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的故事(六十八)少年天子 赫赫武功
太祖道武帝拓跋珪死于非命,享年39岁;太宗明元帝拓跋嗣积劳成疾,享年32岁。两代帝王英年早逝,这对北魏来说,既是好事儿也是坏事儿。因为无论一个帝王在年轻的时候是多么英明神武,多么君臣相得,到了晚年,都难免平庸昏聩,老眼昏花,所以,帝王驾崩的早一点儿,在对国家来说,不见得是什么坏事儿!可皇帝更换频繁,权利再次洗牌,这对国家也不是什么好事儿!
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十一月初六,明元帝拓跋嗣去世。 同年十一月初九,16岁的拓跋焘继位,成为北魏第三位皇帝,是为北魏太武帝。
这位太武帝,就是派中书侍郎李敞在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中,留下“碑刻祝文”的那位皇帝。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一安排,让我们以《魏书》所载的“祝文”与嘎仙洞内的“石刻祝文”二者互相验证,从而证明了,拓跋鲜卑的祖庭就是地处于呼伦贝尔的大兴安岭。
嘎仙洞 石刻祝文
道武帝天赐五年(公元408年),拓跋焘出生于平城,据说他出生时,体态容貌与常人大不相同,他的祖父道武帝拓跋珪看后十分惊奇,高兴地说: "成吾业者,必此子也。"意思是说:"将来能达成我的事业的,必定是这个孩子。"
其实这种爷爷夸孙子,“隔辈亲”的事情,不仅仅会发生在寻常百姓家,在帝王皇族中也并不鲜见。历史上,慕容廆就这么夸过自己的孙子慕容俊;朱元璋甚至直接将皇位直接传给了长孙朱允炆;而康熙据说是因为喜欢孙子乾隆,才将皇位传给了乾隆的父亲雍正,以确保雍正死后,乾隆继位。当然,除非是爷爷亲自将皇位传给孙子,除此之外,这孙子能不能继承皇位,还要看他爹是怎样的安排。
太常七年(公元422年)明元帝拓跋嗣秘密召见白马工崔浩,说:“朕疾弥年不愈,恐一旦不讳,诸子并少,将若之何?”意思是说:我这病始终不好,一旦我死了,诸子年幼,该由谁来继承大统呢?崔浩回答说:要想避免皇帝死后,宗亲贵胄争位夺权的问题,就必须早立太子,并选拔贤臣对太子进行教育,让太子及早参与国家大事。也只有这样,皇帝建在,可颐神养寿,而皇帝故去,北魏一样国有成主,民有所归。
可明元帝一共有七个儿子,到底该立谁呢?长子拓跋焘,杜贵嫔所生,时年15岁,次子拓跋丕,慕容夫人所生。至于三子拓跋弥、四子拓跋范、五子拓跋健、六子拓跋崇、七子拓跋俊因年龄幼小不在立储之列。
史书记载:明元帝晚年,曾搭建一座高达二十余丈的高台,拓跋丕经常在梦中登到高台的顶端,极目四望。明元帝召来术士解梦,术士说:此梦大吉!明元帝默而又喜色!这段记载,证明了明元帝对次子拓跋丕的偏爱,同时也说明,拓跋丕对皇位始终怀有觊觎之心
可重臣崔浩却坚持认为:立子以长,礼之大经,若废长立幼,必然招祸至乱。与此同时,重臣长孙嵩也表示:焘既长且贤,天所命也!于是,在泰常七年(公元422年)四月初二,拓跋焘被封为泰平王,出任相国,加授大将军。同年五月,临朝听政,监管国事,次子拓跋丕封乐平王,加车骑大将军;三子拓跋狝封安定王,加卫大将军。
同时,明元帝选拔或有功德、或有权谋、或有才智的六位大臣辅佐太子拓跋焘,自己除了亲自主持对刘宋的战争之外,其他政务,一并交由拓跋焘全权处置。他这种放权的做法,不但锻炼了拓跋焘的执政能力,同时也树立了拓跋焘的微信。所以,在明元帝死后,拓跋焘顺利继位!
始光元年(公元424年),拓跋焘继位还不满一年,北魏修建的长城并未能有效阻挡游牧民族的铁蹄,柔然六万骑兵杀入云中,一路烧杀抢掠,并攻陷北魏故都盛乐。太武帝拓跋焘以身犯险,率轻骑迎敌,结果陷入重围,全军拼死作战,方才击退柔然。
柔然,始终都是北魏一大祸患。正是因为柔然的牵制,使北魏无力进一步征服其他割据政权,更无力南进,与刘宋争锋。痛定思痛,拓跋焘不顾太后和众位大臣的反对,在崔浩等人支持下,决定北征柔然。
始光元年(公元424年)十二月,拓跋焘御驾亲征柔然,斩首数千,获马万余匹,大胜而归。第二年十月,拓跋焘大举北伐柔然,东西五路并进,柔然可汗率众北遁,对北魏的侵扰有所缓和。
始光二年(公元425年)胡夏国国主赫连勃勃病逝,关中大乱,诸子相争,赫连昌火中取栗,拓跋焘乘机向西进军。始光三年(公元426年)九月,北魏军进逼关中重镇长安。十月,拓跋焘亲率轻骑二万踏冰渡河,奔袭胡夏国都统万城。
此时正是冬至,赫连昌在宫中大宴群臣,突闻北魏军突袭统万城,上下惊恐。赫连昌仓促迎战,大败而回,城门未及关闭,北魏军乘势攻入西门。赫连昌退入宫内,紧闭宫门。拓跋焘见皇宫一时难以攻取,遂分兵四掠,获牛马十余万头,徙民户万余家而归。与此同时,另两路北魏军先后占领弘农、蒲坂、长安。
始光四年(公元427年) ,北魏军再次进攻胡夏国都统万城,统万城易守难攻,拓跋焘就将主力埋伏在山谷里,以少量骑兵直抵城下,示敌以弱,胡夏军果然中计,脱离坚城,追击北魏骑兵。此时,北魏军伏兵尽出,赫连昌被俘,赫连定在平凉继位。
就在拓跋焘大举攻夏之际,仓皇北遁的柔然卷土重来,屡屡侵扰北魏边界,神麚元年(公元428年),柔然骑兵大掠边民。拓跋焘决定再伐柔然。神二年(公元429年)四月,拓跋焘分军遣将,二次北伐柔然,柔然大败,受其控制的高车诸部也趁机摆脱柔然,归附北魏。三十余万百姓,牛马百余万匹,尽入北魏囊中。七月,拓跋焘引兵东归,在漠南又招降东部高车数十万百姓,十月,北魏军凯旋,回到平城。此战,战果辉煌,被称为北魏破柔然之战。
柔然的威胁解除之后,神麚三年(公元430年),拓跋焘再攻胡夏,尽得关中之地,胡夏名存实亡。赫连定后被吐谷浑所杀,胡夏灭国。
延和元年(公元432年)北魏攻打北燕,北燕国主冯弘送小女儿进宫。延和二年(公元433年),北魏攻占仇池国。太延二年(公元436年),北魏攻克北燕国都和龙(今辽宁朝阳),北燕灭亡。
胡夏灭亡后,北凉向北魏称臣,北魏封北凉国君沮渠蒙逊为凉王。太延五年(439年),拓跋焘亲征北凉,以南凉的最后一代君主秃发傉檀之子秃发破羌为向导,兵不血刃降服北凉诸镇,北凉国君沮渠牧犍带文武百官面缚出降。北凉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