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业因致报果,“归责”是死路,“归因”是坦途

这是桔梗在“谈判思维”的第158篇推文。

全文共6108字,阅读大约需要28分钟。

1 引言

上一篇我们聊了“业报”思维,对比于“责怪”思维,它能在一个沟通困境中,让双方看到曙光,改进错误。

业报,有业因,致报果。

你可别误解我说的是因果循环,因为传统意义上的因果循环就是一个单环,它描述了一个人,一个单一的影响来源不断的引起连锁反应而导致的结果。

而我所称之为的“业报”思维,是区别于这种单一因果关系的,桔梗认为,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任何一件事的成因都是极为复杂的,所有事件的参与者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可能你不是最主要的那一个成因,但如果不是因为你做了或没做某个行为,这件事的结果也会迥然不同。

基于这样的逻辑,把责任怪罪在任何一个单一的人,或是部分人身上,并不是理性的结论。

但不得不承认,作为人,我们就是喜欢在发生一件错误之后,执拗的认为,

不是我错,就是你错!

在一个点球决胜的重要时刻,无论是罚球球员还是守门员,两个人都十分紧张,这个球对双方都至关重要。

当罚球球员一脚踢出,守门员扑向了相反的方向,球进了。

事后守门员可以把这件事解释为,自己站在逆光方向,或是自己脚腕有伤状态不佳,或是仅仅称自己预判失误。

那么那个罚球球员可以解释为,

“我就知道他会扑右面!”

或,

“我走上罚球点之前就感觉特别好,我知道我今天一定进球!”

好吧,不管他俩说的是什么原因,反正球进了,你觉得谁更正确?客观且理性的说,双方说的原因都存在,或者说双方的原因都或多或少的起到了作用。因为,球进了还是没进,这是一个由罚球球员和守门员的互动行为所共同造成的结果。只是因为你站在了不同的角度,所以你就会更多的倾向于某一方的说法,比如你是输球球队的球迷,你很可能就认为这主要是守门员的错,而如果你是赢球球队的球迷,那么你更可能去认同罚球球员精湛的球技。

然而,事实上,少了任何一方的影响,都不是眼前的这个结果。

在沟通困境中,这个道理依然成立。

除了一些很极端的例子,比如虐待儿童这样的罪行,几乎完全是单方的责任和过错,其它一些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普通错误里,所有的参与者都或多或少成为这个结果的一部分成因。

所以在沟通困境中,紧紧盯着对方的过错不放,你是无法理解“业报”思维的。

2 归责的两难境地

说到这里,不得不再反过来论证一个道理:

归责有时候是重要且必需的。

比如我们的法制系统。

无论是刑事诉讼还是民事诉讼,法律对于罪行的判罚,本质上就是一种归责。

它有两个特点,

一,明确的向大众宣告,什么样的行为,达到什么样的尺度,就要接受什么样的惩罚。

二,它把归责分摊的很清楚,在一件事里,各方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我们常见的交通肇事纠纷里,交警的判罚通常能见到,肇事纠纷里的双方都会有一定比例的责任分摊,比如三七开。

法律归责的这两个特点,目的是为了起到警示作用,同时彰显公平,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宣扬正义。

3 归责成为目的的时候,人们失去共情能力

但即使是一个如此基本且重要的系统,比如法律,在对责任进行了明确的分摊和说明之后,这个社会和国家也因此付出了代价。

因为法律的归责,给所有人脑袋上了一根弦,那就是不要做违法的事情,否则就是有罪。

这听上去挺好啊,让社会和国家的每一个人都规范行为,文明举止,难道有问题?

这没问题,只是,人们在一件错误面前本来是可以去认错、道歉、请求对方原谅的那些做法,似乎在这样的机制下,就变得渺茫了。因为你不敢去道歉了,道歉就意味着你承认了错误,你承认了错误,就意味着触犯了法律,被法律判为有罪,可不是一件好事。

比如,一款汽车在某一次交通事故中导致人员伤亡,汽车厂商由于法律责任的考虑,它很少会主动承认自己的安全措施不够,即使它们自己也知道问题在哪里,只是会事后偷偷改,而不是当场就承认。

这就是“承认的代价”,是不是有点讽刺?

