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血泪:一所以济南为名却从未在济南的学校——济南第三联合中学 | 静思斋

静思斋收藏的民国故纸系列之(45)——1949年济南第三联合中学毕业证明书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本月的专场拍卖最终惨淡收场,似此类教育文献以后我也懒得再上拍,直接都一口价处理便是。如今只能含泪继续开展新的工作

,某鼓足余勇,再来一篇吧。

不久前收获了一张济南第三联合中学的毕业证明书。此证印制较粗糙,保存状况亦不甚佳,唯原主照片保存完整还算不错。于网上查此学校概无所得,但从年份民国38年(1949年)及校名中的“联合”二字上,心中已有大致之判断:这应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府为“流亡”学生开办的一所学校。昨天上午我在图书馆系统里深入检索了一遍,果然如是,而且我还发现该校、该生与后来的“澎湖案”直接相关呢。
 
 我所藏民国38年济南第三联合中学毕业证明书
若说抗战时期的流亡学生这很好理解,但对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流亡学生,有的朋友可能颇有疑问,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在各地即将解放之际(尤其是北方省份),知识分子们也面临着一次关于是走是留的重要抉择。其实,不论是出于何种考虑,当时教育界确有相当数量的人士不愿归属于新生政权,选择随国府南逃(当然,年轻学生本身缺乏判断力,除去家庭阶层的影响,也许很多人只是懵懂的跟随学校和师长)。但这些学校绝大多数是中学,大学(尤其是顶级名校)则极少。加之这个过程在大历史中就显得很短暂,许多南迁的学校在全国解放后也随即解散或复员回籍,这就难免给人造成一种直观上的忽视:仿佛并没有谁选择了走人。
当我们把目光放到1948年底时发现,此时迁到江南的北方流亡中学生,有些大省已是数以万计。因原有的学校建制大多被打破,为了收容这些学生,国府教育部名义上出面设立了诸多“联合”、“临时”中学,仅山东一省,便至少有17所之多(详见下表,去台八校中的一校有误,可以确定昌潍联中是去了)!济南第三联合中学便是其中之一,其成立时间大致是在1948年11月。 
 
但由于大学才是国府鼓励南迁的工作重点(然并卵,人家并不买账),这些中学的境遇其实很苦逼,他们基本得不到公费支持,全靠各校长个人的面子去解决生存问题。到了国府自顾不暇之际,他们更是成了拖油瓶,首都南京已无法容纳越来越多的学生,这些山东学子们被要求三天内遣离,往湖南等地另觅校舍。可怜这些多数还未成年的孩子们就只好上路了,湖南的寒冬腊月天,我上大学时亲身体验了四年了,在那缺衣少食的光景会如何?那是可想而知的凄凉。济南第三联合中学来到了湖南衡山县霞流市(今衡东县霞流镇),但这里却并不是他们“流亡”的终点。
局势持续动荡,1949年5月,在湘山东各校再迁广州,校长们一致认为台湾才是安全的地方。但当时主持台省工作的陈诚,拒绝接受难民及流亡学生入境,于是校长们各显神通,以同乡关系商请国防部次长秦德纯上将(原山东省主席)出面协调。适逢此时李振清(山东清平人)就任澎湖防卫司令,李原是第四十军军长,所部不久前全“交待”在了河南,如今是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为了充实自己的力量,李振清也“盯”上了这些学生,积极运作此事。最终陈诚勉强批准,并特别指出下不为例。
 
 澎湖防卫司令部中将司令李振清
1949年6月20日,国府教育部颁布了《山东烟台联中济南第一、二、三、四、五联中、昌潍联中等八校员生安置办法》。山东八所联中师生,号称“八千子弟”,于6月25日、7月7日分两批抵达澎湖。那一刻,学子们以为终是“逃出生天”了,哪知之后迎接他们的,是许多人毕生难忘的一场噩梦。 
 
在此首先需要说明两个事实。一是这批山东学生去台,至少在学校的层面上,是出于自愿,甚至是主动要求的;二是当时颁布的安置办法,其中确实明确规定了17岁以上男生必须集体从军,但可保留学籍继续补习,以完成其学业,应届毕业年限的学生,考核及格者发给毕业证书,就业或升学。细览此张毕业证,它正是填发于1949年7月(济南第三联中是6月底首批抵达澎湖的),可见抵达澎湖之初,即组织过一场考试,上述约定还是有效的。
然好景不长,在7月13日那天就发生了流血事件。起因是李振清罔顾关于年龄的约定,而是改以身高为标准,强征同学们从军。如此悍然撕毁协议之举立即引发了群情激愤,一位同学鼓起勇气站出来陈说,被李当即喝退,旁边的士兵将其架走,以刺刀刺其四肢,这些手无寸铁的、无依无靠的青年学子见此吓傻了,只得被迫就范。随后,为学生仗义执言的烟台联中校长张敏之以及一些抗争较激烈的师生共计百余人被逮捕枪决,尚有为数不少的学生于月黑风高之夜被沉入大海,姓名及人数皆无法统计...这场骇人听闻的惨案即“澎湖案”。
当数十年后隐匿的真相大白之时,全岛一片哗然,但此时也只能是逝者长已矣。就连李振清的坟头草也老高了,自然他死了也难免背上“人屠”的骂名。据其本人晚年的行述中所言,对这些青年的惨死颇有懊悔之意,但同时一推六二五,说事情的发展是下属(瞒着他)举措失当造成,“凭良心讲”并非他的本意。此话是否为强行洗地如今只有天知,但纵观许多亲历者的回忆,我是不甚苟同的。
据相关学者的研究,到澎湖的这八千多山东同学,约有七千人被强行拉进了第四十军,度过了将近三年的苦难岁月。我所藏这张毕业证书的原主,照片中西装革履的那位山东诸城人隋铭熙,无疑就是这个丘八命运。仅有女生及少数幼年男生一千余人得以继续上学,境遇稍好,此时的学校已合并改称为澎湖防卫司令部子弟学校,由于生活条件太差,在代校长苑觉非等人的奔走之下,于1952年迁往本岛,后改称为台湾省立员林实验中学。
 
 曾经西装革履的原主:山东诸城人隋铭熙
最后再回过头来看这张毕业证明书。它虽以济南为名,却从未生根于济南的土地上,在它的背后,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血泪史。于收藏角度上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唯一的制发时间竟可精确到1949年6月25日至7月12日这一极短区间,而且毕业的只有极少数人(据前文图表中所示,该校高中只有5班,高三毕业班很可能就只有一两班),今能存世堪称孤品。在此之后,则再无济南第三联中之名矣。
当年签发这张毕业证明书的,是济南第三联中校长王志信。据查,王志信(1911-1999)也是山东诸城人,出身于教育世家,毕业于南开大学,毕生从事教育相关工作,到澎湖后,曾任子弟学校的副校长主持校务,1951年因病离校休养。其在晚年,与学生陶英惠(也是八千子弟之一)共同编撰了《山东流亡学校史》,并写有回忆录《前尘往事述忆》,该书全稿完成翌日,王志信卒。
                                   
                             静思斋  于岳   
                             2021年9月16日
主要参考文献:
林桶法:《1949大撤退》,九州出版社,2014年;
刘德增:《山东移民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
《李振清将军行述》,自印出版,1977年;
《民国人物小传——王志信》,《传记文学》75卷第3期,1999年;
《略述解放战争期间平津知识分子的抉择》,《冯承柏文集 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