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西路147号柯灵旧居

复兴西路147号,建于1933年的西班牙式风格的建筑,由中国建筑设计师奚福泉设计,占地面积为1260平方米。沿路的长方形平面略有凹凸,建筑左侧有室外楼梯到达二楼。红瓦多坡屋顶,烟囱突出于屋面,檐下有白色半圆形装饰带。门和窗户的形式多样,窗间有绞绳纹柱,黄色水泥拉毛外墙。


1951年起至2000年,柯灵先生与夫人陈国容就住在这栋楼的203室。在这儿柯灵先生孕育产生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改编或创作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秋瑾传》等,著有多部散文集、文艺评论集及《柯灵电影剧本选集》等书。


西班牙式公寓住宅,1951年--2000年著名剧作家柯灵曾在此居住。


柯灵(1909.2.15—2000.6.19),原名高季琳,笔名朱梵、宋约。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广州。中国电影理论家、剧作家、评论家。1926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发表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女人》而步入文坛。1941年与师陀合作根据高尔基的话剧《底层》改编成话剧剧本《夜店》(后改编成电影),有广泛影响。1948年到香港《文汇报》工作,担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1949年回到上海,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上海作协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常务副主席等职。1943年7月柯灵编辑《万象》,至1945年6月停刊(本年仅出这一期),前后共43期,另有号外一期,几乎贯穿了上海沦陷的整个时期。均为25开本,每期约240页。《万象》是一份商业性的,面向都市大众的综合性文学月刊,创刊于上海孤岛末期的1941年7月27日,由陈蝶衣编辑,万象书屋出版,上海中央书店发行,发行人为平襟亚。

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公示

编号

建筑名称/现使用单位

地址

层数

XH-J021V

住宅

复兴西路147号

3层

该住宅曾为陈伯藩所有。陈伯藩,1889年生于上海,历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驻日本大使馆参事、外交委员会委员长、特命全权公使,中央政治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敌伪财产被政府没收。先有上海女实业家董竹君入住,后有著名作家柯灵与夫人陈国容入住与之为邻。

日前,位于复兴西路147号的柯灵故居正式向公众开放,都有共同的记忆。在静谧的道路上,曾看见柯灵独自一人或与夫人陈国容缓缓散步的背影。这是这位老人留给邻人的身影,也是他留在这座城市的足迹。

从1931年初到上海,到2000年在沪去世,柯灵一生与上海的情分深重。人生最后40余年,他和夫人就住在复兴西路147号203室的居所里,在这里,柯灵写下多部散文集、文艺评论集及《柯灵电影剧本选集》等书,改编或创作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秋瑾传》等。

如今,曾见证过老人伏案疾书的书桌将展示在世人面前,柯灵的拐杖就倚在椅背上,仿佛他只是走开一会儿去楼下散步了,马上就会回来继续书写。

1951年左右,上海女实业家董竹君由法华路住所迁居至此处。这位独自在沪经营锦江川菜馆和锦江茶馆的奇女子,当时将这两家企业献给上海市人民政府,扩建为锦江饭店,作为接待中央首长和国宾之用。1960年底,董竹君迁往北京居住,当时考虑到她以后来沪居住方便和身体状况,上海决定为她留下147号房子并代付房租直至1966年。

几乎与董竹君同时入住147号的柯灵和夫人陈国容住在二楼203室。此后数年间,柯灵先后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所长等职。

陈国容家一共有四姐妹。1960年出生的朱欣是陈国容最大的外甥,打记事起,他就常常在柯灵夫妇膝前玩耍。他管大姨夫柯灵叫“大父”,也按照江浙一带的习俗,以男性长辈之名称呼没有生育的大姨妈陈国容为“大伯伯”。在他的印象里,爱好阅读的柯灵很快把房间变成一个大书房,杂志、书籍、报刊将屋子堆满到几乎无立足之地。书香,成为这屋子给朱欣最直观的味觉记忆。

因为陈国容的长辈多在银行执业,因此也从娘家带来一张银行职员使用的铁桌给柯灵作为书桌。在这张书桌上,柯灵曾密密麻麻分类叠放着各种书籍、工具书、与作者友人的通信,还有印有《文汇报》字样的稿纸和红蓝铅笔。这张铁桌保持了银行的工作特点,只要将上层的锁锁住,所有的抽屉便都被锁住,十分牢固。

1966年9月的一天,柯灵突然被叫到作家协会办公室,旋即就被人带走关押,此后背负污名被羁三年。在这三年中,失去丈夫音讯的陈国容孤苦无告,到处寻找柯灵下落,与此同时,147号203室的书房被封,只余一间卧室可容居住。出事前,柯灵每月有三百余元收入,但失踪后,陈国容每月只有40元可以度日,其中还要费力周转留出钱款来继续支付房租,只为她心中一丝希望不灭,想着要为当时尚不知下落的丈夫保留下一个可回的家。