而更讽刺的还有,法律系统为了平衡这种在归责和诚实认错之间的两难,引入新的规则,你一定听说过,叫做,

坦白从宽。

啥意思?

就是说,如果你能承认过错,你就可以减少惩罚的尺度,甚至无罪。

这是以宽容作为代价向诚实做的妥协。

当然这样的措施确实在案件破获上极有成效,我没有拿到很权威的数据,仅根据行内人估计,一般案件破获中,20%左右来自于自首,这不是一个很小的比例。

4 “责怪”思维不利于解决问题

当你家狗跑丢了,这该怪谁?

是怪谁开的门?还是怪谁没拴好狗绳?我们是继续吵下去还是先去找狗?

当你家浴缸龙头没关,水漫金山,都漏到了楼下家卧室的天花板,这该怪谁?

是怪那个忘了关水龙头的人?还是楼下为啥不提早发现漏水的夫妇?

是怪浴缸厂商的防溢出设计不实用?还是上次来检查的水管工不尽责?

相信上面所有提及的参与者,或多或少都有份对最后的结果贡献了自己的“业因”。

而现在的问题是,你得找到狗,你得修好人家的天花板,你最好还得保证以后不丢狗,保证以后不漏水,只是在这里吵架争论该怪谁有啥用呢?

争论该怪谁既不能帮你理解问题的构成,也不能帮你改善今后的情况。

5 “责怪”之后留下的仍是那片废墟

即使我们在惩罚尺度上做了调整,来鼓励人们“坦白从宽”,也无法改变“责怪”思维的另一个弊端。

老胡是一家制造商公司的副总裁,他在公司内力推自己的新策略,主张开源,即多建工厂,他认为这才是增加公司利润的唯一办法。然而,新开的工厂不仅没有带来更高的利润,反而因为市场上同类产品的数量大大增加,从而导致降低了产品单价,公司的原有利润也下降了。

在当初建厂的商议会上,曾经有些中层干部私下里是持反对意见的,但却没敢在会上提。为了处理这个局面,老胡引咎辞职,高层安排了一个新的管理者来做这个位置,同样带来新的执行策略和计划。

你看,这个公司的高层觉得因为之前的副总裁决策失误导致了公司的损失,所以这个“业因”要消除,也就是换个“更好”的人来做。他们相信这样做就能解决之前的问题。

让我们用“业报”思维来考虑一下,这个公司的高层只是认识到了整个问题“业因”的一个部分,当然之前老胡的决策存在问题,但这是唯一的问题吗?

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中层为什么不敢发声音?

是什么促使他们沉默?

是不是公司的架构、政策和流程里有些什么不对的地方会继续导致错误的决策出现?

要改变这些不对的地方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你看,同样是一家大公司,他们在面对一个错误的时候,一样很天真地采用了“责怪”思维,认为“责怪”一个高管就能解决问题,惩罚方式是裁掉他,换一个。要知道这种简单的人员替代,可能接下来的决策仍然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

你看,“责怪”思维之后,你面对的还是那片废墟。

6 “业报”思维的优点

用“业报”思维来思考沟通困境,还有几个明显的优点。

乔治,是一家跨国公司在中国分部的负责人,总部对他的支持很少,这事儿一直让他很头疼。

为什么这么说,他发现总部在和海外机构的沟通上,尤其是他这个分部,特别不通畅,甚至他觉得总部压根就忽略自己的存在。

乔治总是最后一个知道公司的流程变化、政策改动、重大活动安排等重要信息的,他甚至还从自己的客户那里知道些自己不知道的公司情况,有一次,自己的总公司已经更名的事情,竟然他还是从报纸上看到的!

他实在忍受不了了,打算把这个抱怨向总部提出来。但在他提之前,他的直属上司跟他指出了一些乔治自己的问题。

乔治自己在中国装的电脑系统和总部根本不适配,一些电子流程系统根本对接不上;在一些适当的时候,乔治也从不主动去和总部问询相关的的信息,等等。

乔治听了之后,开始犹豫不定,到底这件事儿的问题该责怪总部,还是责怪自己呢?

