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美食:百吃不厌的辣椒干焅鱼(作者 周建义)
最近,看了谭老师一篇介绍邳州美食——辣椒炒卤鱼的文章,作者生动鲜活的文字和绘声绘色的表述,看的人馋水横流,热汗津津,感叹好的文章岂不也是一道美食的同时,对非常熟悉的辣椒炒干焅鱼的过往经历,也进行了认真的回味。
辣椒炒小鱼,而非小鱼炒辣椒,说明此道小菜的主料是辣椒,主味是辛辣。如果硬要列其入系,那他应该属于鲁菜系列。邳州人好这口有其地缘和气候的原因,然而更重要的应该是地方经济发展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食物。
过去,辣椒炒小鱼是入不了大席的,家里来了亲朋好友,再穷也尽量不会用此待客,唯恐怠慢了客人。说白了,辣椒炒小鱼只是农家普遍的家常一道小菜。当年经济发展落后,更无化工污染,天是蓝的,水是青的,有水就有鱼,那年头水也多,雨水也充沛,旺雨季节,水漫沟渠,大路上都可以抓到小鱼。特别是农闲时,大雨过后,各村沟边塘旁都占满大人和孩子,不是抓鱼的,就是看抓鱼的。最洋气的是用抬网,有的也叫拨喽网,长方形的织网,网眼特别小,四角用两根长长的细竹竿十字花撑起,十字中间活拴一根木抬杆,杆头装一个马鞍状木座,另配两根拴成丁字形的竹竿、一个竹编鱼篓和一中长柄捞鱼的网舀子。如果在流水中捕鱼,捕鱼者迎流水横放抬网,左手抓抬杆,把马鞍形木座抵在大腿根部或腰间做支点,定时不定时把网抬起来,然后翘起一头,让网里的大小鱼滑向靠近身体的这头,右手用网舀子捞起,看都不看向背在身后大口鱼篓反手一倒,动作潇洒,干净利索。如果是没水溜,在平静水面捕鱼,捕鱼者则将抬网斜竖放在身前,右手用丁字形竹杆由远而近敲击水面,将鱼赶入网内,接着抬网、舀鱼。而最多的是用一种叫“搬网”的鱼俱抓鱼。专业的搬网很大,基本上都是正方形,用竹竿或木棍十字架将网撑起,抬杆的支点是固定在岸上一根高木桩或树干上的,十字架处拴一根绳索通过高木桩上的一个滑轮穿过,起鱼的时候用绳索将搬网高高拉离水面,用长杆舀鱼网袋将鱼捞出。搬网是捕做干焅鱼小鱼的专业鱼俱,抬网次之。为吸引小鱼,使用搬网时往往会在网内拴些烂鸡肠子、蛤蟆肉什么的,有时也会炒点黄豆面涂抹在搬的网底。而最普遍的是半大孩子自制的搬网,他们大都用纱布或破蚊帐布做的大小不等正方形小搬网,用根木棍挑着,旁边放个破铁皮罐头盒子装鱼,每当汪满河平时,这几乎成农村水边一道风景。秋后水枯的时候,大点的男孩就会带着小男孩拿个破脸盆,柳巴斗,扒沟截渠,抓鱼捞虾,有地方叫泼(huo)鱼。一般农家抓来的鱼吃不了的大点的用盐腌一下,再用麻线或铁丝串着晾成鱼干,小的就做成干焅鱼。及至入冬,农村特别是男孩比较多的家庭都能晒五七斤干焅鱼。
过去虽然鱼多,但农村人一般不大愿意做鱼吃的,大人们的理由是烧鱼浪费油,油少做的鱼腥气大不好吃。那时的家家户户,油瓶基本上没有满的,半斤的油瓶挂在土墙上,大都是用于擦鏊子,不然的话,烙煎饼你就揭不下来。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因为鱼鲜味美易下饭,家人怕多吃饭,所以就不烧鱼吃了。干焅小鱼就不一样了,不需要用油做起来一样好吃。这就是当年农村最为普遍的美食——辣椒干焅鱼的前身——辣椒卤鱼。
辣椒卤鱼也叫辣椒熬卤鱼,制作时先把黄豆炒熟,然后加葱姜蒜和洗干净的小鱼干,放在砂锅或者陶锅里。花椒是必须放的,农村有“鸡不放花椒,鱼不放大茴”之说,所以一般都没有放八角的,辣椒基本上是用的干红尖椒,锅内放满水,大火烧开小火熬制至水干未糊,熬制的时间最好长一点,有的砂锅坐在死火上能熬上一夜,这样熬制出来的辣椒卤鱼不是特别的辛辣,但里面的豆子特别好吃。没有黄豆也可以用小麦代替,小麦不用炒,做出来的辣椒卤鱼虽然也好吃,但味道比黄豆熬的差的很多,毕竟黄豆是油料作物。后来,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户户吃油基本上不是问题了,加之熬制辣椒卤鱼时间比较长,所以后来的人们基本上都用辣椒炒干焅鱼了。当然,之前,家庭条件好的也会经常做食辣椒炒干焅鱼的。
