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韵】岭根印象

传奇岭根(一)

曾经的故事辉煌而沉重

让我们逐步拾起

别让它们消逝于风中

岭根印象

文|小白

初知岭根,因为路过。

贯穿宁海西部的甬临复线山河岭至岔路段工程建成通车后,每次驱车回老家,穿越马鞍岭隧道,就要过一个红绿灯。等红绿灯时,总会下意识地看一眼旁边那个洋房林立的村子。久之,便知村子叫岭根,仅此而已。

岭根村口

再识岭根,因为应约。

去年国庆节某个秋阳高照的日子,应约走进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村子。村子不大,不过110余户、300多号人,却是个多姓聚居(多达十一个姓氏)、近千年村史的古村落。一般的村落皆聚族而居、姓氏单一,而如岭根这般多姓聚居的村落则较为罕见。致此奇观者,还得说其史。

其兴也道。岭根村的繁衍发展,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旧时,宁海城区通台州有两条古道可走,一条是西出登台门,经暗岩、黄坛,越岵岫岭,经梁皇至岔路(即当年徐霞客走过的古道);一条是西南出登瀛门,过大溪,越下庵岭(马鞍岭),经竹林、前童,至岔路汇入徐霞客古道。条条古道通台州,两条古道各千秋。出登台门的线路多坦途,但路程较长;出登瀛门的线路路程较短,但要翻越下庵岭,故多险峭。昔时,两条古道,人来车往,盛况一时。出登瀛门,越下庵岭,必经岭根。不妨作一合理推测,岭根居民估计是当年途经此地商旅在此驻足、扎根生息、开枝繁叶而来,而其特殊地理位置也造就了今天此村多姓聚居之局面。岭根姓杂,以王姓居多,却非仅几里之隔竹林王姓后裔,足以侧面佐证此猜想。

重走荒芜的古道

因古道而生,溯本而正源,重走古道则是必然。在村中长者知士的陪伴下,一行人削竹为杖,沿昔时之通衢大道而上。说是通衢之道,实则荒山野岭,不过是铺了层鹅卵石的山路了。久无人迹,杂草人高,幸事前清理,才得以通行。由于经马鞍岭到城区之路线距离较短,遂成岔路、前童、竹林等西南乡民之首选。

溜滑发亮的鹅卵石道

在同行老者的记忆中,解放后一段时间内,由于交通落后,马鞍岭古道仍是当时乡民们往来城区的重要交通要道。彼时,行人往来,络绎不绝。地处马鞍岭脚的岭根村自然成了必经之地,也成了众人眼里往来城区驻足歇脚的首选风水宝地。于是乎,岭根村的男子就成了上路角人家竞相嫁囡的香饽饽,竹林、前童、岔路等地乡民都钟意把自家的囡嫁到该村,图的就是往来城区时可以有个喝茶、吃饭、歇脚的地方。想想也是,如果在山脚下的岭根有个亲戚,要去县城办个事,先吃饱喝足了再去爬那道形似马鞍、不高不矮的山岭。倘从县城回来,再晚也不用怕,翻过那道岭就有个免费吃住的地方。据说,这个村子至今仍有十多个童姓媳妇,都是从前童那边嫁过来的。

村北那道形似马鞍、不高不矮的山岭

吃着不如坐着。占据了如此地利的村民们自然不会放过天赐之良机,有样学样纷纷做起了营生,搭起茅厂棚,摆上桌椅凳,摆出茶食摊,一个原生态的美食广场就这么悄然开张了。章家良是个土生土长的岭根人,身材魁梧,长得憨厚,见多识广,风趣健谈。当过兵,扛过枪,又擅长工艺画、山水画。简直难以想象,眼前这条荒草丛生、人迹罕至、几乎湮没于历史的古道,曾经却是个人声鼎沸的热闹之所。在他的记忆中,那时岭脚有块坛场都是人,摆摊卖浆者,驻足歇脚者,肩挑往来者,人气十足,盛况空前,跟桃源桥有得一拼。

