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盆景教育”误区,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普通人”
【平湖一柱 第1565期 家教专题 】
【核心提示】升学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普通人”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高中、大学不过是孩子人生可能经过的驿站,但却不是人生必须路过的关隘。成才先成人!父母如果把升学作为孩子成长的目标,就等于把孩子人生限定在了微缩的盆景中……
盆景,顾名思义是盆中的景观,是中国优秀传统艺术之一。
盆景以盆为域,典型、集中地塑造大自然的优美景色,达到缩地成寸、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同时以景抒怀,表现深远的意境,犹如立体、美丽、缩小版的山水风景区。
盆景是虽然称之为景,但再美却也终究出不了盆。所以盆中的树从小就不能任其自然生长,要将其发出的枝叉无情地剪掉,只留下育景人想要的那几枝。就这几支当然也要绳捆、索绑,限制其自由伸展,使其不能越盆。所以,盆中的树注定与栋梁无缘。
当下我们许多家长都望子成龙,希女成凤,但是他们却不把孩子放进龙山、凤池中去培养,却把孩子囿于在花盆中。
孩子所有的生活、学习都被限制在应试的“花盆”里——升学考啥就学啥,其他的“枝叉”全打掉。所谓兴趣、特长班也不过是升学主干的点缀——加分项而已。如此教育下的孩子只能是盆中的一棵风景树。
自然盆景培育下,有些小树勉强长成了盆景培育者希望的模样,成为一个精致的艺术品;而有些盆景里的小树,由于营养缺乏,无法承受绳索的束缚,枝枯了,叶黄了,成不了景,更成不了树!
但人终归是人,不是精致的盆景,最终是要进入社会的,这些在盆中长大的“风景树”往往经不起生活的风浪,常常折戟沉沙——那个曾经的“网红全职爸爸”培育出的张某得,便是“盆景式教育”的牺牲品之一。
从儿子一岁起,“网红全职爸爸”就辞了职,一个人带着张某得生活在乡下的“田园里”。17年悉心照顾,每天变着法给孩子做饭,十几年来菜单没有重样;每天坚持给儿子拍照,17年拍了20多万张;为了孩子学好英语,他雕刻了25万个英文字母;为了记录儿子的成长轨迹,他建了一个“博物馆”,收藏儿子穿的第一双鞋,收藏儿子的每一张奖状,收藏儿子的每一张考卷,收藏儿子的每一篇作文……为了儿子,他耗尽了心力。在他如此精心照顾下,孩子也很争气,从小学到高中成绩都优异,托福首考114分,其中阅读口语更是双满分,这在托福考生中是很罕见的。
最终,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美国的埃默里大学牛津学院,但只可惜,到头来,19岁的儿子却以抑郁自杀而告终,好景不长啊!
孩子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学生。
教育即生活,成长即学习。
真正的教育是真实生活中发生的,而非是在教室和书本中进行的。
考试成绩只是孩子成长中千万元素中的其中一个,升学也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非孩子成长的全部,成功、成才的标志。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普通人”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高中、大学不过是孩子人生可能经过的驿站,但却不是人生必须路过的关隘。
成才先成人!父母如果把升学作为孩子成长的目标,就等于把孩子的人生限定在了父母设计好的微缩盆景中。
在“花盆”里长大的孩子,即便按照父母设计的轨道顺利前行,最终也只能成为盆景中一棵枝弯叶黄、没有活力的小松!
(作者:李玉柱,本文为 平湖一柱原创作品,欢迎指导,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