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故事12:文人还是官员?这是个千古难题
中国古代文人一直有两个梦想,一是凭借自己的才华造福国家与人民,建立一番功业;二是希望能过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然而,在现实中,这两者往往是矛盾而对立的。
回到京师后不久,朝廷就任命二十五岁的苏轼担任河南府福昌县主簿,或许是嫌官太小,又或许是不想过早踏入仕途,苏轼并没有接受此次任命。
刚搬到京师,苏轼和苏辙兄弟买不起房,只能租房子住,或者住驿站。对于苏轼来说,这样的生活是惬意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文人之乐,莫过于此。
有一天,苏轼和苏辙在怀远驿深夜读书,读到韦应物的一首《示全真元常》:
余辞郡符去,尔为外事牵。
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
始话南池饮,更咏西楼篇。
无将一会易,岁月坐推迁。
特别是其中的一句“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兄弟俩不禁感慨万千,相约以后一定要早点退休,尽情享受闲居之乐。这颗隐逸的种子自少年时代埋下,就一直在苏轼心中生根发芽,并越长越繁茂。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他始终没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隐士。
苏轼不急着出仕,欧阳修却等不及了,继续向朝廷推荐他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宋朝科举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常科,三年一次,一级级的往上考;第二种是制科,由大臣推荐、皇帝亲自主持的小范围考试,不限出身和官职。
第二年的八月二十五日,仁宗皇帝在崇政殿亲自主持制科,科目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即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官有胡宿、沈遘、范镇、司马光和蔡襄,苏轼献上了二十五篇文章,并一举夺魁。
宋朝制科一共分为五等,一二等只是虚设,一般合格者授予四等,自宋朝开国以来,授予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个人而已。苏辙被列入第四等。
此次制科,还发生了两件有趣的事。一些人听说苏轼兄弟要参与此次角逐,直接被吓得弃权;本来考试要在七月进行,因为苏辙忽然生病,导致延期了二十多天。
制科结束后,苏轼被任命为凤翔府签判,苏辙被任命为商州军事推官,这是他们人生中第一个正式官职。
此时的苏轼兄弟已是名满天下,那位曾经被苏轼气得不肯教他的刘巨心情激动之下,从遥远的四川给苏轼兄弟寄来了一首诗:
惊人事业传三馆,动地文章震九州。
老夫欲别无他祝,以愿双封万户侯。
虽然当初我被你呛得很没面子,但毕竟是你老师,总得给个面子吧。性情宽厚的苏轼当然不会看不起老师,毕恭毕敬的写了回诗,师生一场,面子大破天。
这一年的十一月,带着家人的希望、师长的祝福,二十六岁的苏轼踏上了赴任之旅,不管前路是阳关大道,还是荆棘密布,既然选择了远方,那就尽职尽责造福一方吧。
很多年后,苏轼被贬到黄州,想起年轻时参加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时的意气风发,他自嘲道:“那时的我还是太年轻啊,真以为能直言极谏,谁料落得如此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