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之梦
琴之梦
作者 ▏杨老三
五十多年前,我在成都太平横街小学读书,即现在的四川音乐学院附属小学。
那时每天上学都要从川音门前经过,看到听到的都是与音乐有关的,不是女的伸长脖颈吊嗓子,就是男的鼓起腮帮子吹长短号。
放学路上最爱打堆堆听的就是钢琴声,那声音与众不同,清脆明亮,悦耳动听,有高山流水之势,又似万马奔腾般豪迈。
当然近朱者赤,小学校与川音一墙之隔,班上许多同学是音乐世家,自然受家庭影响,吹拉弹唱,个个擅长。
记得有个女生,父亲是中国古筝大师,她常把古筝带到学校演奏,那翻飞灵巧的手指,那神态自若的表情,让我这个五音不全的人惊叹,羡慕不已。
那时小学班上文体活动十分热闹,吹号弹琴,唱歌跳舞应有尽有,自已虽不敢上台发杂音,但私下也喜欢哼几声。
就这样在音乐的熏陶下,我一个工薪阶层的孩子,居然也做起了音乐的梦。
然而那时侯物质匮乏,贫困家庭根本不侈望买琴,只有望琴叹息,还好,我二哥敢想敢做,自已动手,借别人的小提琴,仿照着用木匠的手艺制作。
于是我家里成了小提琴加工场,锯,刨,磨沙各工序不能少,还用蜂窝煤灶煨烤弧形琴板。我也靠捡点废品如牙膏皮,猪骨头等,卖了钱买琴弓,琴弦。
家里大哥在音乐学院同学较多,为我找了许多琴谱,而且还偷偷的拿回小提琴练习曲唱片,怕别人听见“扣帽子”,只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轻声细语的播放。
然后我就用自制的小提琴,拼命的练习,什么《开塞练习曲》、《小步舞曲》等,久而久之,自已居然可以杀鸡杀鸭地拉起琴来。
感谢家人的帮助,让我的生活有了音乐的陪伴,那动人的旋律总让我陶醉其中不能自拔。
但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所有的爱好都随着大凉山下繁忙的劳动消失了,音乐又一次从梦想变成失望。
时光荏苒,几十年后阳光仍洒在地上,退休后的我又回到红瓦寺川音门前,看到川音的男女学生们青春荡漾,哼着音乐踩着节奏与我擦肩而过。
我沿街徘徊着,寻找着昔日的痕迹,耳边传来十分动听的钢琴声,好奇使我凑了上去,正弹琴的小妹转过头笑着说:“大叔坐。”我答:“随便听听。”
小妹起身对我说:“这里各种琴都有,你们老年人买囯产钢琴学习最好。”我问:“有没有小提琴?”她答:“音乐是相通的,老年人练钢琴更好,对健康快乐更适宜。”
接着她看着我手说:“你手指长,有基础不妨试一试。说完便坐回去,叮叮咚咚弹起来。”我听出是俄罗斯名曲《喀秋莎》,便随口而出“喀秋莎”。
小妹更乐了“你年纪大但耳朵好肯定能学会,我们还送你教材呢”。
我也按捺不住了,坐上去用僵硬的手指凭记忆弹了一曲《献给爱丽丝》,小妹还听出来了,连声夸我“不错、有乐感、有力度”。
终于夕阳红的晚霞又照亮了我,钢琴送回家后,琴声再次响起时,我花白而稀疏的头发在《欢乐颂》演奏中颤抖,十个指头在琴健力度与速度中击打舞动。
如歌的岁月,难忘的旋律,当岁月如流水逝去,那些曾经感动我们心扉的音乐,带我们重温那段永恒的时光。
从启蒙的四季歌,童年的回忆,到和弦伴奏中奏出马车夫之歌。
从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奔放悲壮到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激情昂扬,音乐给我腾飞和希望的翅膀。
啊,感谢上苍,给我一个不落的黄昏,让我找回了昔日时光,让我圆了热爱音乐的梦,让我的琴之梦畅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