曾经人声鼎沸的热闹之所

上路角素有老三区之称,经济一直比较落后,乡民的收入除了种点田地外,就靠卖猪仔贴补家用。彼时乡民们去县城卖猪仔,有两种选择,要么用手拉车经梁皇、越岵岫岭、过黄坛,绕一大圈的路,要么肩挑猪笼,经前童,过岭根,翻马鞍岭,则较为便捷。故此,马鞍岭上流动着一支肩挑猪仔的大军,山道上总不时传来猪仔儿的尖叫声,成了那时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在晨光中,那些朴实耐劳的乡民们踏着晨露,肩挑着猪笼,翻山越岭,只为卖了猪仔儿,儿女们的学费、年迈父母的药费还有日常杂费等,就眼巴巴指望着它们。暮色苍茫,他们晃晃悠悠挑着猪笼,再次翻过那道马鞍岭,遥望远处的家透出黯淡温暖的油灯光线。

翻回马鞍岭古道,家在不远处召唤

不辞路途迢迢,肩挑翻岭到县城,猪仔儿能够卖光固然欢喜,但总有卖不光的时候,依旧还得挑着猪仔儿走同样的路回家。有时个别脾性火爆者,挑着卖剩的猪仔儿,翻越陡峭的马鞍岭,天暗人疲猪儿叫,越走越恼火,一气之下干脆就撂担子不管了,任由那脱笼而出的猪仔儿在山道四处乱窜,开启胜利大逃亡之旅,现在听来虽是笑谈之事,不禁让人捧腹,却也倍感彼时民生之艰辛与生活之不易。

其衰也道。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宁海—下陈—竹林公路的修建开通,曾经喧闹了几百年的马鞍岭古道渐渐沉寂了下来,岭根村也由逐渐被世人所冷落,偏居一隅,繁华褪去,终是落寞。

众人气喘吁吁爬上马鞍岭,顿觉得眼前豁然开朗,楼宇林立的县城便在眼前。这是一个十字路口,向左通峰山、岵岫岭,向右通福泉寺,向前便通县城了。

马鞍岭古道,对世居岭脚、休养生息的岭根村民来说,是一条生财活路之道;对上路角的乡民们来说,是一条维系一家日常生计的经济生命之道。而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则是一条硝烟弥漫、护民安境的军事要道。

马鞍岭顶,豁然开朗

向右沿着那条通往福泉寺山间小道行进,到一林荫处,同行知情者指点现已种了一溜茶树的地方,据云那是六十多年前马鞍岭伏击战的战壕所在,当时还没有眼前这些繁茂的杂树,视眼开阔,一眼就能看到马鞍岭,确是打伏击的好地方。1949年6月,驻城国民党军屡经马鞍岭到竹林一带抢粮。于是,杨民奎、杨国宾率共党洪流部队和武工队埋伏在马鞍岭两侧,出其不意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致使国民党军再也不敢到西南一带扰乱。

当年马鞍岭伏击战的战壕所在

马鞍岭北岭头口处,有一株树龄达二百多年的枫香,粗大斑驳的树身上依旧可见密密麻麻的弹孔,这是七十多年前那次惨烈战斗的痕迹。

密密麻麻的弹孔

彼时,宁波、宁海相继沦陷,国民党军俞济民部退守宁海西乡一带,马鞍岭遂成前沿阵地。为此,俞济民部在北岭头口枫香树下派驻了一个排的兵力,日寇采取两面夹攻的策略,一部从正面佯攻吸引火力,一部从箸笼坑湾偷偷摸上岭头路堂后的制高点。背腹受敌的国民党兵终因孤不敌众全部为国捐躯,无人知晓得他们的姓名、籍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硝烟远去,流光易老,而今唯有那株老枫香,依旧默然守护着这片曾经流淌了那些抗日无名英雄鲜血的土地。

爬了一趟马鞍岭,众人已是饥肠辘辘。回到岭根村,章老师家早早准备了一大桌下饭,都是些地地道道的土家菜,番薯、芋艿、炒垂面、烤田螺、玉米饼、土部鱼等······

当然还有家藏陈酿。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些具有西乡特色的菜肴,想必曾经也是当年马鞍岭古道那乡村美食广场上的招牌菜吧。在章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西乡人的朴实与热情。