乔治最终没能把这个问题跟总部说出来。

这就是使用“责怪”思维造成的,它让这件事成为了你的一个负担。在到底是谁的责任这个纠结的判断中,你觉得自己必须要有充分的把握之后,才能跟对方说出来。然而,正如我们在分析“业报”成因的过程中看到的,大部分时候,你和对方都或多或少对这个错误负有责任,那么最后,你一定得不出结论,最终这件事烂在你肚子里,你永远张不开口。

如果你能改用“业报”思维,情况完全不同,在你需要张嘴的时候,你只需要跟对方说,

咱们能不能讨论下如何改进分支机构的信息畅通呢?

这样的提法,毫无压力。

7 用“业报”思维聊聊婚姻

想象一下一个很常见的场景,

老婆出轨了。

相信是个男人,在这样的困境中,都会失去沟通的理智,夫妻之间在这件事上的对话一定很不堪。

但无论如何,一日夫妻百日恩,老公强忍痛苦,决定还是给自己的老婆一个机会,事情到了如此的境地,似乎这已经是个很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了,但请再想一想,双方真的在婚姻的问题上跳出困境了吗?

即使是婚姻,也是遵循“业报”思维的。

这话怎么说?

就算是类似“出轨”这样的问题,看上去是一个单方面的过错,但仍然在问题归因上,是由夫妻双方共同贡献的。

老话说,

一个巴掌拍不响。

我相信,如果我用这个俗语来解释,很像是给“出轨”找借口,一定有很多读者都会喷我。是的,出轨的人很可恨,这种被人背叛的感觉如同被人捅了一刀,痛彻心扉。

而这恰恰是我想论述的道理,“责怪”思维里除了痛苦,就是报复。

我知道在此类事情上,宣称理性对待的人,确实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但假如,我是说假如,我们能够稍稍放下情绪,请站在第三方看待一个这样的婚姻沟通困境,看看“业报”思维是如何工作的。

尝试问一些这样的问题:

老公是不是经常不在家?

老公有多久没有和老婆说话了?

那老婆是不是也经常工作很晚回家?

老婆是不是经常感受到孤单,悲伤和格格不入?

上一次你们遇到一个矛盾想要沟通解决,却欲言又止,是什么时候?

是不是现在连欲言又止的机会都没有了?

婚姻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你以为这个系统只是两个人的?远远不止。

好,我们就先抛开双方父母、孩子及家庭以及朋友的因素,就说两个人之间,从相识、相恋、相爱到相依为命,一个这样的系统里,没有什么事情是脱得开这个“相”字,也就是“相互”。

在对方出轨的结果中,你或多或少的做出了“贡献”。

而“业报”思维要做的,仅仅是让双方都明白,大家都“贡献”什么,但请注意,这不是归责,而是发现归因。

我们在上一篇曾介绍过,“业因”在佛学中,指的是善、不善、不记三种行为。意思是,善的行为,不算是善的行为,以及不作为。

你看一个严禁的哲学系统里,比如佛学,它并不像我们大多数人那样容易走入二元论的误区,也就是把人的行为一概分为善与恶。

善与恶是两个极端,但行为的归类绝对不会只是两个极端,严谨的说辞,就像佛学这样,不算是善的行为,并不一定就是恶;另外,不作为也是“业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回到婚姻困境中,好,你说你没能做好一个丈夫或妻子的本分,仅此而已吗?如果把丈夫和妻子的本分叫做“善”,那么婚姻中的“不善”呢?

更让人出一身冷汗的是,你是不是在婚姻中存在大量的“无记”,也就是“不作为”呢?

所以,当你说,“我又没出轨,我对得起她!”的时候,你觉得你没有给今天的婚姻困境,带来任何“业因”吗?

8 误区一:只关注我自己的“业报”

好吧,我假设你已经听明白我的“业报”思维,也很赞同,但我要继续给你泼三盆子冷水。

有三种想法是对“业报”思维的误解,第一种,有人会觉得既然责怪对方不对,那么就是重点关注我自己的业因就好了。

错。

找到你自己在这个过错中的业因,不等于对方就没关系了。

就拿法律制度来说,不见得所有的责任分摊都是对等的,也就是各50%。

当你只有5%的责任,而对方占95%,这仍然是一个共同理解“业报”思维的范畴。

当然,我承认,要想在一个沟通困境中,量化双方的归因,几乎不可能,这里只是做个比方,你心里有个大概的范围认知就好。

9 误区二:要避免“责怪”思维,那就不能感情用事

罗杰-费舍老师在“哈佛这样教谈判”的著作中说道,谈判要把人和实质性问题分开。

FBI的人质谈判专家克里斯-沃斯说,谈判最大的敌人,情绪,就是人的问题,那么人和问题怎么分得开呢?

