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人棋事】象棋理论的奠基人贾题韬先生,他使棋评成为艺术
贾题韬以棋风正、棋品好、棋艺高、棋事光彩而赢得了棋界的崇敬。
(一)好棋品人人称赞
贾题韬,字玄非,清宣统元年(1909年)出生于山西省赵城县的书香之家。自幼天资聪明,记忆力特强。贾从小受的是“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教育,不论是家庭或是他个人,总希望将来在仕途上有所成就。为此,童年时,他虽已学会了弈象棋,不过是课余玩玩,似乎没有想到今后会成为象棋国手和棋艺理论家。
贾的职业是教师,有大学教授的底蕴和经历,也曾屈尊在中学任过教。为人师表嘛,人品当然要好,而贾的人品和棋品却好得足可楷模,令人尊敬。据《贾题韬与竹园棋社》等文载:贾弈棋时总是戴一副眼镜,正襟危坐,目不斜视;他从不敲子以免影响对方的思绪,更不在弈棋时谈话。至于弈完后,除了对方有意请他分析指教外,从不倚老卖老,自以为是。如果在弈棋的中途,需小解之类的,必和对方招呼后才离开;弈棋中偶尔说一两句话也很谦逊,绝没有自我吹嘘的成分。
在弈棋的内在品质方面,贾更是顶呱呱,既讲求实事求是,又以棋艺和事业为重;既诲人不倦,又严于律己。1940年时,谢侠逊从南洋回国,到了当时的陪都重庆,后又来到成都,经李铁樵先生介绍,贾和谢约定,为成都蜀华中学对弈20局,以交流棋艺,由崔复作棋证。当弈完17局后,谢曾提议改为共弈30局,以利于今后单独印一本专集,贾亦表示同意,但后来谢因事离开成都,弈赛之事无形告一段落。
于是棋人们就关心起已弈的17局情况来。一段时间来,谢侠逊未提及谁胜谁负;贾题韬也未公开向外界披露过胜负之数,只是到逼迫不过的情况下,透露“小胜”两字。更为使人钦佩的是,这17局,贾是有记录的,但被谢索去,后来未见在《象棋谱大全》之类的棋书中刊出。贾氏就向谢索回,但没有得到,就这样,这17局宝贵的棋艺珍品竟于世间消失。不过,我们从中可看出贾题韬的高洁棋品来。
贾的高尚棋品,还反映在他撰写棋书时,基本上未举自己的对子棋作例局。我们从《象棋指归》、《象棋论坛》等书所举例局来看,凡对子棋的例局,贾全部用其他名手的棋局,这一方面可以宣传别人,保留他们的作品,另方面是对自己的苛严要求,因为若举了自己的胜局,难免有扼人的“嫌疑”。
贾题韬的好棋品,还表现在弈棋之外的人品上。据《刘剑青师徒弈海情深》载:贾当时在成都的竹园弈棋,有个名刘剑青的小孩常站在棋旁观看,贾觉得此子可教,遂主动邀刘到自己家里去教棋。刘起初不愿去,什么原因似不消说。为了打消刘的顾虑,贾说:我不收学费的。更为奇特的是,贾不仅教刘下棋,还教刘读《孟子》。
有一次贾氏需暂离成都,在一本《孟子》上题了这样几句话:“人当立志,无志则不成其为人矣!然志者,非志于名,志于利,乃志于为人,无亏于父母。家国、社会也。汝年少,尚不知事,特示此,期事事着力。所讲《孟子》,务熟读深思,写字读书,日有定课,以其余力志于象棋,暇则闭目存养,令精神勿外驰。其余大端,他日再及,此留剑青念之。”从这段话,我们可看出贾题韬课徒既重棋艺更重于人品。
(二)好战绩隐约可感
贾题韬把弈棋作为一种艺术境界,而不是把比赛的胜负作为主要目标。尽管贾氏大部分弈棋经历在成都,很少见到他弈棋业迹的介绍,但我们还是隐约可感贾先生的高超棋艺。主要有下述方面:
一、从一些名手对局中感知。由于贾题韬有不愿宣扬自己的内在品质,因此,其棋艺作品公开流传的甚少,特别是他在棋艺高峰时期的棋艺作品更少见。这当然和旧中国时很少举行棋赛及贾不大愿意在比赛中争胜有关。除了在四川的一些对局及胜负外,1956年全国赛前夕,贾因公出差,恰在北京,留有一些胜负数字:在天然轩,他胜过宋景岱、孙登魁、曹德纯等名手,惊动了全国象棋锦标赛裁判组。
从棋艺水平来说,许多人认为胜者可能是贾题韬,但名字——贾自报贾玄非及工作地点——西藏,又对不上号,为了试探贾玄非是否贾题韬,张雄飞想出了一个办法。据《先农坛巧会佳宾》载:次日在天然轩茶社前贴出“贾题韬速来赛场一谈”的字条以试探怪客,贾看到字条后即去了赛场。原来贾其时已调西藏宗教界工作,此次来北京开会。贾还被临时邀请担任裁判工作。
二、从贾对四川名手对局得知。四川是个大省,亦是西南地区的中心,弈棋人口相应也多些,只因限于地理条件,和外界的交流相对少些。但整个棋艺水平仍足可和江、浙、粤、冀、黑、沪、京、津等省市媲美。当时四川棋坛有“五虎”之说,贾题韬迁川后,和“第一虎”高佛泉对局可让二先,和另外的“虎将”唐晋尧、陈德元等也让二先才互有胜负。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棋手为了抬高自己(怕输掉不光彩),硬要让人家长先或二先;又有些棋手为了赢得彩金,偏要人家让二先,贾与他们绝不相同。贾能够让四川的一流棋手二先,就可验证出他的棋艺水平了。