世事沧桑,岁月轮回。本以为被世人抛弃与遗忘的岭根人,或许做梦也想不到又一次被时代浪潮推到了发展前沿。2013年,马鞍岭隧道开通,贯穿宁海西部的甬临复线山河岭至岔路段工程建成通车,岭根村再次回归,又成为了西乡人往来县城的必经之地。处于马鞍岭古道与甬临复线交叉点,犹如让该村戏剧性般站在了古与今的分水岭,更像是让它站在了重新出发的起跑线上。

漫漫古道悠悠事,

传奇岭根有故事。

曾经的故事辉煌而沉重,

以后的故事呢,

有待聪明勤劳能干的岭根人

去好好书写吧。

岭根探古

文|米胖堂

岭 根

《宁海县地名志》:“岭根村处竹林乡东北2.5公里下鞍岭南麓,北邻城郊乡。据当地《王氏宗谱》载,王姓于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原住城东塘心。南宋初年,王念三不乐旧居,遂卜居剡岙岭根。因村在下鞍岭脚,故称岭根。”除了王姓,岭根目前还有章、田、童、蔡等12个姓氏人家。另据岭根村人讲述,在王氏先祖迁居岭根之前,此地就已经有人家居住。由此推测,岭根村的历史也许可追溯到北宋,或者更早

马 鞍 岭

岭根村北面即马鞍岭。马鞍岭为缑城南部屏障,因其山势若马鞍,故名。但光绪《宁海县志》记载为“下庵岭”:“高莱头山东南四里经下庵岭至覆船山。”《宁海县地名志》则写作“下鞍岭”:“竹林乡旧时进城,需步行翻过下鞍岭。”现岭下已经建成贯通南北的公路隧道,命名为“马鞍岭隧道”。

古 道

光绪《宁海县志》载:“自小南门(即登瀛门)西南经罗家村四里一分;又西南至下庵岭三里二分;又西南至竹林七里;又西至官地一里五分,东岙路自此南分。又西至石凉亭二里八分,横山头路自此南分。又西南至岔路街九里,与西门官路合,共二十七里六分。”此段文字说明,下庵岭(马鞍岭)古道乃是旧时宁海南部的一条交通干道。线路为:宁海小南门——罗家村——下庵岭——竹林——石凉亭——岔路街,里程长度是二十七里六分。而西门官路(至岔路口),据《徐霞客游记》记述,里程数为四十五里。

镇(震)龙庵

崇祯《宁海县志》:“震龙庵,三十都岭根,前有林谕桥。”此庵位于岭根村东南角。前几年因修建铁路,将庵和桥拆掉,只留下两块清代的石碑(其中一块为《镇龙庵碑》)。

岭根村里有一个传说,春秋时越国大臣范蠡功成身退,与美女西施曾隐居于此间。两人乐善好施,矜贫救厄,深得众人拥戴。后百姓感其功德,特在此建起财神殿(范蠡被民间奉为财神),并塑范蠡神像,以便祭祀,这即是镇(震)龙庵的由来。当然,此系民间传说,还未找到史料依据,故而关于镇(震)龙庵的来源,尚待进一步考证。

编辑:紫 岚

图片:文化宁海采风团

审核:文化宁海工作室

(0)

相关推荐

  • 歙岭赶猪仔记

    歙岭赶猪仔记      千岛湖西北角的沈畈村有一座大山,名叫歙岭,最高峰在1260米以上.从沈畈村的叶祀自然村的村后有一条翻越此山的人工打凿的青石板路,全程有三十多里.在这条路上,早几年还可以看到一帮 ...

  • 【长阳碑刻】何家坪村“众姓公立碑”

    从土地垴古道俯瞰长阳县城中心城区东部(向家舟摄) "众姓公立碑"为记事碑,位于今湖北长阳龙舟坪镇何家坪村四组,羊儿湾通往土地垴,沿山脊修筑的古道边.该碑立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 ...

  • 寻找‘苦寒行’羊肠板,环骑南太行十三天行程之二柳树口至马武寨

    本帖最后由 骠骑1965 于 2019-6-5 13:08 编辑 早8点我们从柳树口骑行夺火,"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夺柳线是骑行的天堂之路,一路几乎没有什么车辆.11 ...

