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金文档案呢?让我们一起去破译吧!(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出现了金文档案,那么什么是金文档案呢?跟我一起去破译吧!
一、何为金文档案?
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又称铭文。青铜器盛行于殷商末期及两周,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中国古代青铜器萌芽于原始社会后期,隋唐走向衰落。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有过一种特殊用途,即作为金文档案的载体材料而存在,不仅被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地主阶级贮存于宗庙的礼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发展为记录当时社会重大史实的历史文献,并成为象征统治者社会地位、政治权力的'重器',每每遇有重大事件,都要作器勒铭,珍藏宗庙,以期'子子孙孙永宝用'。
散氏盘
石鼓文:仓颉之嗣,小篆之祖
二、何时盛行?
中国古代以 青铜器( 钟、 鼎、 盘、 盂等)为载体的书史铭文,盛行于殷商末期及两周。金文档案的出现是和我国奴隶制经济的高度发展紧密相连的,它是我国古代灿烂的青铜文化的一部分。殷商和西周时期,不仅出现了大规模的简单协作的奴隶制农业生产,同时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各种手工业也普遍发展起来,并有了各种不同行业的分工。诸如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刮摩之工和搏值之工等等,而且百工之事,世继其业。正是由于这种比较细致的社会分工,促使青铜冶铸业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古建中国·钟鼎文
三、如何演变?
青铜器上铭文铸字在商朝就已出现,但到了西周时才发展到为了记事铭交而铸造青铜器,此时这种具有书史性质的青铜器铭文才可称为金文档案。从铭文的出现到金文档案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商代后期到西周早期,这是金文档案的初起阶段。商代后期的青铜器已常见有铸铭,多为私人图记之类或标记器主的族氏,铭文作为青铜器物的附庸,大多铸在比较隐蔽的“底甲”,即器物底部。
第二阶段:进入西周,随着铸造技术日趋完善,青铜器数量增多,为金文档案的丰富提供了可能,这是金文档案的发展成熟阶段。铸器的目的山原来的“使用”变为专为勒铭而作器,所谓“因文而见器,藉器以传文”,就是指铸造青铜器的主要用途已转变为记录信息,青铜器成为一种记事材料。此时期的青铜器已经成为档案载体材料的一种。也正因为如此,铭文数量大量增多,普遍成篇,少则20来字,多则三四百字。
例如,西周宣王时代的毛公鼎,铸字就有497个。另外,从铭文的内容来看,叙事翔实,涉及到祭祀、浩命、赏赐、征伐、礼仪、职官名等诸多方面,具有明显的书史性质。因而,西周时期是金文的繁盛时期,人们亦将西周金文称为“金文档案”。青铜器的大量冶炼为金文档案提供了充足的载体材料。
第三阶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金文档案逐渐衰微直至终结。这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逐步提高,青铜铸造工艺不断发展和革新,使得青铜器在数量上急剧增多,并逐步成为平常百姓的生活用器。此时,将文字信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档案记录形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以竹简、嫌帛等载体形式出现的档案更易被收集、保管和使用。
毛公鼎
四、记载何事?何人形成?
上面提到,统治者每每遇有重大事件,都要作器勒铭,珍藏宗庙,以期'子子孙孙永宝用'。
《左传》中记载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故金文档案以记述祭祀先祖与征伐赏赐为最多。在西周时期,金文档案多形成于周王室及其臣僚;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王权的衰落和诸侯卿大夫势力的上升,他们也都形成有自己的金文档案。西周时期的金文档案大都是在浇铸之前,即将铭文反刻于器物内范上,随器物浇铸而成。
春秋以后,刻铭开始出现。战国时期的《中山王鼎铭》(469字) 就是刻铭于鼎盖和鼎腹上的。不少铭文都记有铸器和有关事件的时间,上面记载的文字书写无定式。也就是说,金文档案主要形成于奴隶主贵族、封建地主阶级、周王室及其臣僚。
中山王鼎铭拓片
小白这次回到殷商时期去探寻更多有关金文档案的奇闻趣事,从殷商时期开始到东周、西周、春秋战国,金文档案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期小白将会带大家了解金文档案载体的更多知识。
一起学篆书
篆友喜欢本文可以分享和在下方点个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