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管理,要考虑的十四个问题
1、如何定义人才
人才库的规模——人才在员工中占比是多少?
人才准入标准——进入人才库有什么标准?
人才决策过程——有多少人参与决定谁是人才?
人才的有效期——“人才”标签是不是永久性的?
人才的来源——人才主要靠内部培养还是靠外招?
人才的透明度——人才名单是保密的还是全员公开的?
2、如何培养人才
人才发展路径——着重个性化培养还是走同一条快速通道?
人才发展重点——是优先补足人才短板,还是发挥他们长处?
人才培养方式——人才培养是散养的还是圈养的?
人才成长支持——谁对人才的影响和帮助最大?
3、如何人才管理
组织价值观——组织文化是鼓励竞争还是更推崇团队合作?
人才绩效评估——在组织中如何衡量人才的绩效?
人才管理技术——采用数据化技术还是停留在纸质时代?
人才的所有权——人才是本地所有还是组织内部共享?
接下来,我们简单把这14个问题,过一遍:
1、人才库的规模——人才在员工中占比是多少?
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组织怎么定义人才,每家公司都有不同的假设,除了传统的管理层人才,有的公司依赖技术和创新驱动,技术和研发出身的容易被定义为人才, 有的公司靠产品和销售驱动,产品运营和销售骨干就被定义为人才。
当然,定义人才还有很多维度,除了人才本身的资质、业绩、潜质和价值观,还有他所在部门是不是核心部门,是不是关键岗位。
另外一个问题,人才在整个组织中的占比是多少,像埃森哲和德勤这样的咨询公司,他们将100%的员工视为“人才”,因为他们的业务主要靠知识性员工为客户创造价值,而像京东和美团,尽管一线快递小哥不可或缺,但是数量极其庞大,且流动性强,人才概念难以覆盖这个群体。
总之,人才细分和客户细分一样,对一个组织的成功至关重要,但如何细分取决于你想要实现什么。
2、人才准入标准——进入人才库有什么标准?
大多数组织,都会使用九宫格来做人才盘点,也作为人才准入标准,一侧是绩效,另一侧是潜力,“高绩效、高潜力”方格的人通常获准进入人才库,这也使得人才管理系统与绩效管理系统建立了联系。
还有一些组织,人才的标准可能会更苛刻,建立更规范的胜任力模型,需要做能力测评和综合评估,甚至要任职资格考试才认证为“人才”。
一般来说,人才库规模搞得越大,人才准入的“门槛”就会容易一些,进入“人才池”的不一定是“精英”,反之,人才库搞得很小,人才准入的标准就会比较严格,“人才池”往往就是少数人的“圈子”,普通员工可望而不可及。
3、人才决策过程——有多少人参与决定谁是人才?
人才的决策权,应该是集中在直线经理手上,还是分布在人力资源和其他部门?
一个好的直线经理,不仅能慧眼识珠,还能让人才的才华得到充分发挥,人才也会因为良好表现得以快速提升。
而一个糟糕的直线经理,有可能就会“霍霍”人才,既有可能埋没人才,也有可能阻止人才的进步,因为他们会通常把身边的人才视为一种威胁。
在人才决策过程中,直线经理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有一项调查显示,60%的组织中,直线经理和高级经理承担着人才决策的重任,只有不到30%的组织允许向其他各方征求意见。
4、人才的有效期——“人才”标签是不是永久性的?
如果是那些雄心勃勃、注重地位、成就动机比较强的个人,他们很可能需要一个永久“人才”标签。这个标签能给他们带来一些认同感和价值感,为他们持续的行为提供驱动力。
而对于一些起步比较慢的人,过早的贴上标签,这个标签会给他们带来压力,他们有可能会因为达不到为期望值而沮丧。如果标签能够回撤,有可能会让他们松一口气。因为有些人希望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工作生活平衡,比如成家之后。
因此,人才标签不一定就是设定为永久性的,可以考虑根据个人情况设置“有效期”,对一些人来说也很有吸引力。
5、人才的来源——人才主要靠内部培养还是靠外招?
