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发布 | 河南省社会工作发展的思考……

来自各地的人们都能看到你思想的闪光。请致信sgke123@163.com/加入Q群2282532756

-------------------------------------

一、社会治理创新呼唤社会工作


1创新社会治理

三中全会报告中强调“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这明确地指出了社会治理创新的目标与方法。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要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激发社会活力,要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

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要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

社会治理创新就是要求我们厘清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关系。要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这就要求大力推进社会组织建设,促进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发挥作用。


2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

10月29日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指引“十三五”规划、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的行动指南。

创新,要求社会工作必须是一种具备问题导向的的职业能力,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实现本土化;协调,要求社会工作通过各种社会关系的调节和恢复,来促进社会包容与和谐,在城镇化过程中重建新型社群团结;绿色,要求社会工作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为本的优势,通过基层社区的集体培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放,要求社会工作能够广泛吸纳人类社会中的优秀发展经验和手段,并且实现跨专业的合作和融合;共享,要求社会工作回应不平等分配格局,通过社会福利资源的倡导和链接,促进社会正义。


3.我省社会工作的土壤

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我省采取了一系举措推进社会工作的发展。在政府部门、社会工作者、社工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已初步形成了以政策创制为引领,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购买服务和组织培育为抓手,以资金支持为保障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为我省社会工作事业的全面、纵深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截至2015年,我省共报考社工师考试9293人次,其中通过考试的4451人。2015年,我省在各地相关事业单位、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开发设置的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累计达到500余个。全省共有57家民办社工服务机构注册成立。郑州市金水区于2011年在全省率先启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工作;2014年我省创新购买了矫正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2015年郑州市金水区在优抚社会工作领域购买了关爱军休军工服务项目,全国首例汝阳县是“三区计划”实施连续三年的试点县。

省内各地社会工作岗位、院校和机构概况(选取部分地市)


4.社会工作政策解读

中央社会工作制度的重要突破

十六届六中全会(2006),首次提出“建设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民政部2009年、2014年分别出台《关于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为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导。2010年《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了国家六支主体人才队伍的范围。2011年《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及2012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工作发展方向。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国家总理李克强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支持群团组织依法参与社会治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

我省社会工作制度的重要探索

河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要求鼓励和支持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群团组织、驻社区单位、业主委员会、业主大会、物业服务企业、专业社工、志愿者和广大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支撑的社区服务管理机制,促进社区、社会组织、社工联动。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逐步建立社区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实施一社区一社工计划,提高社区工作人员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河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要求按照专群结合的原则,建立一支由专职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组成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按照社会工作者与社区服刑人员1:15的比例配备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2015年前全省50%的县级司法局配备到位,2016年底前全部配备到位。社区矫正经费保障标准由每人每年不低于1600元调整为每人每年不低于2000元。


二、我省社会工作的发展轨迹


1最初的探索

2005年,郑州市金水区南阳新村街道办事处成立了河南省首家、全国第二家专业社工机构——绿城社工服务站。帮扶的范围涉及救孤、助残、关爱空巢老人等多个领域,直接受益对象有1万余人。形成了“专职专业社工领衔、社工实习生助阵、义工协助参与”的具有本土特色的运作格局以及“义工社工化”的特色道路。

2003年8月,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下,国内第一个“类家庭”在郑州建立此后在流浪儿童保护工作中,郑州市救助管理站引入社会工作理念,构建了以流浪儿童回归主流社会为根本导向,以社会工作与心理辅导为基本方法,以中心救助、流动救助和社区救助三位一体为主动救助网络,以“类家庭”、家庭寄养、技能培训为回归社会主要途径,以中心跟踪回访、专家定期评估为监控机制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被誉为救助保护流浪儿童“郑州模式”。被民政部评价为“在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成为民政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合作的成功典范,并在全国全面推广了郑州社会救助工作经验。

为救助无人照料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2009年,与国际组织合作,郑州市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为无人照料、陷入困境的服刑人员未成年人子女提供救助服务的园内小家庭照料项目----“晨露国际郑州爱童园”。

晨露国际郑州爱童园,主要为户籍在河南省的服刑人员及在我省服刑的外省人员未成年子女提供救助,爱童园分为4个家庭,每个小家庭有两名辅导员和8名儿童,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儿童,不仅可以得到饮食、住宿、衣物、交通、教育、医疗以及辅导员24小时的生活照料服务,而且还有专职社工运用专业方式给予孩子们精神、心理支持,安排每一位适龄儿童进入公立学校学习。

救助孤残儿童的“社区参与模式”: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在为儿童提供养护照料、医疗等基本服务同时,不断提升服务理念,强化康复训练、特殊教育、职业训练以及心理辅导等服务,拓展儿童养育和照顾的新模式,推行类家庭照顾、家庭寄养照顾、国内外送养等多种养育模式。此外,在儿童家庭寄养较为集中的三十里铺村成立康教中心和社工服务站,同时为社区内残疾、留守儿童,提供康复教育、家长支援服务,尝试庇护性就业,推广和指导残智障群体的社区化照顾和服务。

