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招聘虚假信息多,招聘平台不可不背锅
转眼间步入3月中旬,又是一年求职旺季,毕业生忙找工作、在校生想做兼职,许多人会选择在互联网进行求职,然而互联网招聘并非净土,无理收费、诈骗兼职事件层出不穷。
根据360发布的《2017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消费维权报告》来看,虚假兼职依然是维权举报数量最多的诈骗类型,共4550例,占比22.1%。由此可见,互联网招聘存在大量诈骗现象。
随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公司在互联网上招聘人才。对于用人单位来说,相比去招聘会,互联网招聘可以节约成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在网上进行选择;而求职者也可以招聘网站快速准确低查找适合自己的职位,网络招聘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招聘手段。
越来越多人更青睐互联网招聘,随之而来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经常有新闻曝出求职者通过互联网招聘被骗,许多人表示,碰到这样的事维权很难。根据58同城发布的报告,兼职刷单欺诈为互联网招聘欺诈中最常见形式,占到整个互联网招聘欺诈总数的69%,其次是预付费欺诈和黑中介欺诈。
兼职刷单欺诈是指互联网黑产从业人员以兼职返佣金为名,使用YY,微信等联系方式分配刷单任务,但在用户按照“工作要求”进行转账刷单之后,黑产从业人员却不会返还刷单的本金和佣金,从而造成用户的财产损失。
这类互联网招聘,通常会以较高的收入水平与较简单的工作内容“钓取”求职者”上钩”,初期会返还较小数额佣金,刺激诱惑求职者不断地进行转账,从而造成受害者大额的经济损失。
还有一种是预付费欺诈,一般是指“皮包公司”或“黑中介”以提供、介绍工作为名义,巧立名目,要求求职者预先支付工服、培训、工牌、押金、考核、体检等费用,用户交钱后,其安排的工作与承诺不符,或无法提供工作。
另外,以在线招聘为幌子的常见骗局还有先交押金后上岗、套取个人信息后进行信用卡套现、通过网络链接直接窃取个人隐私等。
或许有人想问,为什么这些存在陷阱的虚假招聘信息能成功发布,其实还和招聘网站有关。
事实上,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新兴细分垂直招聘网站涌现出来,但这些网站中相当一部分初创平台只是披着“互联网”的外衣,仍以传统招聘中介的盈利模式在运作,其盈利手段十分单一,即通过发布信息来赚取中介费。
为此,他们往往会采取美化招聘信息,甚至发布虚假、不合规的信息等违法手段,以尽快撰取利益。
另外,一些老牌在线招聘平台有能力也仍然存在严重监管审核缺失问题,主要原因依然是过度重视利益,对招聘公司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等资质信息审核不严格,导致了大量的虚假公司信息充斥于各大平台。
严重者甚至只要客户愿意付钱,就任由招聘方发布任何招聘信息。
有业内人士称,传统招聘网站还是老旧的营收模式,过度重视销售,只要客户愿意付钱,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同时,一味追求招聘职位、投递简历等的数量增长,在信息真实、企业诚信上把控不够。在这种氛围下,招聘网站的工作人员也会唯利是图,不会在意信息的真实性。
以58同城为例,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只需缴纳一定费用成为付费会员,提供一张营业执照,就可根据缴纳费用数额的不同发布可以随意填写公司名称、职位、联系人等重要信息在内的若干条招聘启事,而且提供“营业执照已审核”证明,为其背书。
如此行为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不作为了,只收钱就给企业正当性背书的行为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还助长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假招聘真诈骗只是在线招聘行业的诸多弊病表现之一,除此之外,重要位置被广告浮标占据、过于考虑企业客户的需求而忽略了体验了求职者的体验、虚假职位和招聘信息鱼目混珠、个人信息和隐私被出卖等问题早已被企业和求职者诟病已久。
互联网招聘虽然方便,但是如今已经完全变了味。根据速途网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在线招聘行业市场规模约39亿元,对在线招聘行业持满意和非常满意态度的用户仅占32.2%和9.1%。
从超过五成的用户对在线招聘不够满意这一数据就可看出当前国内在线招聘行业弊端重重。
对于整个在线招聘行业来说,改革已然势在必行。招聘信息网络发布平台有义务从源头强化把控,除了建立完备的审核、补偿机制外,还可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这些都不失为解决互联网招聘诈骗的良药。
推荐阅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