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一生最骄傲的不是他的建筑,而是他的老婆
他是世界建筑界王一般的存在,被誉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大师”。
他单枪匹马走出国门,凭一己之力,站在西方建筑界之巅,被誉为“华人之光”。
美国国家艺术馆、肯尼迪图书馆、香港中银大厦、法国卢浮宫金字塔,苏州博物馆,他的作品每一件都是经典之作。
他就是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
贝聿铭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随便哪一个都足以惊艳世人。然而,贝聿铭却说,此生他最骄傲的不是他的建筑,而是他的妻子卢爱玲。
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而贝聿铭一出生就是妥妥的“富十五代”。
1917年,贝聿铭出生于广州。明清时期,贝家就“苏州四大家族”之一,苏州狮子林曾是贝家的祖产。祖父和父亲都是金融家,父亲是中国银行的创始人之一,母亲庄氏出生名门,是国子监祭酒的女儿。
贝聿铭13岁时,全家迁到了上海,搬进了法租界的一幢小洋楼。父亲管理着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贝聿铭进入圣约翰中学念初中。
良好的家境,让贝聿铭受到极好的教育,他功课很好,爱好广泛。课余时间,贝聿铭经常参加俱乐部活动,和小伙伴去打高尔夫球,看电影。
每天放学后,贝聿铭会坐电车到“大光明”戏院,看电影或者看建高楼。如果“大光明”有新片上映,就看一场电影,如果没有新片看的话,就会呆坐在梧桐树下,看正在建的“国际饭店”24层的高楼是怎么造起来的。
有一天,贝聿铭居然画了一幅24层的建筑图纸给小叔看,小叔很惊讶,称赞他画得很棒。
每年放暑假,贝聿铭都要回苏州狮子林和祖父住上一段时间。他很喜欢狮子林,对那里的建筑和稀奇古怪的太湖石很感兴趣。
正当少年贝聿铭无忧无虑成长时,母亲因病去世了,对他打击很大,他伤心极了。父亲再婚后与他们6个兄弟姊妹分开居住,从此,家庭的温暖几乎殆尽。
18岁高中毕业后,父亲建议他去英国学金融,贝聿铭没有听从父亲的安排。少年时造高楼的梦想以及对美国大学校园的向往,他决定去美国学建筑。
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贝聿铭远渡重洋到了美国,留学第一站,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院。
为了开阔眼界,课余时间贝聿铭常和同学出去游玩,而这一次他就遇上了一生挚爱。
1938年的一个周末,贝聿铭去中央车站接朋友时,在汹涌的人群中,突然让他眼前一亮,一位端庄秀丽,明眸皓齿的中国姑娘,让他再也移不开眼光。
这位姑娘就是卢爱玲,此时她正要去波士顿的卫斯理学读书。这所名牌学院培养出很多优秀女性,冰心、宋美龄三姐妹,就是毕业于此。
经朋友引荐,他们互相认识了,寒暄后,卢爱玲了解到贝聿铭在麻省理工学院读书,于是说:“好巧呀,家父也是毕业于这个学院。”
原来,卢爱玲出生于广州的名门望族,母亲是官宦世家,外祖是晚清驻美公使,父亲1916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现在已是出色的工程师了。
人潮涌动,贝聿铭目光始终追随着卢爱玲,再也移不开,他意识到自己对这个女孩一见钟情了。
贝聿铭忍不住献殷勤地说:“我开车送你去学校吧。”
谁知,卢爱玲很矜持,微笑地说:“谢谢你的好意,我已经买好火车票了。”
或许,姻缘真是天注定,正当贝聿铭无计可施时,老天帮了他。卢爱玲的火车因飓风而停运,贝聿铭顺理成章地上演了“英雄救美”的浪漫一幕。
异国他乡,贝聿铭真诚地关心打动了卢爱玲,她放下了防备。
不久,他们恋爱了。
宾大的建筑系教学偏古典主义,需要很高的绘画技巧,而贝聿铭的强项是数理,他萌生转学的想法。听了卢爱玲的建议,他转到了麻省理工学院学建筑,离卢爱玲学校也更近了。
这样,两人可以常见面,他们在一起谈理想,谈学业,谈人生,还利用假期一起开车去看望在科罗拉多矿业学院读书的弟弟。
