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泰兴十景考系列——一儒学
三 坔 夜 话
一方水土有一方文
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写在《续泰兴十景考系列》前面的话
《续 十 景 考〉 序
一 儒 学
“ 儒学前” 大街左右跨泮水有两座桥东桥为“文德挢’, 西桥叫“武定桥’ 桥内各夹一坊,东曰礼门、西曰义路。街南正对大门是一木质(后易石)三门塔式飞檐牌楼。牌楼通面阔7.17米,高7.84米,中花板上写有"金声玉振"四字,其下雕有麒麟、大象、人物、花卉等,形态自然,纹饰优美。石雕有双狮、华表等,造型美观,雕刻精细。牌楼南面是“鲲化池”. 鲲化池又称砚池, 池呈半月形, 配合孔庙地形, 整体形成文房四宝中的砚台, 而这个半月形的水池就是砚台中的貯水池. 再配上东侧高耸入云如朱笔的“奎文阁’ 。把泰兴“天开文运’ 的风水做得风生水起。鲲化池边环以长方形石板, 石板上镶有劝学图案, 石板间立有石柱, 共七十二柱, 柱头刻成挑形, 人称“夫子桃’。这里也颇有故事, 敝文“七十二贤夫子桃” 另有敘述。(一说是七十四柱其东西两端柱上蹲着两只小石狮子(作家龙应台在其著作《百年思索》中《从石狮子出发〉一文里说道:国没有活生生的狮子,所以庙前画里、锣鼓阵中的狮子是走了样的狮子。然而走了样的狮子并不是谎言,因为它是图腾。狮子是百兽之王,狮子吼一吼,群兽抖三抖。这里蹲两只石狮子以示七十二贤的德行和学问的了不起,不愧是孔圣人的优秀传承者。)
这处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孔庙,1982年被评定为泰兴县级文保单位,其不仅是泰州境内唯一保存至今的孔庙,也因曾经四面环水、独特精巧,堪称中国唯一的“水上孔庙”。
在泰兴古城中心偏东北位置、今泰兴博物馆东侧,有一处半岛被当地百姓誉为“龙首岛”,这里就是泰兴千年文脉所在。代表着“文脉之根”的泰兴孔庙,数百年来就一直矗立于此。
泰兴孔庙,又称泰兴学宫、文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元末毁于兵燹。明洪武三年(1370),知县吕秉直故址重建。明永乐年间,知县王政等官员对孔庙进行了重修。
明正统间,县丞徐锡服、典史周略、教谕祝敬,再次修葺了戟门,在大成殿两侧新建了厢房——东庑和西庑,并在大成殿后建起了明伦堂等建筑。因四面皆水,长江潮汐经常冲刷堤岸,于是运来石头垒砌起驳岸。后来,又陆续修缮了棂星门,建起了名宦、乡贤两座祠堂。
泰兴孔庙其规模自南向北依次为: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两旁为祭器库、翼以两庑,前为戟门,戟门之东西为名宦、乡贤二祠,祠前有碑亭,亭南为泮池,池上有桥三座。大成殿后为明伦堂,堂左右有二斋,东曰潜心斋,西曰养正斋。堂北又设射圃(练习六艺之一射箭的地方),再往后为崇圣祠、尊经阁,阁后为教谕署、训导署(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和诸子读书处)。
清康熙年间,泰兴县教谕荆子迈在署后的笔架山下疏浚河池后种上了莲花,名曰“绀寒池”;又在山上筑起了高台,高台周围多植柳梧,并名其台曰“光霁台”;又题堂额曰“君子堂”。
隆庆年间,县令许希孟又在前棂星门增建两根石柱,一曰“江汉”;一曰“秋阳”,在正南面开凿一处半月形大池,名曰“鲲化池”,署桥门曰“淮海”。在池的左右建“腾蛟”、“起凤”二亭,作为诸学子憇息之所,后二亭改名为“兴贤”、“育才”。
此后,又在鲲化池北岸建三开门牌楼,题署匾额,面南曰“天开文运”;面北曰:“金声玉振”,为清末泰兴大书法家朱铭盘所书。在鲲化池前东南角,还建有二层飞檐六角亭一座,名曰“奎文阁”,俗称魁星楼。至此,泰兴文庙之规模更加完备和宏伟。
就这样,历经明清两朝的不断完善,泰兴孔庙逐渐定型,最终形成了一处庙制完美、形态独特、内涵丰富的古建筑群落。
宋代布局“前庙后学”,
尊经阁藏书毁于战火。
从地理位置来看,泰兴孔庙紧邻旧时的县衙及小南海水面。将孔庙设立于县衙左侧,说明了孔庙深受权力器重,表明了泰兴人的崇文重教思想,也体现了当时文左武右的礼制制度。
据《光绪泰兴县志》记载,现今的泰兴市烈士纪念堂、鲲化池地块,即是泰兴旧时文庙所在;其后泰兴人民大会堂地块为昔日泰兴儒学之场所,两地亦被人们俗称为学宫,为封建社会泰兴的文化教育中心。这种布局沿袭了宋朝时期“前庙后学”的布局。
