
△ 展览现场
展览分为“山称万寿水清漪”“无双风月属昆明”“中间宫殿排云起”“观鱼胜过富春江”四个篇章,阐释了颐和园从皇家禁苑走向人民公园,从禁闭守旧走向开放创新的发展历程。展品时间跨度2000多年,从战国跨越至近现代。
山称万寿水清漪
“山称万寿水清漪,便以名园颇觉宜。”通过清朝乾隆皇帝的一首《清漪园即景》,便可得知颐和园原名“清漪园”。这座皇家园林,不仅继承了我国历代精湛的造园艺术传统,更是写仿了全国各地园林的风景精华,集中体现了中国三千余年传统造园的理念技法、审美情趣和辉煌成就。
△ 方琮《静明园图屏》, 清乾隆(1736年—1795年),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静明园原名“澄心园”,曾是清代康熙皇帝驻跸的一座行宫园林。静明园画屏以俯瞰的构图展现了静明园面貌。此外,每幅绘画在留白处均题写有乾隆皇帝御制诗文一首,属有景观名称的同时还加盖钤印。玉泉山静明园是一座以山地景观取胜的皇家园林,由于这座园林的水景更加丰富充沛,使得其不仅具有北方山林的粗犷,更多了一分南方风韵的婉约。
△ 福禄寿琉璃三星建筑构件,清 乾隆(1736年—1795年),颐和园藏
“福禄寿”分别代表着人生的幸福、事业和长寿。转轮藏建筑位于乾隆皇帝为母修建的大报恩延寿寺院落内东侧,在景观上与中心建筑佛香阁相依相存。转轮藏建筑为颐和园内现存较为完整的一座乾隆清漪园时期的建筑,而这三件琉璃人物雕塑则是2006年奥运工程——排云殿佛香阁建筑区大修时替换下来的。
△ 清漪园地盘图样,清(1644—1912年),国家图书馆藏
国家图书馆藏有千余件和颐和园相关的样式雷图档,然而其中和清漪园相关的仅有寥寥数幅。《清漪园地盘画样》便是其中一幅总图,主要涵盖了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相对完整地呈现了清漪园的总体布局。“地盘样”相当于现代建筑设计所称的平面图。
△ 治镜阁立样,清(1644—1912年),国家图书馆藏
治镜阁岛是颐和园昆明湖中三座大岛(另两座是南湖岛和藻鉴堂岛)之一,治镜阁位于岛中心,约在乾隆二十六年建成,是一组圆形城堡式的高大建筑。
△ 吉庆万寿纹青玉如意,清 乾隆(1736—1795年),颐和园藏
整件青玉如意玉质极高,形制极具典雅,磨制光滑细腻,纹饰简洁明朗,形象真实自然,主题立意鲜明,呈现出福寿延年的祥和之气,如意吉祥的灵动之态,娴熟的镶嵌技艺更是显现出玉工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极高的雕琢功力,具有乾隆时期玉器制作工艺的典型特征。
△ 白玉龙柄莲瓣纹茶壶清 嘉庆(1796—1820年)颐和园藏
无双风月属昆明
“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乾隆皇帝泛舟昆明湖即兴而为的这首《昆明湖泛舟》,充分展现了清漪园作为一座园林,在当年不仅是清朝皇室散志澄怀、观光悠游的休闲胜地,更承担着封建帝王观稼验农、宗教祭祀、怀柔远人等重要的政治功能。
△ 青玉卧牛,清 乾隆(1736—1795年),颐和园藏
古代时期,农耕离不开一种重要的动物——耕牛。青玉卧牛通体用青玉雕制而成,用料硕大,构思巧妙,长58厘米,宽40厘米,高20厘米。虽然玉本身有绺(liǔ)裂,但是采用圆雕、线刻等技法,将玉绺巧作,置于牛蹄、口、腹身等部位,完美与牛融为一体;耕牛团身俯卧,回首静默,神态怡然,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并且保存至今的大型玉雕卧牛。
△ 蓝釉白龙纹瓷梅瓶,元(1271—1368年),颐和园藏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梅瓶口沿外翻,唇边倾斜向上,瓶肩浑圆如球,瓶腰收束较大,瓶足外撇端稳,器身接痕明显,整体造型既突出了元代制瓷的粗犷风格,又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古朴雅致。这件瓷器在浓艳而沉稳的蓝釉中留白装饰戏珠龙纹,十分巧妙自然。在留白的龙纹之内,元代制瓷工匠以其娴熟的技法,刀锋犀利勾勒龙形,刻划龙鳞及龙纹细部,再施以钴蓝点睛,表现出整件瓷器鲜明的龙纹特点。