爱意渐浓,贝聿铭很想娶卢爱玲为妻,想有一个家,但卢爱玲坚持要完成学业,才会谈婚嫁。
1940年,贝聿铭以优异的成绩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了,他本想马上回国,但父亲写信说:“国内抗战,暂不要回国。”
卢爱玲也建议他说:“等到战争结束,你回去才能施展才华,重建祖国。”
贝聿铭等了两年,在卢爱玲大学毕业的第5天,他们在纽约举行了婚礼。
从此,两人携手一生,走过了半个多世纪。
短暂的蜜月后,夫妻二人又开始了各自的学业。卢爱玲考上了哈佛大学景观建筑研究生,贝聿铭也考到哈佛读研。
他们在离学校很近的地方,租了一套带花园的小公寓,在小园里卢爱玲种满了来自中国的四季豆。周末时,他们开车去附近花市,回家时就载着有着悠远清香,能令人忆起故乡的花草,以解乡愁。
不久,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取名定中,希望祖国早日安定。
卢爱玲初为人母,家庭琐碎事物让她不得不结束学业,全身心照顾孩子和家庭。但她并没有因此淹没在生活的柴米油盐之中,良好的学识和艺术品位,对建筑独到的见解和眼光,使她成为贝聿铭最亲密的顾问、知己和助手。
在哈佛,贝聿铭跟着建筑大师葛洛佩斯学习。他的毕业设计是“上海美术馆模型”,迥异于西方建筑,做得很漂亮,他盘算着回国以后,将这个方案用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教授看了贝聿铭的作品后,说:“这是我所见过的最精致的学生作品,既保持了传统,又有创新进步,你很棒!”
贝聿铭的出色表现遭到了同行的妒忌。
1943年,在纽约建筑学会的年会上,贝聿铭因一件设计稿被批判得体无完肤,有一些人还落井下石,恶意攻击。
回到家里,贝聿铭好几天都沉默无语,卢爱玲温柔地劝慰他。有一天,卢爱玲忍不住了,抱起孩子就到了教授家,据理力争,为丈夫讨回了公道和该有的荣誉。
后来,教授对贝聿铭说;“你的成功,都该归功于爱玲到访的那个下午。”
贝聿铭回答说:“是的,如果没有爱玲,就没有重新振作起来,拿世界大奖的贝聿铭。有了她,我的心才能安稳,像婴儿躺回了摇篮。”
贝定中长大后形容“母亲就是父亲的秘密武器”。
1946年,贝聿铭哈佛毕业了。
父亲赴美参会,父子两人见面后,贝聿铭再次对父亲谈起了回国的想法,父亲说:“现在国内全面战争爆发,局势动荡,千金之子,不死于途啊,暂缓回去吧。”
贝聿铭不得不再次推迟归期,留在哈佛当了助教。接着,第二个儿子出生了,取名建中,意为建设中国。
搬到纽约两年后,第三个儿子出生了,取名礼中,意为礼仪中国。
他们搬到一套面积很小的公寓,日子过得清贫而幸福。儿子定中回忆说:“父母当时没有多少钱,晚上带我们出去玩,也舍不得花钱,常带我们去听免费的音乐,周末,还会步行去看画展。”
这时,贝聿铭受到建筑开发商泽肯多夫的邀请。
贝聿铭很兴奋,终于有实践的机会了,他认为建筑理论必须走出去,为现实中的人们服务。泽肯多夫敢想敢干,无拘无束的气质吸引了贝聿铭。
朋友、老师都认为贝聿铭在哈佛前途一片光明,同建筑商合作,那不是建筑师应该走的正道,纷纷劝他要慎重考虑。
听到这些话,贝聿铭矛盾了,妻子卢爱玲却支持他的想法,还专门陪着贝聿铭造访了泽肯多夫公司,最后他打消了顾虑,有信心接受泽肯多夫的邀请,离开了宁静的哈佛校园。
贝聿铭同泽肯多夫合作以后,一起完成了很多项目,有民房建筑,有石油公大楼,还有商业中心,甚至联合国总部的项目。
贝聿铭学以致用,展露了才华,轰动一时,也令泽肯多夫名声大噪,两人共同创造了那个时代的辉煌。
1960年,小女儿贝莲出生了,取名莲,是为了纪念贝聿铭的母亲庄莲君。随着子女的降生,他们的小家庭进入相对平稳的阶段,回国的可能性越来越渺茫,无奈之下,贝聿铭和卢爱玲加入了美国国籍。
贝聿铭同泽肯多夫合作12年后,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1961年,贝聿铭得到了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项目,这对他来说,是事业起步最大的机遇与挑战。