辣椒炒小鱼虽然历史悠久,但也曾一段时间差一点人隐声匿迹。那是开放改革之后,人们生活开始富裕之时,大家都崇尚大鱼大肉,谁还会对那麦芒般的小鱼感兴趣,如果用辣椒炒小鱼招待客人,那岂不是对客人的侮辱。然而吃惯了大鱼大肉,山珍海味之后,慢慢的深入骨髓、充满原生态的乡村土菜,又回到了人们的记忆之中,或许这些乡村土菜和着乡情早已编入了人们的基因密码。辣椒炒小鱼也随着回归自然的大潮,走上了餐桌,加入了大席,有的甚至上一些大饭店、小餐馆的特色菜谱,成为招揽食客的招牌菜。干焅鱼也理所当然的身价倍增,过去按堆卖的干焅鱼,现在最贵的已经卖到了200多元一斤了。
原来以为辣椒炒小鱼只是邳州人的菜,不想北京的孩子也特别爱这一口,之前,每次回邳州下馆子都必点这道菜解馋,近几年我们过北京这边帮助看宝宝,基本上没机会回邳州老家了,但是只要有事或者有人去邳州,都会买一些干焅鱼带回北京。
邳州有一家卖干货的老板是我下放生产队的一个叫桂的小朋友。在他那儿买了几次干焅鱼之后,我才明确的知道,干烤鱼也是有三六九等的。开始的时候,我总挑那些黄澄澄透着油黄的买,后来桂家的告诉我“那个不好吃”,然后专门帮我挑价格适中,看相并不是太好的小干焅鱼:“这个你情管吃了!”果然味道确实不一样。在与桂的聊天中,我逐步了解较为详实的挑选的方法,而且还知道点所以然。
挑选干焅鱼,首先要选择小鱼的种类,挑圆不挑扁,体型扁的小白鱼内脏多,有的还发苦,体型圆的肉哩棍内脏少,最好的是沙丁小鱼,这种鱼大都生活在大沙河的环境里,沙河的水质好,小鱼的质量自然就好。其次要看制作焅鱼的工艺,挑本色不挑油黄色。最好的是自然晾晒差不多后,用鏊子小火慢慢的焅干的,不能焅燋了,又要把鱼的油烤出来,这是最正宗的干焅鱼,这品种因不能规模生产,所以市场上很难买得到,农村但有人家做也都是留着自己食用。现在市场上销售的都是自然晾晒或简单烘焅的干焅鱼,这种没经过完整焅制的小鱼保持着干鱼的本色,外观不耐看,青里透着白。但是市场上卖的黄黄澄澄,看上去就有食欲的干焅鱼其实是最差的,因为这种小鱼在加工的过程中使用了食用油进行烘焅,不说可能是地沟油之类的了,就是好的食用油烘焅的小鱼,时间一长就会透着老油味道,所以市场上有现焅现卖的小鱼,买回后第一次吃还行,过了十天八天的再做,味道就很差了。当然,买的时候也要检查一下小鱼里面的杂质是否多,一般情况下大河、水库、湖水质好,小鱼的杂质就是很少,汪塘、沟渠等有污染的水源出产的小鱼杂质就比较多。
来北京以后想,想在饭店里吃到家乡美食——辣椒炒干烤鱼是不可能的了,而且我一直认为,即使在邳州也很难吃到正宗的味道,大部分厨师都喜欢放很多的味精,辣椒没有鱼味,鱼没有辣椒味,而且大都使用的是外地尖椒,太过辛辣,所以,就自己尝试着制作,经过结合自家人口味的几次实践,竟然也炒得津津有味,连孩子们都说比大饭店炒的还好吃,听得我得意洋洋!
好东西大家分享,这里就把我的制作秘籍给大家曝光一把:
干焅鱼二两,清水洗净,生水泡发到软,捞出后放盘中备用;
青椒半斤(尖椒太辣,可用普通的长椒,不可用甜椒,口重的可配些尖椒)切粗丝,葱切花,蒜切片,装盘备用;
干红辣椒三五个切段,姜切丝,干花椒若干;
油烧七八成热,放入浸软后的干焅鱼,中火炸至干,喷料酒去腥后,放入红辣椒段、姜丝和花椒,继续炸至微黄后,按顺序放醋、抽油和少许白糖翻炒五七次,加水适量(漫过小鱼即可)小火熬至水将干;
放入青椒丝、葱花、蒜片翻炒至熟放盐,继续翻炒片刻,出锅装盘,一到家乡美味就O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