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老认为,中医基本理论以脏腑为核心。他主张中医各种辨证也应以脏腑辨证为核心。“心脏”在五脏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因为“心为君主之官”,且“心病”又为临床常见病。现在西医诊断的心血管疾病,如临床常见的冠心病、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用中医脏腑理论分析,其病位都在心。
秦老说,用脏腑辨证分析疾病,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①脏腑本身的“体”和“用”的性质。②与身体其他器官的关系。③与其他脏腑的关系。这里仅把秦老对心脏的分析介绍如下:
心气不足表现为脉象细弱结代等。血脉痹阻表现为左胸疼痛,息不自如,手臂酸麻。火旺则心烦,甚则发狂,火衰或受寒使阳气内郁,表现为心痛、面青、形寒怕冷,甚则手足发青至节。血虚则神不得藏故而不安,常表现为心悸或怔忡,失眠健忘,多有头晕。热毒侵扰心神,使君主受损,神明失灵,出现神昏谵语。
心火旺表现为舌尖红刺、重舌;若风痰阻络可致舌强、语謇。心手少阴之脉,下出腋下,循臑内后廉,行手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木可生火,若肝血虚则可出现心气衰弱。火能生土,若心阳虚则可出现脾不健运的脾虚证候。心与肺的关系为火克金,心火旺则肺失清肃。肾与心的关系为水与火的关系,心火不能下交于肾而肾寒,心火独炽。又心为君火,肾司相火,命门火衰则心阳虚惫。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以酸泻之,这是治疗心病的用药法则。心生血,血行脉中。心主火,火即心阳。凡血虚和阳气太过、不足,均能影响心血循行,致心用失常,故心病以和血、清心、通阳为常用治法。和血:包括补心通脉,药如川芎、生地、麦冬、炙甘草、当归、龙眼肉、丹参、三七、红花、琥珀、血竭。清心:亦称泻心,药如黄连、山栀、连翘、竹叶、灯心、莲子心。心病的主要症状有心悸、多汗、胸痹、昏迷,均可在治疗心病法则的基础上(根据辨证选择适当治法)加入适当药物治疗。心悸失眠加炒枣仁、柏子仁、茯神、龙齿、合欢花、朱砂,以养心安神。秦老说,“充血性心力衰竭”是西医的病名,中医也可叫做“心衰病”。该病的根本关键是“心体受损”、“心用衰微”,即心气的衰微。由于各种原因致心体发生损害,若久不恢复,心用沿着虚、损、劳、衰、竭的方向发展。直到衰微阶段时,心气也就衰微,气衰不能帅血畅行,遂引起各脏腑、肢体、经脉等出现血脉瘀阻、气机壅塞、水饮停聚,甚则气机逆乱等一系列危重证候,此即“心衰病”的表现。此病若不及时救治,则会使阴阳离决而导致死亡。各种心体病,如心痹病、心痛病、真心痛、心热病及禀赋素亏所致的心体病等,加之复感六淫之邪、七情太过、饮食不节、劳倦过度、跌打损伤等,再伤心体,可使心用进一步损减,病情迅速加剧,成为心衰的诱因。心主血脉,心为血脉流畅的动力。各种心体病变久不痊愈,均可使心用沿着虚、损、劳、衰、竭的方向发展下去。一旦进入“心衰”阶段则心用失常,此时也就是“心气衰微”。气衰不能使血畅行,使各脏腑血脉瘀阻,气机壅塞,诸脏之“用”皆有减损。心衰后影响他脏,大体上是沿着心→肺→肝→脾→胃→肾顺序发展。正如《内经》所述,“病先发于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临床表现为心用失司则心悸且烦,动则耗气,加重心用负担,更使血瘀增加,故易出现气喘、汗出、口唇紫暗、爪甲发绀。肺脉瘀阻则肺失肃降,治节失司,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水饮停聚,出现胸闷气急,咳逆倚息不得卧,尿少,肢肿。肝脉瘀阻则胁下痛,积聚成。脾胃脉络瘀阻则胃脘胀满不适,纳呆,恶心,腹胀,便溏。肾脉瘀阻则关门开阖不利,二便闭塞不通,腰酸肢冷,耳鸣头晕,阳痿遗精等。该病本于心体,心气衰微是其根本关键。心气衰微则血行不畅,遂起各脏腑血脉瘀阻、气机壅塞。由于该病在不同阶段各脏腑受损的程度不同,因而不同阶段出现的各脏腑受损的证候也不相同。因此,该病在辨证时既要抓住“心气虚衰,血脉瘀阻”这个根本,又要分清各脏腑功能受损程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证候,从而在益气养心、通脉和血的基本治法基础上,分别加用不同的治法。基本治法:益气养心,通脉和血(秦老认为“和血”有活血养血之意)。基本方是生芪、太子参(或人参)、麦冬、五味子、丹参、川芎。(1)肺失肃降,治节失司,不能通调水道,出现咳逆倚息不得卧、尿少、水肿时,加用清肃肺气,甚则逐水之法,常选用葶苈子、桑白皮、车前子、泽泻,甚至甘遂。(2)肝脉瘀阻,胁胀满痛,胁下痞块明显时,加行气活血、养肝柔肝药,常选用香附、乌药、大腹皮、青皮、郁金、白芍、当归等。(3)脾胃脉络瘀阻,胃失和降,脾失健运,加用健脾和胃利水之品,选用白术、茯苓、干姜、陈皮、半夏等。(4)肾脉瘀阻,开阖不利,加温肾利水之药,选用附子、肉桂、胡芦巴等。(5)根据其他心用失常出现的证候加减。如心液不敛,汗出过多时,可加养心敛汗之剂,选用浮小麦、麻黄根、生龙齿等。若由于血脉瘀阻,郁瘀化热而出现心悸、脉数时,可佐清热凉血,通脉宁心之法,选用丹皮、赤芍、黄连、莲子心、牛黄、朱砂等。(6)若气机逆乱、阴阳将要离决的危急时刻,则急宜敛阴回阳救逆,选用独参汤、四逆汤,并且加大量五味子、山萸肉等。
关于“心绞痛”秦老认为,与中医《内经》所述“臂厥”相似。《内经》上说:“心手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咽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秦老认为,心绞痛属于中医心脏病变。据《内经》所述,“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其病理主要是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根据《内经》中“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的记载,说明心主血脉,脉为血之府,血液充盈,循行脉内,周流不息。而血液的周流全赖于心阳的鼓动,如果心阳衰弱便使心用障碍,血行不利。心脏以血为体,以阳为用。心血不和,心阳不足,则心体、心用受损,均能发生不通则痛的病变。
关于心绞痛的治疗,秦老认为必须两面兼顾,也就是一方面补养心血,一方面扶助心阳以促进血脉循行流畅,此外还必须活血化瘀,即和血。治疗方药,秦老多用复脉汤、丹参饮及手拈散加减。选用生地、麦冬、阿胶养心,用人参、桂枝扶助心阳,丹参入心与心包,通活血脉,檀香散胸中气滞而无香燥耗散的流弊,五灵脂、延胡、乳香入血止痛,另外,三七、西红花温通活血,散瘀定痛,郁金入心,系为气中之血药,兼有破宿生新功能。秦老还特别强调,川芎在该病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他说,川芎辛温,为血中之气药,专走心经,既能扶助心阳,通活血脉,又能祛瘀生新,活血养血,既利于心体,也利于心用。但其毕竟性味辛温,久用可能稍有耗气伤阴之弊,可适当配入太子参、生地等益气养阴之品。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应用千百年的中医秘方》,作者:潘小梅,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平台仅作分享、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表示歉意,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