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话可写怎么办?
前两天,一位读者在后台留言,问我写作方面的问题:
你好,看见你每天都在坚持写东西,我也现在这样在做着,可是经常每天会感到没有东西可写,不知道你有没有碰到这样的情况?如果有你是咋做的?
我回答对方:“常会遇到无话可说的情况”。曾经,我在公众号更文坚持到一百多篇时,将其转为更加私密的线下日记。原因有两点:其一,那段时间我尝试站在读者角度,思考他们的需求,忽略了自己,觉得写作是件累人事儿,丢失了写作的乐趣;其二,没什么灵感,不断重复写同一个话题,自己也觉得腻。但我知道,一旦放弃写作,水平就会倒退回到解放前,为了保持写作感觉,我选择了更私密、能与自己有更深交流的日记。我选取了其中一小段,公布在这里:
午饭后去理发,接待我的是一位身穿粉色西装的小伙子,说实话,对方长相我已不记得,但却记得他那一身粉色西装,还有他留给我的第一印象——个性。理发期间,我们还聊到发型需求,我说:“只要剪的清爽、看着剪就行。”我相信对方的专业,所以愿意将发型问题交给对方,但对方却说:“还是要有意见的”。并且,在理发过程中不断与我沟通。我实在厌烦了对方的聒噪,和他调侃:“个人比较懒,只要头发利索省事儿,看着精神就可以”。没想对方却当了真,认同起我的懒来,还认真剖析了懒的坏处。让我一时没了招,只得老老实实和对方说:“其实精力没放在这,什么口红色号、香水款式我都不大懂,头发呢,什么挑染、卷发、长发,我都没概念,在我看来,只要打理简单,看着舒服就成,没必要花太多精力(这也是我留了多年短发的原因)。”话说到这儿,我想,对方应该不会再深究了,没想到对方还不放弃,继续鼓动,让我把刘海做个挑染。我只得答到,自己做的是和客户打交道的门生,一款看起来温婉的头型,足以帮我获取好感,没必要在公共场合彰显个性。我在想,真实的我是怎样的,无需借助外界来了解,在工作中,为了凸显个性而张扬自我,实在没必要。
不知你发现没,我的日记虽然琐碎,但都源自生活,是我对生活场景的当下感悟,虽然不见得马上发表,但却实实在在地沉淀下来。《写出我心》的作者把这个过程称为堆肥,她是这样描述的:
我们的感官本身缺乏动力,它们接收经验,可是接下来需要借由我们的意识和整个身体做大幅的筛动一段时间,才能把这些经验筛选出来。我称此为“堆肥”。我们的身体是垃圾堆:我们收集经验,而丢掷到心灵垃圾场的蛋壳、菠菜、咖啡渣和陈年牛排骨头,腐烂分解以后,制造出氮气、热能和非常肥沃的土壤,我们的诗和故事文章便从这片沃土里开花结果。不过,这并非一蹴而就,而需假以时日。不断挖掘你生命里的有机细节,直到有些细节从杂乱无章的思绪垃圾堆里筛下来,落到坚实的黑土上。
写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断挖掘你生命里的有机细节,直到他们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让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至于坚持,村上春树在成为职业小说家后,每一天,不管有没有灵感,都会在书桌前写十页纸。当然,他也会有心生倦意的时候:
我也认为就这类工作而言,我属于忍耐力相当强的性格。即便是这样,仍然会时不时感到厌烦,心生倦意。然而来日方长,一天又一天,简直就像砌砖师傅堆砌砖块一般,耐着性子仔细地垒好,很快到了某个时间,就会有一种真实感:“啊,是了。再怎么样,我毕竟是个作家。”于是将这真实感当作“好东西”和“值得庆贺的东西”接纳下来。
我的认知是:一旦开始写作,就要把它当作正事来做,找到背后的意义,让自己坚持走下去,遇到无话可说的日子,也要让自己坚持日更,每天写300字以上(300字不算多,一段对话、一段感悟就可以,但它们却可以让你保持写作的感觉)。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