一般来说,大多数组织都会在高级岗位上优先提拔内部人才,确保员工有职业发展的机会。但是,当组织扩张速度超过员工成长速度,就不得不考虑,无论是初级岗位,还是高级岗位,都优先考虑外部候选人。
有调研报告称,超过50%的招聘从业者实施的是一种应急的招聘策略,并不是根据关键岗位去做招聘,也就是说,在招聘时,存在着一个固有的冲突——是为今天做招聘,还是为未来做准备。理想情况下,两者都应该被覆盖,但是现实很骨感。
而且,当一个组织采取变革策略的时候,通常需要从外部招募一些特立独行的人,他们进来会用新的想法、新的工作方式,有时甚至会与组织的价值观有明显冲突。这会让人感到不安,但是,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阵痛。
6、人才的透明度——人才名单是保密的还是全员公开的?
全员公告是一个强有力的信号,表明公司重视人才对企业的贡献,并对他们有足够的信心,公司会投资于他们的未来。反之,如果不告诉员工,员工将面临着风险,他们随时可能被清退,当然,他们也可以用腿投票,转而进入一家认可其才能的公司。
在大多数组织中,人才的透明度可能是有争议的,在人才管理从业者的观点中,往往存在一种假设——每个人都希望被贴上人才的标签。虽然这对许多高级管理人员来说可能是真的,但对每个人来说可能并非如此。有些人不想被贴上人才标签,因为这意味着可能要做更多的事情承担更多的责任。
而且,一旦有人被认定为人才,并被告知了这一事实,他们的期望值就需要仔细管理。
7、人才发展路径——是着重个性化培养还是走同一条快速通道?
这里涉及人才培养定制化的问题,一般有两条路。
一条是共性的培养方式,像吃大锅饭,以组织惯有方式为出发点,比如参加管理培训、项目工作、晋升、调任等是组织中最容易获得的机会,但是,像“调任”并一定受到人才的认可。特别是一些高潜人才被派遣到海外,或跨部门调动,尽管这是获得更广泛的经验的有效方法。
一条是个性化培养,就是以人才为中心,像开小灶的,一些竞争比较激烈的行业,比如金融行业,猎头挖走基金经理是常见的做法。他们留住顶尖人才的一个方法,就是通过与人才制定的高度个性化的发展机会,这样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自己的技能,而不是按照公司可愿意提供的方式去发展技能。
8、人才发展重点——是优先补足人才短板,还是发挥他们长处?
优秀的管理者通常都是专注发挥个人优势而开展工作,而大多数普通的管理者则专注自己弱点,因为80%的人无法识别自己的优势。一旦他们确定了自己的优势,他们就可以跟那些优势是他的劣势的人结成伙伴关系,这样就可以获得团队合作而不是竞争。
几乎每个人都能理解扬长避短(强调优势)的逻辑,但是,组织在做人才发展的时候,往往重点集中在弱点上,毕竟,你为什么要去上一门你已经擅长的培训课?然而,这可能是做人才发展容易出错的地方。
所以,人才发展的正确做法应该是为未来去发展个人,不一定要解决阻碍他们今天表现的弱点,除非他们这些弱点在未来依然阻碍他们的表现。当然,修复弱点可以防止失败,而专注于优势,才能带来世界级的成功。
换一个句话说,积极的人才文化总是建立在成功和优势领域上的。
9、人才培养方式——人才培养是散养的还是圈养的?
这个问题涉及人才培养方式,是如沐春风式那种“圈养”的,还是野蛮生长放羊式“散养”?跟“人才发展路径”类似,涉及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有的人才天生适合放养,他们习惯在对抗性强或自由的环境下成长,有自驱能力和自我克服障碍的能力,只要给他足够大的空间和信任,在关键节点给予给予指导就可以了。
有的人则适合圈养,需要提供跟随式的专业指导,甚至是手把手去辅导,还要提供心理支持,特别是当他们感到与组织中的其他人疏远时。
10、人才成长支持——谁对人才的影响和帮助最大?
