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姬传:《洛神》的舞台演出与电影
梅兰芳《洛神》
京剧《洛神》是梅兰芳先生根据曹子建所著《洛神赋》,同时参考明代汪南溟所著《洛水悲》杂剧以及宋人所摹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编演的。
曹子建名植,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生于公元一九二年,死于二三二年,是一个天才的文学家。
据各种记载,曹操俘虏的袁绍的儿媳甄氏,是三国时著名的才貌双全的女子。曹操的儿子曹丕和曹植都爱慕甄氏,终于为曹丕所得。他即位后立甄氏为后,把曹子建封为雍丘王,那是离京城洛阳很远的地方。最后,曹丕听信谗言将甄后赐死。
隔了多年,曹植到洛阳朝觐,曹丕赐他甄后遗物“玉镂金带枕”。曹子建离京归途中,路过洛川驿,悼念甄后,假托神仙,写了《感甄赋》,甄后的儿子曹睿——魏明帝把它改名《洛神赋》。这便是故事的起源。
梅兰芳、姜妙香《洛神》片段
1931年香港录影
梅先生在北京无量大人胡同——缀玉轩里邀请剧作家、诗人、画家共同创作了诗剧《洛神》。台词吸取《洛神赋》编写,服饰参考《洛神赋图》,唱腔由梅先生和琴师徐兰沅、王少卿共同研究创造。一九二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首演于真光剧场(现在东华门大街中国儿童剧场)。
戏的高潮是“川上相会”一场。为了突出表演区,设计在舞台上搭出一个象征仙岛高低三层的高台,洛神在这个高台上载歌载舞,有独舞,也有与汉滨游女、湘水神妃、云童、仙女的群舞,演区的每个角落都要走到的。罗袂轻纱、采旄桂旗、神光离合、翩若惊鸿。既是一场景色绮丽的歌舞,又是一首哀感顽艳的好诗。
泰戈尔赠送梅兰芳的题诗纨扇
不久印度诗人泰戈尔来京,我国文学家梁任公(启超)等邀请他观赏了新编的梅剧《洛神》,泰翁做了一首孟加拉文诗,又自己把它译成英文,用中国毛笔写在纨扇上赠给梅先生,林长民根据英文译成中文,写在扇上。解放后,梅先生为文纪念泰戈尔时,还请石真同志从孟加拉文译成中国诗。
那次,泰翁在宴会上赞赏了梅先生的演技,还提了意见,他说:“在'川上相会’一场,布景要用红、紫、蓝、金、银等重色,还可以创造一些人间没有的奇花异树,这样更能增加神话剧的光彩。”
《洛神》拍摄现场
一九五五年,梅先生拍摄《梅兰芳舞台艺术》上下集。导演吴祖光与梅先生协商,采用一部分电影手法与技巧,作了一些修改。这些修改,有的为了适应电影艺术的要求,有的为了使剧情更加合理,删去某些人物不必要的过场。唱腔则变动较少,云童、仙女手持的宫灯、笙、笛、旗、旄等道具则参考古画制作,但表演力求保持舞台风貌。
为了表现洛神在云雾弥漫中若隐若现、凌空翱翔的姿态,就得掌握干冰——二氧化碳的特技。
此外,馆驿、仙岛、坡路、树石等实景,都要绘图制作。负责美工设计的韩尚义同志(新从云南调来,专为梅剧影片工作)、绘图的胡若思同志(胡是张大千的学生,所作大幅国画,工细生动)付出的劳动是相当大的。而副导演岑范同志负责具体工作,更是能者多劳。
梅兰芳《洛神》
1955年拍摄
《洛神》是一出悲剧,《洛神赋》原词有“悼良会之永绝”,舞台本也以“你我言尽于此,后会无期”作为结尾。我们觉得全剧的情绪过于悲惨。所以第三场洛神的原词是:“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袂轻扬出殿门。众位仙真把路引,一派清光不见人。”(小编注:梅先生1923年在百代公司灌录这一段[二黄慢板]唱片原词是:云鬓罢梳慵对镜,罗袂轻扬出殿门。众位仙真把路引,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容与坡前将他等,[散板]一派的清光不见人。) 我把它改为:“红日初升景色新,罗袂轻扬乘彩云。遥望洛川伊人近,喜得相逢诉衷情。”身段表情,梅先生根据新词重新安排。
这样处理,多少能表现一些他们会见时的轻松愉快心情。以调剂前后惆怅哀怨的气氛,所以决定精简了汉滨游女、湘水神妃的过场,只洛神一人自云端下降,与曹子建相会。
《许姬传艺坛漫录》
中华书局
1994年3月出版
京剧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