学宫的前半部分,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崇圣殿,以及两侧的名宦祠、乡贤祠、忠义孝悌祠东庑、西庑等统称为“前学”,是举行祭孔大典及祭祀乡贤名宦等仪式的场所。每逢春秋仲月上丁日,文武官员皆朝服向孔子等先师先哲行三跪九叩之大礼。
其中,文庙大成殿中曾悬挂着清朝历代皇帝御书的八方匾额。正中一间布设着黄帛制成的神龛,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东楹供奉着复圣颜子和述圣子思;西楹供奉着宗圣曾子和亚圣孟子。
大成殿外的东序西序,供奉着闵子损、言子偃等十二位先哲。两边的厢房,供奉着七十九位先贤,大部分是孔子的门人;先儒七十二位。且详细记叙了先贤先儒们的事迹。
名宦祠、乡贤祠位于大成门左右。名宦祠供奉着曾在本县任职而功在地方、惠及县民人士的神位。如: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明泰兴知县吕秉直、朱箎等;乡贤祠供奉着本县的先贤,计有宋孝子顾昕、明都察院左都御史谥忠愍茅誧、秦王府长史朱昹、吏部尚书翟善、河南布政司左布政张羽、直隶广平府知府何棠、户部侍郞巡抚延绥张惠羽、吏部主事季寓庸等等。忠义孝悌祠,则建在明伦堂西北,供奉本县忠义孝悌先贤的神位。
学宫后半部分,教谕署、训导署、尊经阁等称为“后学”,是真正的学习场所所在。
其中,教谕署、训导署是教育行政人员的办公之地。而那座明代天启元年(1621)落成的尊经阁,可谓是泰兴最早的图书馆。尊经阁分为上下两层,楼下为教谕讲课的讲堂,楼上藏有经书典籍,供儒生学院阅读。尊经阁建成后,曾奉藏过《五经大全》、《四书大全》、《通鉴纲目》、《大明律》、《希董堂集》等书。至清朝时,又奉藏有《十三经》、《二十四史》、《乐善堂集》等。令人痛惜的是,1940年泰兴城沦陷时,尊经阁藏书被日军一把战火烧毁。
空中看酷似长方砚台,
鲲化池传说让人遐想。
在全国众多的孔庙中,泰兴文庙规模虽不算大,却可称得上构思奇妙,小巧精致,寓意深刻,独具风采。
历史上,泰兴文庙规模完备宏伟,其位置在县衙东首,四面环水,城池核心区域,上风上水的位置。城外新鲜活水,通过北水关进入城内,主流首先抵达孔庙、县衙,后流向全城,这样文庙就处于城内水系的龙首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孔庙位于街巷一侧,而泰兴文庙南跨大街,形成庙在路上,路在庙中,庙街融合,令泰兴处处文气充溢。此外,泰兴孔庙整个地形南北狭长,四面环水。有人说,古代只有帝王之学才四面环水,诸侯之学只能半水。四面环水的泰兴孔庙,当是国内非常少见的“水上孔庙”。
若是从空中俯瞰,泰兴文庙的形制像我国文房四宝中的长方形砚台,四周绿水环绕,棂星门至大成门间东西贯串着文庙必有的泮池,而在棂星门外最南端又特地开凿了一个半月形的鲲化池,就成了这长方形砚台顶端盛水的砚池,泰兴人俗称其为“砚洼池”或“砚瓦池”(古代称砚台为砚瓦,陶制品)。池旁的奎文阁则像一硕大的毛笔头,池北的牌楼则像一座搁毛笔的架子,所以又俗称其为“笔架亭”。
位于孔庙照壁与牌坊之间的鲲化池,则取意于庄子《逍遥游》一文。文曰:“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这寓意“学宫”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并寄希望这些年轻学子们“鲲化”为大鹏鸟,个个才能卓异,志向高远,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原先的鲲化池池周用汉白玉石栏杆围之,共72根栏杆,每根栏杆上皆雕琢有精美的桃形柱头,象征师从孔子的72位贤人,也寓意泰兴文庙将培养出贤良之人才,要出72个状元。
谈起鲲化池池周的栏杆,还有段神话故事:传说这72个桃形柱头里嵌有72颗夜明珠,每到夜晚,夜明珠就会闪闪发光。后来,元兵南下,其中有“识宝猴子”(指善于鉴宝的人)途经泰兴,乘兵荒马乱之际,将仙桃上的夜明珠偷凿走了。
另外还有种传说:邻县人妒嫉泰兴会出72个状元,深夜来泰兴破“风水”,偷凿“鲲化池”桃尖上的宝物,即将凿完时,魁星楼中的魁星突然出现,一只脚独立站在魁星楼上,一只手执彩笔,笔端发出耀眼的光彩,一只手执方斗,同样光芒四射,身披金色毛髮,如猿一样,目光炯炯,吓跑了这批不速之客,可惜稍迟一步,只留下几颗桃子未被破坏,所以泰兴只出了一名状元。这些神话传说,已成为当地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
历经沧桑幸运保留,
全国少有弥足珍贵。
抗战期间,由于日本侵略者曾驻兵于泰兴孔庙,使得孔庙遭到很大的破坏。