△ 云龙纹有束腰三弯腿紫檀罗汉床,清 乾隆(1736—1795年),颐和园藏
云龙纹有束腰三弯腿紫檀罗汉床,长278厘米、宽176厘米、高108厘米,床面高50厘米,是目前现存清代宫廷最大的一件罗汉床藏品。
△ 五彩耕织图鱼藻纹瓷缸,清 同治(1861—1875年),颐和园藏
中间宫殿排云起
“昆明万寿佳山水,中间宫殿排云起。”光绪皇帝以恢复昆明湖水为由,开启清漪园复建工程并于1888年正式将清漪园更名为“颐和园”。以“颐养冲和”之意命名园林及万寿山中部供慈禧太后万寿庆典建筑排云殿的落成,正式宣告了这座园林的复生。
△ 英国铜镀金水法转花大象钟,十八世纪 ,颐和园藏
这座钟表制作于18世纪的英国,高140厘米,分为三层。顶部装饰花插,上部为瓶子造型,由镶嵌着各色水钻的带状铜饰塑造而成,中间嵌二针表盘,以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进行标注。中间部份为铜镀金的大象,装饰华丽,有一头部包裹缠头巾的印度人单膝跪于大象头顶,四周用水钻装饰有菠萝花及旋转的风车。
在中国文化里大象是代表吉祥的瑞兽,大象的“象”与吉祥的“祥”谐音,有“太平有象”、“吉祥如意”的含义。底座为乐箱,以红白水钻镶嵌形成开光,内有二层门,门上皆绘有百姓生活场景的画作。底座四角各有一名少年,以四只铜镀金雄狮为底座,做工精细,充满异域风情。此钟可以奏乐,同时大象的眼、耳、鼻、尾均可以活动,象身周围的装饰也可以旋转。
△ 八仙庆寿纹沉香木寿字插屏,清(1644—1912年),颐和园藏
摆件由沉香木雕刻而成的,器物上部为“寿”字形,雕刻着各路仙人,他们站立着迎接上方的寿星,取“群仙祝寿”的含义,寓意八仙庆寿,吉祥长寿。还能看到蝙蝠、仙鹿,寓意福禄双全,五福圆满。上面的松树、竹子也有长寿之意。底座雕刻的是仙人侍者,他们单膝跪地,双手抬起寿字,毕恭毕敬。
△ 汽车,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颐和园藏
这辆汽车不仅是中国宫廷使用的第一辆汽车,也是中国保存最古老的一辆汽车。汽车外形保留着18世纪欧洲马车的痕迹,车身、车轮和辐条均为木质,内嵌三缸四马力后置式汽油发动机,配有双层轮盘形方向盘及一长一短两根立杆式档把,前后两排共设有三个座位。
△ 紫地洋彩开光人物瓷饮具,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颐和园藏
颐和园现藏外国瓷器器型多样、题材丰富,包括各式饮具、茶壶、盖盒、盘子、花插等。这些器物饱含浓郁的外国造型和艺术风格,釉色明艳、风格富丽、纹饰生动,部分器物采用浮雕的艺术手法,代表了当时海外瓷器的较高水平。
△ 粉色缎钉料珠花蝶纹马蹄底鞋,清 光绪(1875—1908年),颐和园藏
观鱼胜过富春江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正如《和柳亚子先生》七律诗中所言,1949年3月25日毛主席率领中共中央进京“赶考”首站抵达颐和园,这座园林的历史终于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 柚木花卉纹有束腰五腿拼桌,清末民初,颐和园藏
柚木花卉纹有束腰五腿拼桌用柚木制作而成,通身棕红色。长195.9厘米,宽153.1厘米,高 79厘米。桌子整体由两部分拼接而成,桌身应用了浮雕,镂空雕等多种雕刻手法,制作出各种精美的花卉图案,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桌子中间部分还有一条桌腿独立支撑桌面,形成了五腿桌的独特造型,是一件独具匠心的桌类艺术精品。
△ 转轮藏织品,清末民初,颐和园藏
附:展览信息
园说Ⅱ——颐和园建园270周年文物特展
展览时间:9月25日——12月27日
展览地点:中国园林博物馆一号临展厅、二号临展厅
编 / 刘珊珊 ,审 / 任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