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记忆】宁海此古村——力洋
宁 海 此 古 村——力洋
《留住记忆》 编辑 I 西湖雨
图片 I 一木先生
出品 I 文化宁海工作室
雪堂小舟
这一次,我记住了力洋。
曾在华芬的微信上看到她转发力洋老街的照片。她说,你来,我带你去看看。
她
记住了这件事。
昨天,她特地请了热心的冯老师做导游。冯老师已经退休,是力洋人。他熟知力洋的古建筑分布、布局和特点。
那些老房子有孙姓、冯姓,绝大多数为叶姓。我记不住这些房子的名称,但我记住了这些老房子。我不懂木结构房子的构造,叫不出那些部件的名称,但我记住了那些老房子精美的雕刻和图案,记住了雕梁画栋。
力洋的老房子分布广。老街附近一大片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四合院和店铺房。有的院子保存完好,有的已修缮,更多的则是被住户拆建了。我还是今年才听到力洋有那么多的老房子,可见宣传力度不如前童,但比一市箬岙随处可见古建筑遗迹的破败荒凉要让人欣慰得多。冯老师说,力洋有二十多个老道地,有的道地房子已经倒塌了。我们跟着冯老师,走路一个多小时,才把力洋的老建筑看了个大概。
力洋的老建筑形式多样,大多规模宏大。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大门朝北的四合院。冯老师说,这是力洋老房子中唯一的一座。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了南北连续五重门的四合院,中间一座大门,东西各两个小门,每扇门有独立的天井,但又是一个整体建筑。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大门朝东开的封闭式的四合院。这里,有两进式的四合院,有前后天井的四合院。
这里的四合院建筑精美。四合院一律两层,用石头、砖与木材与石板建成。
各式的飞檐,有的对称地向两边伸展,有的突兀独立于蓝天之下。墙体下为石头石板,上为砖头,台门上大多是石材为主体,大多用白灰刷过。台门和山墙上,大多画有图案。这些图案简朴,寓意深刻,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诉求以及工匠们的奇思妙想。一个带状元帽的人脚踩一只龟状动物,寓意“独占鳌头”;一只鸬鹚一支莲藕,象征“一路连科”(“连科及第”),可见儒家的入世文化在中国的影响之广之深。冯老师说,这些白灰是用蛎灰与糯米粉调和的,有极强的粘性。我知道,这是中国建筑的一大特色。飞檐大多以砖、瓦与白灰为原料,制成各种形状。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装饰着瓷器的彩色飞檐,也第一次看到梭形木柱。房子都是榫卯结构,柱子上头的榫卯间照例是雕刻着各色图案或各式造型的木质雕件,或实用或装饰,我一边欣赏一边深深为自己的见识浅陋而遗憾(我不知道这些部件的名称和用处)。
墙壁上窗照例镶嵌着图案丰富的石窗和木格子窗,这些东西的工艺与那些木刻件一样,足以让那些现代粗制滥造仿制品黯然无光。但是那些仿制品偏偏与它们挤挤挨挨地并排在同一个屋檐下,起着保护房子的作用,让人看了如鲠在喉。
与前童的古建筑不同,这里那么多的四合院,只有两个天井是用鹅卵石铺制的,不过这些鹅卵石特别小,所以图案特别细巧。其他的四合院的天井是用石板铺就的。但每个院子石板的大小、铺设的走向各不相同。可见,当年这些房子的主人,为使自家建筑别具一格,在修房的细节上确实是花了不少心思。
不难想象,这里曾经富贾如云,要不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宅第。力洋水运方便,这么多的石板板材都来自于蛇蟠岛。这些宅第的先祖,在仕途上,不如前童的先人风光。往上追溯,祖上不过是个贡元出身,最多的是是父子贡元。可见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价值观和道德观,更是推动了物质文明的发展。
力洋古宅的大门上方大都有个脸盆大小的圆洞,冯老师说,那是强盗来敲门时,撒蛎灰自卫的。古宅的墙上有大大小小的圆洞,细细一看,里大外小,冯老师说,那是放枪自卫的枪眼,尤其是曾是宁象县县政府所在的“拙山房”,南北两角都有小炮楼,炮楼中部有枪洞。如果不是这里交通方便,经济发达,也不会成为宁象县的县治。
看着这些四合院的砖砖瓦瓦,感慨那些古建筑共同的命运。有的躲过了自然风雨与岁月的销蚀,却躲不过历史的风云。有的在历史风雨中侥幸得以保存,却在社会发展的文明进程中被拆建。其实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这些古建筑在一些人利益为上的短视中继续被破坏。名为保护的不合理修缮,破坏了这些古建筑原来的味道;好利者或暗或明的掠夺也不少见。比如那些珍贵的文物被盗,有房顶的镜子,有匾额。前童也一样,据说前不久一古宅台门上顶的一对花瓶被盗。
大大小小的古村落,也去过一些。现在想来,以前因为没有内行人的导引,实在是没有领会其精髓。记住前童,是因为这个小镇有味;记住箬岙,是因为这个小村满目的荒凉与残留的精美;记住力洋,是因为我初识了它的本色。
2016.8.3
这世界变化快,人们似乎更加留恋那些车、马、邮件都慢的旧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