人们常说理性行事,就是不要“感情用事”。我认为,感情用事,本身就是一件不可规避的事情,没人能做到不感情用事。

反而,我鼓励你“感情用事”,这不是要你去发泄情绪,而是在沟通中,善于捕捉对方的情绪,善于和对方分享自己的情绪,建立共情,建立同理心。

实际上,想要“怒斥”别人的冲动,最大程度上来自那些,压抑在你心中,无法倾吐的情绪。

老婆出轨了,你遏制不住“怒斥”的冲动,你就是想“骂”她,不是吗?

是你毁了我们的家!

你怎么有脸做出这样的事情?

你这个不要脸的!

此时,“责骂”对方成了你宣泄情绪的通道,你骂的越过分,越难堪,你的情绪宣泄的越彻底。

然而,这样处理情绪的方式并不明智,你在伤害对方的同时,进一步伤害了自己。

其实,直面情绪更健康,比如,直接把自己的情绪讲出来,

你这样做让我觉得很绝望。

你让我不再相信爱情。

我很痛苦。

当你能够直接把这些话在对方面前讲出来,它将大大缓和你试图“责骂”对方的冲动。

以后在你冷静的时候,你会发现,这样的做法更利于你们寻找到婚姻困境解决方案。

下一次,当你感觉胸口有一种冲动想要去“责骂”眼前的人,请停下来想一想,问自己一个问题,

此刻我心中是否有某种情绪无法抒发?

对方是否体会到了我的这种情绪?

当你用这样的问题来引导自己,接下来你的思路就自然从“责怪”思维走向“业报”思维,因为你所渴望对方说的并不是

“这是我的错”

而是

“我明白是我伤了你的心,对不起”

第一句仍是一种归责,而第二句则是一种理解和认同,也就是整个“谈判思维”的精髓,同理心。

10 误区三:谴责受害者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其实很值得商榷,它一部分的意思是和“业报”思维一致的,也就是一个错误的归因来自所有参与者;但这句话的另一个意思在于谴责受害者,认为受害者受到的伤害,一部分是自找的。这一层含义既不正确,也非常伤人。

这种谴责受害者的想法,并不是一种客观理性的思维,它只是借用了归因的系统性,做了另一种“责怪”。

想象一种情形,当你在一个僻静的小巷里,被人打劫,用“谴责受害者”的思维来看,一定有人这么说,

你难道没做错什么吗?

谁让你半夜走在没有人的小巷里的?

你是不是本来就没打算干啥好事?

这些话其实很荒唐,也很冰冷,你作为一个被打劫的人,你没做错任何事,你不应该受到任何的谴责。

“业报”思维确实看重所有人的“业因”,对于你来说,独自半夜走在小巷确实存在被人打劫的“业因”,如果可以和一群人在一起,可以在热闹的地方,确实能大大降低被打劫的可能,这确实是一种因,但这不是你的错,不应该成为你受到伤害的理由,该受到惩罚的人是歹徒不是你。

在一个这样的事件里,你没法改变以后任何歹徒的“因”,你确实可以改变自己的“因”,让自己以后更安全。

前南非总统纳尔逊-曼德拉,在自传体小说“漫漫自由路”一书中讲过一个故事,

安德烈是南非一家教会的牧师,他总会开着一些很尴尬的玩笑,他说,

“你知道吗,在这个国家,其实白人比你们黑人更不容易,因为白人遇到问题不得不去解决,而你们黑人只要说一句'这是白人的原因’,就行了。”

安德烈牧师的玩笑其实很有道理,在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过多的把事情的问题归结为白人,其实有时候我们也该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没做好的地方。

曼德拉总统一辈子为了废除种族隔离制度而奋斗,他绝对不会认为黑人在这件事儿上应该被责怪。但他也仍然坚信,黑人也应该去问自己,是否可以在自由解放之路上做的更好。

别急,改善沟通困境,我们仍在继续!

请持续关注“谈判思维”!

-

-

“沟通困境 第十篇” 待续

--- 桔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