奇色花福利幼儿园是在郑州市管城回族区民政局注册的一家民办非企业单位,奇色花福利幼儿园以“以人为本”及“正常化”原则为指导,采取国际最新的ICF智力障碍定义,邀请台湾资深社工督导,针对9岁以下儿童开展融合教育服务模式。2008年3月,“幼儿园智障儿童融合教育探索与实践项目”入围由世界银行中国发展市场第二届民间机构公益项目评比活动,代表河南民间公益机构到北京参加决赛。

2.金水区的实践

郑州市金水区的社会工作现状

金水区社会工作发展的启示

金水区“六一工程”

金水区积极培育社工作专业机构

3.我省社会工作的全面发展

2013年,民政部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社会工作的开展,以及为当地培养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而制定了“三区”社会工作人才支持计划。

为落实《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5年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民办函【2015】109号),在总结前两年“三区”项目工作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在汝阳、滑县、兰考、舞阳四个县,以农村残障人员、困境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受灾人员为重点,派遣22人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同时为每个受援县培养10名社会工作人才。在受援县的有力支持下,中标的民办社会工作机构扎实工作,从5月初入驻,短短4个月,项目进展已经从摸底了解、打开局面,进入到了深入开展专业服务层面。汝阳、兰考已经成立了本县自己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汝阳县已经开始了本县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

为了摸索经验,示范带动,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省厅直接进行省本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今后,省厅将把这方面的工作重点,放在推动市、县、区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上。

进行政策创制。结合我省实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起草《河南省民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形成征求意见稿。

筹备全省首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联席会议。已向19个省直部门征求意见,调整成员单位名单。通过联席会议形成共识,明确职责,统一意见,研究解决我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初步建立起推进全省各领域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机制,明确省直部门职责,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多领域发展使用社工的机制。


三、未来的路:民办社工机构的提升


1.我省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

明确“一个定位”。我省社会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人口基数大、社会问题繁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是社会需求较高、发展空间较大,推进我省社会工作必须立足我省发展实际,正确看待这个阶段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机遇和挑战,科学提出适合省情、市情的发展思路、阶段目标与重点任务,推进社会工作发展。

促进“两个融入”。一是促进社会工作融入民政事业发展大局;二是促进社会工作融入社会治理大局。

健全“三个机制”。一是健全社会工作行政机制;二是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三是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推动“四个转变”。一是在工作重点上,推动社会工作由社会工作实务向顶层设计与社会工作实务并重转变;二是在发展路径上,推动社会工作由少数地区、局部领域先行试点向各地区、各领域全面推进转变,由注重人才培养向人才培养与机构建设并重转变;三是在推动主体上,由民政部门单独推动,向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加快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转变;四是服务成效上,推动社会工作由少数人认知、少数人享有向全社会认同、全体民众共享转变。

当前应着力抓好的几项重点工作:着力顶层设计的完善与创新;着力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推进;着力民办社工机构的扶持和发展;着力支持保障力度的加大。

2.民办社工机构的政策支持

着力民办社工机构的扶持和发展,一方面,要做好“前期扶持”。降低社会工作机构注册门槛,扩大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数量,实现外延式规模扩张;另一方面,要做好“后续发展”。要提高现有民办社工机构服务效能,实现内涵式质量提升。

河南省民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改进登记方式;推动信息公开;督促建章立制,增强机构内部治理能力;加强教育培训,提升机构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社工机构联系志愿者制度;正筹建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孵化基地 。


3要求和期待

民办社工机构是吸纳社工专业人才的主要载体,是提供社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新生力量。

积极参与“三社联动”,以老年人、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残疾人和低收入家庭,以及空心村落、空巢家庭、留守人群、社区矫正人员等为重点,将社区多元服务需求转化为具体服务项目,有效满足基层群众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以社会工作引领专业化治理。着力推动社区工作者职业化、社区服务专业化和社区居民组织化建设,以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促进社会治理,并促进发挥社会工作机构的专业引领作用,加强社区组织的专业化建设。

完善“造血”功能,除依靠政府购买服务“输血”外,民办社会组织还要完善“造血”功能。要善于发现需求、设计服务、链接资源,通过公益创投等撬动社会资金支持社区社会工作。

定位准确,社会工作服务要切实做到目标清晰、定位准确、服务高效、方便可及。民办社工机构要对社会需求和自身建设定位准确,要长远规划、借力发展、强化专业支撑、创出自己的品牌。

四、结语

社会工作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社会治理创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背景下,社会工作担负着实施社会服务、传递社会政策、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功能。我省的社会工作发展依旧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牢牢把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契机,加快社会工作发展步伐,推进社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促进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和建立和完善,不断开创我省社会治理创新的新局面。

注:以上内容由小客主编社工心,根据河南省民政厅党组成员、主管社会工作的李长训厅长,在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MSW教育中心的讲座汇编而成。

上篇“原创发布”收到的赞赏公布,赞赏已经全额转交给原作者,感谢各位朋友对原创内容的支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