至解放时,这里仅存大成殿、牌楼、下马碑、鲲化池、奎文阁及部分石雕。其中,核心建筑大成殿开面3间,面阔14.4米,进深14.5米,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筒瓦覆盖。牌楼通面阔7.17米,高7.84米,中花板上还写有“金声玉振”四字,其下有麒麟、大象、人物、花卉等,纹饰优美。石雕有双狮、华表等,雕刻精细。
据1953年《泰兴大事记》记载:1949年冬,县城孔庙大成殿改建为泰兴县烈士纪念堂。堂内陈列着沈毅、叶梯青、张鹏举等80多位烈士的遗像及生平简介。堂前栽满松柏,叶、张二烈士的坟墓分立于堂前左、右,大门前立一高大石头牌坊,上刻“气壮山河”四字,庄严肃穆,令人崇敬。
也正因为留作纪念堂等缘故,上述残存的古建筑得以保留至今,让人们时隔数百年依然可以看到这些明代建筑和石雕。
前不久,泰州市博物馆组织踏勘烈士堂石坝坎时,意外发现乾隆三十五年(1770)二月立下的一块“示禁”石刻,上有“学宫近地,理宜清洁,居民乡农不得堆积粪秽,如违拿究”等文字。这为泰兴孔庙遗存又新添了一件历史见证。
目前,泰兴孔庙最具价值的遗存都幸运地保留了下来:四水环绕的水系,独一无二的泮池,独创的鲲化池,地标建筑大成殿、奎文阁、牌坊等。这里浓缩着泰兴古人的建筑智慧。
令人庆幸的是,这些看似貌不惊人的泰兴孔庙遗存,在省内乃至全国都是少有的。遍观全省:扬州文庙现仅剩文昌阁;无锡和南通的文庙只留下大成殿;常州府学仅剩大成门、明伦堂;泰州文庙已不复存在。由此可见,泰兴孔庙遗存显得尤为珍贵。
近年来,在旧城改造中,泰兴市已实施了仙鹤湾风光带历史文化保护的一期工程。作为该风光带中的最核心、最精华的内容,泰兴孔庙日前正在进行精心修缮之中。不久,一座修旧如旧的文庙将呈现市民面前,成为见证泰兴千年文脉传承的永久丰碑。
【孔庙名宦祠与尤袤】
明武宗正德八年,时任泰兴知县的江西永丰人郑浙对孔庙进行了一次大的扩建,并在原大成殿前大成门两侧建起了名宦和乡贤二祠。东侧名宦祠中祭祀的是10位在泰兴工作过的外乡良臣名将,西侧乡贤祠中祭祀的是12位泰兴籍贤人。
其中,名列“南宋四大家”(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之首的尤袤,就是入祀名宦祠的两位南宋官员之一。另一位是著名民族英雄、曾任通泰镇抚使兼泰州知州的岳飞。
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尤袤任泰兴县令。当时,泰兴地处南宋边区,金兵时常入侵,“县旧有外城,屡残于寇”。尤袤上任后,不仅访民问苦,向朝廷力奏免去了泰兴百姓的不少赋税负担,还率领军民整修城郭。当金兵大举南侵时,扬州、真州(今仪征)等城都被攻陷,只有“泰兴以有城得全”。
尤袤在泰兴所写的《易帅事》和《淮民谣》是其代表作之一。《淮民谣》中“……流离复流离,忍冻复忍饥。谁谓天地宽,一身无所依。淮南丧乱后,安集亦未久。死者积如麻,生者能几口?荒村日西斜,破屋两三家。抚摩力不给,将奈此忧何?”全诗长达六十句,通过一个流离失所的淮民的口气,诉说了淮南人民的悲惨情景,字字句句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因此,早在宋代,泰兴百姓就专门为尤袤建起了尤公祠。
【文化地标——奎文阁】
与靖江马洲书院旁的魁星楼不同,作为当地文化地标的泰兴奎文阁,是一座位于孔庙大成殿东南角的两层六角攒尖顶建筑,与鲲化池相伴。奎文阁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年,乾隆四十年重建,迄今已有300年历史。
奎文阁因奎(魁)星楼、文昌阁合二为一而得名。大多数地方的魁星楼、文昌阁是分开的两座独立建筑。像泰兴这样,魁星楼和文昌阁合为一体的,并不多见。奎文阁下层是文昌阁、上层为魁星楼。如果走进细看,还能看到“文昌阁”、“魁星楼”的字迹分别位于一、二层的门额处。
因为历史的缘故,泰兴老城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屈指可数,奎文阁历经数百年的风雨,幸运地留存至今,且近乎保持了历史的原貌,实属不易,也显得弥足珍贵。
如今,奎文阁、鲲化池、“天开文运”牌坊这三处形态各异而又紧紧相邻的建筑群,已构成了泰兴古文化景观最为丰富的地块,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这里正是泰兴文脉之所在。
(长贯编辑)
有你需要的内容
洗澡
李老师邀你聊语文
归来/打油诗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