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写经 法藏 P.3130 御制莲华心轮回文偈颂卷第三

敦煌写经

法藏 P.3130

御制莲华心轮回文偈颂卷第三

(尾题)

尺寸:30×151厘米

说明:已残,仅存四纸。

御制莲华心轮回文偈颂卷

宋太宗 赵光义撰

宋太宗是宋代几个崇佛较有名的皇帝之一。他统治北宋二十二年间(九七六─九九七),对佛教极为注意。在他相当有计划的管制与扶持之下,不但促成了东西佛教的交流,完成大批佛典的翻译,而且将北宋都城建立成新的佛教中心,助成后来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发展,奠定北宋皇室崇佛的“祖宗之制”,于北宋士庶对佛教的信仰,北宋佛教文化的形成,颇有鼓舞开创之功。他崇佛为佛教史家所津津乐道,却为儒者诟病不已。唯历来学者论宋太宗,总是忽略他在处理佛教问题所表现的治术,不能结予较全面的评价。本文拟考查太宗与佛教的关系,剖析他的佛教政策,说明他崇佛的结果及影响。

太宗是个有为之君,他深知藉佛教治理天下的好处,所以三番两次地强调佛法之重要。他也好舞文弄墨,曾撰写有关佛、道诗赋无数,是北宋最热衷于以文字演说佛法的皇帝。观其著作,实不能否认他对佛法的认真。不过他盛赞佛法,诠释佛义,与建寺、译经等作法一样,都有其实用性。他固然是俗世皇帝,似深信自己为世尊之化身;他虽然贵为儒家官僚之主,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但也要以佛教教主的姿态,来指导教徒进德修业,净化丛林,以协助他达成安邦治国的理想与目标。

  太宗即位不久,即常临幸佛寺,公开认可佛教,给予相当程度的支持,使其崇佛之名远传异域,吸引了不少外国僧侣来朝,进献梵夹无数。译经计划开始之后,为了确立其佛教政策及防止儒学者之反对译事,乃于太平兴国八年,首次译经完成之日,以新经示宰臣,略表他对佛教的看法如下:

  佛屠之教有俾政治,达者自悟渊微,愚者妄生诬谤。朕于此道,微识宗旨。凡为君治人,即是修行之地。行一好事,天下获利,即释氏所谓利他者也。庶人无位,纵或修行自苦,不过独善一身。如梁武舍身为寺家奴,百官率钱收赎;又布发于地,令桑门践之,此真大惑,乃小乘偏见之甚,为后代笑。为君者抚育万类,无偏无党,各得其所,岂非修行之道乎?虽方外之说,亦有可观者。

这段话一方面表示他对佛教略有认识,知其有益治理。一方面解说他身为人主,即当然处于修行地位。但他欲行大乘佛教,以抚育群生,广化万有为务,而不为小乘声闻之事,只求独善其身。换句话说,他虽信佛,但仍主宰寺家之主,不似梁武帝舍身佛寺,为寺家奴。他以这些话安定宰臣之心,并鼓励他们读新译佛经,了解其念佛的客观目的在“盖存其教,非溺于释氏也。”而宰相赵普(922─992)之回答,也大致可概括太宗之旨意。他说:“陛下以尧舜之道治世,以如来之行修心,理智高远,动悟其理,固非臣下所及。”

太宗进一步对宰臣表示他行事绝对合理,虽然信佛,绝不迷信一般功德之说,饭僧诵经,专事末节。何况他是在客观环境允许下,为了百姓之利,而焚香拜佛,不在图个人好处。他说:

  近者内外政事渐成条贯,远近官吏无不畏谨。朕思之,不觉自喜。日行好事,利益于人,便是修行之道。假如饭一僧,诵一经,有何功德?朕夙夙孜孜,固不为己。每焚香,惟愿民庶安辑。不近理事,断不为也。大凡为君为臣,常宜兢畏,不可放逸。

《秘藏诠》一集,顾名思义是太宗诠释佛法之作。全书计有五言古诗一百首,每五十首为一卷,共二十卷。卷尾有两首〈佛赋〉,一首〈诠源歌〉,百首五言律诗曰〈幽隐〉,五、七言的〈怀感〉古诗各百嵋,及五、七言〈怀感回文〉古诗各一首。且有当时两街义学僧侣奉命所作之注,引用佛经多种解释诗义,让天下人知皇帝欲与佛相亲,共为慈悲。因为其书旨在诠释佛义,宣示太宗对佛法的见解,对如来及其教法赞扬之语甚多。

编辑|谦斋

主编|谦斋文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