三、从贾的棋艺评析中感知。贾题韬的撰述,已见到的有《象棋指归》、《象棋论坛》等,评析联系线、路、增强棋势。保持和转换先手等,分析精辟,还举出演变的着法,以利印证,体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对于当头炮对屏风马、对兵局等大路开局,对于列手炮、巡河炮对当头炮等当时不多见的开局,都举了例证,使全书15种101局开局法,都有了例局。分析演绎的着法,细致绵密,令人叫绝,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三)好棋路著述于书
迄今为止,贾先生写过《象棋指归》《象棋论坛》、《象棋残局新论》三种书,虽都很“薄”,但蕴理却甚深厚。现就我对于贾先生三种书,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关于象棋起源问题,贾先生论述得合情合理,富于雄辩。他在《象棋指归》的《序》中说:象棋的象,并非指走兽的象,而是模拟战斗形态的象,这个“象”是类似之意。又认为象棋起源于春秋战国。从棋盘有河界,表明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大体在黄河流域。在棋子方面,有司内的士、相 (象),有担任进攻的车、马、炮、兵四类,其中车的力量最强大,表明当时以车战为主要的手段,是吻合春秋战国时代的。这里再补充一句,当时军队最基础的组织是“伍”,也合乎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贾先生的论述,不凭空,不仅及一点,而是从历史上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来研究它的起源问题,是一种学者的态度。
二、重视“势”和“路”的研究,是贾先生对棋理的独特认识。贾认为象棋既然是模拟艺术,就必须看到两国交战的胜负基础在于“综合国力”。所以他在《象棋指归》中十分注意到“势”的研究及从属于“势”的“路”的阐述。他在《视察战场——棋盘》这一小节中引了孙子的话:“夫地形也,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乔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对棋盘上的纵线分为主力线 (四、五、六路),侧翼线(二、三及七、八路),迂回线(一路和九路);横线分后卫、生命、布置、前卫、前哨五线,还用“表一”的形式讲了这些线路的要略。对于两线交叉的“点”,更以“表二”的形式讲了要略。对于棋子——即每个军种的攻防要略,也作了阐述,如炮不宜轻发,“轻发则无力”; 马宜置于可据之地,“为守兵之用”等。对于局势——阵形研究,更是结合各种布局法再参照“名局评解”来阐述。所以, 贾先生是重视于棋的基础来讲的,和一般棋艺书籍偏重于具体战术不同。
三、将象棋看做是一种艺术的境界,而不是作为沽名钓誉的工具。贾的棋艺水平高出四川众多棋手约一、二先(当年)。 但他从不宣扬,很少将自己的胜局公布于众,他认为如这样,就会“客观上贬低别人”。又如贾和谢侠逊的十七局对局记录,谢拿去后未能出版发行,这对象棋艺术恐怕是一种损失。是不是没有留底呢?退一步说,总有一两局能回忆出来。但贾考虑到谢“总司令”的地位,所以他一直没有在公开场合提起这件事。
贾题韬少年时在太原读书,毕业于山西大学。在校期间经校长常燕生介绍曾加入过青年党,做过少将参议,当过国大代表,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解放初在金陵大学、光华大学任哲学、逻辑学教授,后被委派进西藏,做佛教方面的工作。贾先生一生好弈,除了棋艺创作和理论著述外,还积极参加其他棋事工作。他担任过四川、西藏佛教协会等领导工作,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仁厚长者,是棋界师风的一位“立人”。
贾先生于1995年1月逝世,享年86岁,是棋界的高寿者之一。
贾题韬先生,当代著名佛学家。山西洪洞人,1909年生。先后任山西大学、金陵大学、成华大学教授,讲授逻辑学、哲学等。四十年代在成才创建“维摩精舍”,解放后在西藏、四川等地从事佛教领导和研究工作。对于佛学,特别是禅学造诣甚深,在海内外颇有影响。此外,业余爱好象棋,开拓了中国象棋理论研究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