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三个必须”
一、必须掌握概念
任何学科,都会涉及到概念。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没有概念,也就没有思路。概念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整堂课的学习质量。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掌握概念”呢?
首先,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突出重点、主次分明是掌握概念的关键。对于一个概念来讲,一般总是用一句话或一段话来定义。话中不可能每个字都需要仔细分析,都需要学生理解。有些词是这个概念的本质属性,需要教师在讲解时突出;有些词是描述性语句,不是本质属性,可能只需要教师一带而过。所以,我们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善于抓住重点。这样学生才能迅速把握概念的实质,理解速度也会加快。
其次,在教学中要思路清晰。定义一个概念的词语不止一个,这些词语有一个先后顺序,或是逻辑顺序,或是重要性不同……概念的定义,都是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反复研究,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的。任何一个字的采用,任何一个词的描述都是经过慎重推敲的。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教材出发,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呈现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能够帮助他们理解的思路,以求得最大的效率。
最后,在教学中语言要到位。语言到位,可概括为“准”、“精”、“慢”三个字。准,就是语言要准确。通俗地讲,概念就是对事物的定义,有时一点点细微差别,就会形成两个不同的概念,定义的也就是两个不同的事物。教师在讲概念时,务必斟字酌句,来不得一丝误导。精,就是语言要精炼。我们一直提倡“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率”,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教师语言要精炼,用最少的话追求最高的听课效率。如果话多了,也就意味着给学生的干扰信息会增多,这会影响学生的理解。慢,就是讲话速度稍慢,注意节奏。课堂教学中,老师讲话速度不应该是同一个频率,而应该有快有慢。在讲解概念时,语速应该是整堂课中最慢的。通过不同的声调、速度、节奏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在讲概念时,应该尽量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
二、必须理清联系
教学中要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包括同一领域之间的相互连接,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实质性联系。每一环节的教学不可能单独进行,而是作为一个知识整体呈现的。作为教师,千万不能离开知识系统进行“真空而孤立”的教学,而应该结合以往的学习,结合学生的经验,紧密围绕知识线索讲清楚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清楚把握完整性的知识。这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只有清楚了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进行完整而系统的学习。反之,学生的学习将是支离破碎的,没有系统性的,无益于学生发展。
三、必须把握作用
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心理发展还未完全成熟,好动、好玩、自我约束力差……这些特点使得大多数孩子的学习往往不具有主动性,没有内在的学习需求,而需要老师或家长督促。这种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孩子们体会不到知识的价值,从学习中得不到快乐,于是会产生思想上的惰性,放松了自己的学习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失去了学习的价值。
从知识本身来说,如果在呈现过程中让孩子们意识到其中的价值,意识到对他们今后发展的作用,那么部分孩子会产生自我学习需求,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使得学习的价值得到真正体现。这对他们长大后进行“自我学习”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我们老师在教学中,不能把孩子看作知识的容器,单纯为了知识传授而进行教学,忽略孩子的心理感受。孩子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当他们明白了某项知识的作用后,大部分孩子会产生学习需求,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