对于以设计城市建筑为主的设计师,这次要建一座突出其古典风格,隐匿于山林之中的建筑,贝聿铭感到棘手。在设计过程中,贝聿铭每天熬夜,通宵工作,做了15份设计都不能让自己真正满意。
卢爱玲说:“他几乎没有睡觉的时间,我起床去卫生间时,会帮着他做些小纸片,提醒他做什么,或是和某人联系。”
卢爱玲见丈夫为设计日夜苦恼,提出去西部散散心,正是这次旅行让贝聿铭找到了灵感。
在科罗拉多州的南部角落,贝聿铭意外发现了13世纪印第安土著人建在悬崖上的居所,这些建筑的形状和颜色与周围的环境浑然一体。这给贝聿铭带来灵感,一个绝妙的设计方案在他脑子里形成了。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第16次设计终于成功了,整个建筑仿佛是一座屹立在山顶的古堡,神秘幽雅,古典质朴。
这个项目的成功是贝聿铭建筑设计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对爱玲说:“谢谢你,亲爱的,是你让我找到了灵感。”
正因有妻子这个“秘密武器”在关键时刻发挥具大的作用,让贝聿铭总能从一个又一个的困境中走出来,获得了成功。
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夫人杰奎琳和肯尼迪家族决定建一座图书馆来纪念他。
他们从应征的18名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中,挑选出3名设计师,由杰奎琳亲自考察,其中一位就贝聿铭。
为了迎接杰奎琳的来访,拿到这个项目,卢爱玲帮着贝聿铭做足了功课。
当时,事务所又小又旧,卢爱玲组织人将事务所重新粉刷了一遍;把存放已久的建筑模型擦拭干净,摆放出来,展示自己的成就;又去打听到杰奎琳的喜好,在会议室的桌上摆放了她喜欢的一大束鲜花。
果然,杰奎琳进来以后,立刻被花吸引,说:“你们经常在这里放着美丽的鲜花吗?”
贝聿铭则实话实说是为她的到来才特意买的。在愉快的氛围中,贝聿铭展示了自己所有的设计成果,得到了杰奎琳的赞扬。
最终,贝聿铭战胜了两名对手,成了肯尼迪纪念馆的设计师。
然而,这个图书馆工程从启动开始,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总是一个接一个。
先是选址问题,当地居民担心纪念馆建成后参观的人群吵闹影响生活,反对建在市区;然后,又因纪念馆的建筑风格与哈佛建筑不协调,遭到质疑。期间,又经历了社会暴乱,肯尼迪弟弟遇刺,杰奎琳再嫁,使项目一度停滞。
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贝聿铭为项目付出了12年的时间,设计了近20份不同方案(公开的只有两份),公开方案后批评声四起,有人说:这么糟糕的建筑怎么会是出自你这样一个杰出的建筑师手里;还有人说:如果在这里建纪念馆就准备将项目推上法庭。
尽管贝聿铭有良好的修养和专业素质,但面对这些无休止的扯皮、推诿,也深受打击,对项目丧失了信心,一度放弃再设计。
卢爱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说:“每天看着丈夫拖着疲惫的身体踏进家门,就知道他有多累。”
这时,卢爱玲挺身而出。卢爱玲把孩子丢给了保姆,二个多月没顾上孩子。她四处奔忙,到处查看,为图书馆重新选址。同时,为了获得政界的支持,她重拾画笔,为国会免费设计办公大楼。
最后,在卢爱玲的全力争取下,选址终于敲定了,将图书馆建在马萨诸塞州大学的一块垃圾填埋地上。
贝聿铭重新设计了图纸,经过16年的磨难,图书馆终于在1979年10月建成了。由于肯尼迪图书馆构思精巧,设计新颖,被公认为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贝聿铭一夜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美国建筑界将1979年名命为“贝聿铭年”。
面对这些荣誉,贝聿铭说:“今天它终于诞生了,我不想为它落泪,也不想为它鼓掌,把仅有的掌声留给我的夫人爱玲,没有她,图书馆不可能立在这里,而倒下去的只会是我。”
肯尼迪图书馆令贝聿铭声名鹊起,一炮而红,然而,接下来他却面临职业生涯中的最大一次危机。