然而,在那样看不见曙光的日子里挨着,陈国容终于因为不堪负荷,而在家服安眠药自杀。她给丈夫留下纸条,写着“亲爱的,我们是无罪的,我先走了,真抱歉。”

所幸,因为发现及时,陈国容被送医救回。但病愈后的陈国容整个人却垮了,这位昔日重点女校的校长,瘫在床上,染上烟瘾,性情大变。很长一段时间,她回到自己父亲、即朱欣外公家养病。在朱欣的记忆里,这段时间卧在病床上的大姨妈总是一支烟接一支烟不断,原本健康开朗的人却沉默不言,即便说话好像也似洋人初学汉语那样生硬,整个人要靠着拐杖才能下床。

柯灵恢复自由后,来岳父家接陈国容回家,朱欣记得,自己的外公将陈国容搀上三轮车,而家里的孩子们则跑前跑后帮着提包裹。两个昔日精神抖擞的长辈,劫后重逢,却是默默无言,憔悴瘦损。那一幕,一直印在朱欣心里。

1971年,朱欣的外公生病,由陈国容接去,住到147号柯灵家中。如今向公众开放的柯灵卧室外,内阳台上的沙发,就是昔日外公的卧床。一年后,外公过世,这一天是1972年2月27日,恰逢美国总统尼克松访沪。

当时,中方政府特意到柯灵家,希望柯灵将一套《二十四史》赠予美国总统,以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但当市政府工作人员上门时,发现柯灵岳父辞世,遂未取书。

如今在故居里,观众还可以看到,这一套书还安好地保留在客厅《二十四史》专用的书架内。

由于当时书房和客厅被查封,于是卧室南部的内阳台就成为柯灵的临时“书房”,多用柜翻开前板平放可替代书桌用于书写。朱欣记得,“大父”特别喜欢看各种工具书,还在电台播出英语节目后,跟着学习英文、自习抄写单词。这些场景,现在也都真切地还原在了参观者眼前。

柯灵疼惜妻子。平生最讨厌烟味、也最反对抽烟的他,后来在每月领到生活费时,总是先买好烟,当作礼物送给陈国容。他理解妻子受尽苦难的灵魂需要纾解。

在书房和客厅解禁后,柯灵在书房里放了一张钢丝床。因为妻子病后神经衰弱,往往夜里稍有响动就会彻夜不眠。而习惯夜里看书读报的柯灵,就会在书房的床上睡去,免得回卧室惊扰妻子。

虽然在柯灵膝下长大,但柯灵却近乎一次也没有在文学写作上指导过朱欣。反而是陈国容在病情缓和后,每每会让外甥带着学校里的作文回家,把订阅的《红旗》杂志里的语句抄录下来,写在孩子们的作文本里。渐渐康复后的老夫妻俩,恢复了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每次柯灵写稿取来稿费后,陈国容就会去旧货市场淘些摆设来布置家里,有时两人也会带着朱欣去天鹅阁或者红房子尝尝西餐。

陈国容视柯灵为神明,一直到老,还对丈夫尊崇有加。家人一起就餐时,尽管同桌小辈已经都是中年人了,她还要不断叮嘱“先让大父动筷”,“大父吃了,你们再吃”。

2000年五一假期中的一天,陈国容打电话向朱欣求助“大父不太对劲”。等朱欣赶到,发现昔日沉静的柯灵在沙发上一会儿坐下,一会儿起来,一直拉着衣服说“我的衣服没有拉好”,几十年来从未见过老人如此情绪激动的朱欣,决定叫救护车。

等到了医院,医生告知家属柯灵的身体出现问题,在入院检查中,向来温文尔雅的柯灵大喊大叫,旋即陷入昏迷。这一年6月19日,柯灵过世。

陈国容的精神支柱再一次垮了。她将两人一起生活的房间,按照柯灵生前的样子完全保护了起来,如守护着琥珀一般,不动分毫。

2014年,作家陈丹燕前去拜访时,看到园子里贴墙生长的青藤,已经爬上二楼,爬满了柯灵书房的小阳台,封死了久未打开的长窗,又向四周蔓延,封死了隔壁浴室的窗子。

屋内的客厅,保持着柯灵最后一次待客的样子,屋内的书房,也维持着柯灵最后一次写作的样子。桌上书籍整齐未动,放大镜还搁在日历上,一台收音机似乎随时要打开的样子,笔还没收进笔筒。

好似柯灵刚刚走开,很快又会回来写作。这一幕,让陈丹燕心中久久震荡,而如今,也将撼动着每一位前来参观的人士。

这一切都让人明白,陈国容比柯灵多活了7年,这最后7年,她为复兴西路147号203室内两个人共同的居所和回忆而努力守护。一如在风雨如晦的浩劫中,她曾以孱弱的身躯费力保存下这个家。

我的更多文章:
(0)

相关推荐

  • 柯灵故居及永福路上的小店

    城市印象 柯灵故居: 柯灵故居位于复兴西路147号,故居所在的复兴西路,沿路尽是梧桐,路边高耸的悬铃木,迷人的花园洋房,配合地上斑斑点点的树荫,是上海文人雅士喜爱的居住地带.柯灵故居于 2010 年 ...