  • 华容县马鞍村施氏

    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田家湖生态新区马鞍村 [氏族源流] 本支系始祖顼公,字高扬,宋朝宝元年间从浙江吴兴迁徙江西饶州府余干县. 至五世孙华卿,生四子. 长子钦,明正统八年任湖南华容县丞,居华邑山柏木港:次 ...

  • 应可军 | 谯国楼前白鹭飞

    谯国楼前白鹭飞 文/应可军 本人受诗社委托,曾为上金谷题过一首诗,全诗如下: 谯国楼前白鹭飞,双溪清白近天台. 三五黄鹂鸣翠柳,若问王孙归不归? 关于这首诗意,我是这样考虑的: 首句谯国楼前,意为古代 ...

  • 【乡韵】岭根财神爷传奇

    前童岭根的故事 前童镇岭根村村前曾经有个财神殿,最早只是为了纪念石板明堂的主人范蠡而建,这里有着悠久的传说. --前童岭根故事之二 标题 黄金 大岗 上世纪七十年代,岭根村兴修水利,开挖水渠时,在底下 ...

  • 【乡韵】岭根 马鞍岭之烽火岁月(一)俞济民部抗战

    岭根故事之四 剡山是宁海县城的西南屏障,形如覆船,福泉寺(覆船寺)也因此得名.寺西侧有马鞍岭,自古即为台州府统辖下临海至宁海的交通官道,彼时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是商贾往来之所,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岭根 ...

  • 北京密云捧河湾日月轩民俗农家院,位于捧河湾风景区横岭根村,院落背靠青山,三面环水,四周果树成荫,捧河湾风景区周围,白河环绕,自然环境非常优美,院子与周边的群山峻岭相映生辉,组成了一副秀美的山水画卷。

    北京密云捧河湾日月轩民俗农家院,位于捧河湾风景区横岭根村,院落背靠青山,三面环水,四周果树成荫,捧河湾风景区周围,白河环绕,自然环境非常优美,院子与周边的群山峻岭相映生辉,组成了一副秀美的山水画卷. ...

  • 浙江松阳县黄岭根村,去过松阳县所有古村中...

    浙江松阳县黄岭根村,去过松阳县所有古村中最美最原始的一个,由于位于深山里,交通不便,村落的风貌保存得非常好. 穿过一片密林,恍惚间闯入一个与现代文明完全不同的桃源世界.沿着河流两岸的高地,错落有致的分 ...

  • 金岭台印象

    金岭台印象 文/杨荣 话说繁峙县东南边陲的神堂堡,有一金岭台山庄,西临公路,东依大山,放眼望去,满目葱茏,眼底生翠,端的是"种树南山下,叶繁果飘香"的陶潜胜地.想十多年前,此处不过 ...

  • 中国传统古村落(第二批) 浙江省—-— 临海市东塍镇岭根村

    浙江省台州临海市东塍镇岭根村,全村七百户,二千多人,2019年1月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清朝时,该村王世芳寿长一百四十岁,曾三次赴京出席乾隆皇帝的"千叟宴".乾隆亲赐木牌坊一 ...

  • 罗岭老街印象

    离开罗岭差不多30年了,其间陆陆续续回老家,总想走走老街,总想邂逅戴望舒<雨巷>中的女子,或者遇见昔日的故人,聊聊一别经年,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在罗岭,在老街,在今日,互道一声:朋友,别来无 ...

  • 【文化宁海】岭根龙潭探幽

    岭根 龙潭 文I 西湖雨 相传宁海茶山老龙年轻时曾住在缑城城南岭根村西剡山的龙潭里. 岭根村山明水秀,四季如春,阡陌纵横,陌上花开芬芳,孩童奔跑打闹,即便是秋风舞落叶纷飞的季节,依然有一阵阵清香扑鼻而 ...

  • 【文化宁海】岭根大力士跳公传奇

    岭根大力士跳公传奇 编 者 西湖雨: 2018年应章家良先生之邀,文化宁海团队走进岭根村,千年古村岭根仿佛遗落在人间的一颗璀璨珍珠,熠熠生辉.一个月来我们在村里挖掘了一部分民间传说,但大多数还在村民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