1972年,汉考克保险公司邀请贝聿铭为其设计总部大楼。汉考克公司为了超过对手,要求设计一栋霸气,独一二无的大楼,成为波士顿最高的建筑。
贝聿铭根据客户要求,将大楼设计成全玻璃框架结构,看起来像水晶宫一般。
谁承想,由于玻璃质量问题,施工期间又遇大风,玻璃大面积掉落,不仅砸坏了旁边的教堂,还导致工程时间延误,费用翻番。
一时间,矛头纷纷指向贝聿铭,汉考克和玻璃供应商都将他告上法庭。
贝聿铭除了应付大楼的施工问题,还要应对各种诉讼,焦头烂额,身心疲惫。
卢爱玲看着丈夫寝食难安,再一次挺身而出。她出面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处理成堆的法律文书,让贝聿铭有精力去处置大楼设计问题。
面对责难,她对记者说:“请让贝先生安静地工作,除了建筑图纸,其余的事找我,请不要扰他。”
此时的卢爱玲豪气、霸气,用她娇弱的身躯为丈夫撑起了一把遮风挡雨的伞。
贝聿铭也一直感念夫人对他和家庭做出的牺牲,他在公开场合经常这样说:“我的妻子是我最好的顾问。”
卢爱玲不仅在工作上是贝聿铭最好的顾问,助手,在生活上,她包揽了家务和教育孩子的重任,是最好的贤内助。
回国无望,为了慰解贝聿铭的乡愁,卢爱玲变着花样给丈夫做家乡菜,大闸蟹,鸡头米,每个月帮他包一次饺子。贝聿铭说最好吃的是太太包的饺子。
贝聿铭爱听京戏,爱读古书,卢爱玲就想方设法弄到上百张京剧唱片,四处托朋友找来中国古典线装书,《唐诗宋词》,《史记》,《老子》,他经常翻阅,很多书都翻烂了。
儿子礼中在接受采访时说:“母亲与我们很亲,她带着我们与父亲有一点距离,让父亲全身心投入工作。假期,母亲会带我们郊外度假。母亲异常优雅,知性,对父亲的工作帮助很大。他们是天作之合。”
贝聿铭夫妇的三个儿子都毕业于哈佛大学,儿子承袭了父亲的衣钵也成了建筑师,这与母亲的教育和影响分不开的。
卢爱玲作为景观设计师,将家布置成有故乡风格的假山,亭台,种满了家乡的花草。周未时,她将儿子、孙子召回家,一家人常聚在这片充满中国味的小天地里,其乐融融。
1971年,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北京,贝聿铭听到这个消息兴奋地在工作室走来走去,激动地对在场的人说:“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两三年后就能去中国啦!”
这一天果然来了,1972年尼克松访华,美国建筑师协会受邀访问中国,第一批名单中就有贝聿铭的名字。
1974年的春天,心情激动的贝聿铭与妻子一起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国。他偕爱玲来到了家乡,久别重逢,两代人相拥而哭。
访问结束回到美国,贝聿铭有喜有忧。
喜的是和亲人团聚,新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忧的是中国还落后,建筑的高楼毫无艺术性可言,他想在有生之年为祖国建设出点力。
卢爱玲十分理解他。这以后,贝聿铭频访祖国,妻子一直伴随着他的左右。
贝聿铭怀着报恩的心情为祖国设计了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北京中银总部大楼,85岁高龄时,还为家乡设计了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建成之日,贝聿铭说:“苏州博物馆是我最亲爱的小女儿,也是我的一部自传。感谢夫人的一直陪伴,她是我最好的顾问!”
贝聿铭说:“建筑自己会说话”,他最懂的是建筑,而最懂贝聿铭的是他的妻子卢爱玲。
卢爱玲出身优渥,也同样毕业于哈华佛,为了贝聿铭的事业她放弃自己的事业,退归家庭,但她的光华并没有被丈夫所遮蔽,反而成了丈夫最好的顾问,最强的秘密武器。
如今社会,有一些女孩渴望找到实力超越自己的伴侣,这样可以不必奋斗也能过上好日子。
可她们忽略了,如果一方不断前进,另一方原地踏步,夫妻差距会越拉越大,当激情退去,婚姻就会出现危机。
与其找个强人当靠山,不如自己成为爱人的依靠,这样的婚姻才能天长地久。
本文作者:喜雨
责任编辑:柳叶叨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