  • 马路(复兴西路)

    fu 复兴公寓: 一个法国人与上海的"复兴公馆"梦想 ke 柯灵旧居: (11)复兴西路147号柯灵旧居

  • 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四次文化“软中断”,前三次都成功实现文化复兴

    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四次文化“软中断”,前三次都成功实现文化复兴

  • 上海优秀历史建筑· 柯灵故居

    编者自言:本以观览上海优秀历史建筑,却被屋主人的人生所感动.一个老旧的电视机,足以让人感到物质和精神的舍取.最初,我以为可以发现豪华的室内装饰配上这一栋花园洋房,结果:错了!一个完全崇尚精神文化的人, ...

  • 云游世界: 这个魔都让我找到了回家路

    [留美学子]第1883期 国际视角的精选文摘 教育·历史·人物·旅游·读书·财经 引言: 2020年的疫情让我们曾经"诗与远方"的傲游嘎然截止. [留美学子]将在 "云游 ...

  • Citywalk回顾 ‖ 第97回:2020.4.11「衡复风貌」复兴路徒步

    前言 上海中心城区的12片历史文化风貌区,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简称衡复风貌区)是最大的一片.风貌区占地面积7.66平方公里,分属徐汇.长宁.静安和黄浦四个区.范围东到重庆南路.黄陂南路,西到 ...

  • 人文湖南︱慢品社区老房子 · 复兴西路147号(上官云珠旧居)

    上官云珠 (1920-1968) 江苏江阴人,原名韦均荦,又名韦亚君,电影表演艺术家.1938 年到上海,最初在何氏照相馆当开票员.1940 年考取华光戏剧学校,首次在洪深的独幕剧<米>中 ...

  • 人文湖南 | 慢品社区老房子 · 瞿维、寄明旧居 复兴西路34号

    复兴西路34号 瞿维.寄明旧居位于复兴西路34号卫乐公寓,原名卫乐精舍,建于1934年,赉安洋行设计,占地面积1720平方米,建筑面积3797平方米,汽车间附屋802平方米, 属现代点式建筑风格的公寓 ...

  • 人文湖南 | 慢品社区老房子 · 李国豪旧居记忆 复兴西路34号

    李国豪(邬海佳画)▲ LI Guohao LI Guohao (1913-2005) has his ancestral family from Meizhou in Guangdong provin ...

  • 衡复建筑|复兴西路193号,双坡红瓦屋顶下的英国乡村花园别墅

    "衡复建筑"是"魅力衡复"推出的原创专栏,请随"衡小复"一同寻访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老房子与其背后丰厚的故事.通过读建筑.讲故事.说人物. ...

  • 复兴西路193号英国花园住宅

    复兴西路(原名白赛仲路 Route Gustare deBoissenzon)是上海一条东西向道路,东起淮海中路(原名霞飞路),西至华山路(原名海格路),是上海前法租界西段的重要街道. 复兴西路193 ...

  • 复兴西路19号西班牙风格建筑

    复兴西路19号花园住宅,建于1932年.由李维建筑工程公司设计.建筑平面基本呈矩形,南部底层起居室局部呈半圆形突出,半圆形拱券窗间的绞绳柱装饰.阳台外缘的半圆形小券.水泥拉毛墙面上的带有伊斯兰风格的绿 ...

  • 复兴西路24号麦琪公寓

    复兴西路麦琪公寓位于白赛仲路(今复兴西路)与麦琪路(今乌鲁木齐中路)转角地上,占地面积1220.1平方米,系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十层公寓,楼高40米,建筑面积1939平方米,以当时路名命名. 该公寓建 ...

  • 复兴西路62号修道院公寓

    复兴西路62号的修道院公寓,建于1930年,这幢建筑原名修道院公寓(TheCloister).这只是取了个TheCloister的名而已(名同修道院),其实与修道院毫不相干.该公寓原本是英商密丰绒线厂 ...

  • 复兴西路63号花园住宅

    复兴西路63号花园住宅交于永福路东南角上,进入院内就能识别西班牙风格建筑,水泥拉毛成弧线,墙面上带有伊斯兰风格的绿柚贴花,以及铺设西班牙筒瓦的平缓屋顶,窗户上半截都是半圆形券门.阳台采用铸铁栏杆,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