谁对个人的职业生涯影响最大?是个人,还是组织?或者换个角度问,谁为人才成长负主要的责任?
新生代员工的观点,会比较急认同“我命由我不由天”“我有我的主张”,个人的职业生涯重点责任在于个人,他们会选择在哪里投入时间来发展它。
而站组织这一边的,希望这个人才尽可能留在组织内部,为未来的关键角色而发展。在这种模式下,组织希望承担责任,确保个人得到发展,并为职业发展做好准备,他们希望引导个人的职业道路朝着他们需要的方向发展。
如何做这个平衡?举个例子,某金融行业的公司,有人在市场营销方面有天赋,又想进入人力资源部,他们会对他们进行交叉培训,并为他们的调动提供便利;否则,他们将失去他,因为这个人已经有另一家投资公司人力资源部的offer。
11、组织价值观——组织文化是鼓励竞争还是更推崇团队合作?
这里关注的是组织文化,一种组织文化会侧重竞争的,喜欢超级英雄,经常提倡内部PK和赛马,另一种文化偏好超级团队,强调团队之间爱与支持。
虽然许多组织可能会宣称,既推崇赛马精神,也要团队合作,但事实是,大多数组织都是根据个人绩效评估去做奖励,因为这个绩效评估的操作方式更容易,当然,这并不一定是最正确的做法。
有些人喜欢竞争文化,有些人则不喜欢。为你所拥有的文化选拔和招聘合适的人才是很重要的,除非你是从变革管理的角度出发,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会有意招聘反文化员工,否则,当人们发现自己与组织文化格格不入,他们迟早会离开。
12、人才绩效评估——在组织中如何衡量人才的绩效?
如何进行人才的绩效评估?是通过个人在一段时间内实现的结果或产出,还是重点观察他们的表现方式、行为属性与能力?
不用说,大多数公司都会介于两者之间,有一项调研,超过75%的受访者认为,实现绩效结果在他们的组织中非常重要。这可能是因为衡量结果更容易做到,而衡量一个人的行为属性、能力或潜力广受批评。
过于“结果导向”的绩效评估,很容易导致组织中的各部门希望留住自己的“人才”,而不是与他人分享,从而导致有才华的人才无法获得更广泛的发展机会。
总之,人才的绩效评估值得关注,如果你仅仅依靠人才过去的表现作为衡量的标准,那么你最终会撞到“彼得原理”的冰山——人们被提升到他们的无能水平。
13、人才管理技术——采用数据化技术还是停留在纸质时代?
有一些组织,人才管理系统有信息技术支持,可以用于纵向跟踪和数据分析,有的组织,人才管理依然还是传统的纸面活动,
最近有一项调查,询问大家所在组织是否有一个良好的IT系统来支持人力资源和人才管理的运作。超过40%的人表示他们没有,只有25%的人认为他们有,但是支持还不够,确实,人力资源和人才管理工作可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得到的支持,远远是不够的。
在人才管理技术中,衡量人才管理的回报率是一个难点。可衡量的结果可以包括竞争优势、业务成果、组织能力、战略执行、组织士气、吸引/留住人才和员工敬业度等。但是,这些数据的收集和衡量,是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的。
14、人才所有权——人才属于本地还是内部共享?
这个问题涉及到人才的流动性问题,人才是属于业务部门内部,还是可以在组织其他部门可以流动?
传统组织做人才管理,经常遇到一个痛点,管理者很难为新项目新角色找到有才华的人,而员工总是在寻找新的发展机会时面临着种种障碍,这种障碍并不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根源在于人才所有权能否更容易的转移和交易。
不少标杆公司建立了人才市场,比如“活水计划”,人才可以重新选择新岗位,可以申请调动,这样人才更容易获得发展机会。这里就像一个开放的市场,人们可以选择“出售自己”,以便被邀请为项目和团队做出贡献,这有许多优点,不应被忽视。
以上十四个问题,值得你在构建人才体系,人才发展部门时,认真去思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