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禽鸟百图画谱太实用了!!
吴景原著
鸟的基本结构
通过这些图式的理解,我们能对鸟的各种形态变化和产生的透视关系形成一定的概念.,这种思考方式十分重要。
运笔是造型和生发意趣的基本手段,是中国画美学因素的载体。中锋为主,侧锋为辅,并演化出拖笔、逆锋、点厾等方法。运笔的关键是沉稳自信,不可飘滑无力,亦不可狂躁张扬,要以画者的精、气、神贯于笔端。古人讲意在笔先,笔随心动,看着样本描摹只是个学习过程。正确方法是心中的形象拟映在画纸上,然后用笔画出。要画的形象在头脑中是个完整的整体,每画一笔都要照顾到已画在纸上的和还未画出的。笔尖、笔肚、笔根各有所用,要体会各自的妙处,用笔要有爽和实的感觉,爽是稳,是自然的生长,实是饱满,是健康的生长,这样笔墨就活了,有了生命力。我们要用心体会,干笔也是饱满的,给人以坚硬和重量感,只有病笔不饱满。
用墨就是用水,中国画讲墨分五色,是靠水和墨的不同比例形成的。水墨会在生宣上渗化,所以水大、淡墨易出韵味。我们在未干的淡墨上加重墨是以浓破淡,相反是以淡破浓,两者都会出现特殊效果。如果在已干透的墨上重复落墨就形成积墨画法,积墨法显得墨色厚实。墨和颜色也可互相积压。作画时我们经常在笔肚、笔尖蘸不同的墨色,再侧锋用笔,以达到墨色的丰富。用这种方法从鸟头画到鸟尾时,不再另外蘸墨,达到墨色的自然渐变。
减少笔中的水分,干笔出飞白也是常用的技术手段。
行笔后,笔墨在宣纸上留下的边缘痕迹,一种是没有渗化的,一种是有渗化的,在水的作用下有渗化的边迹,运用的好,是表现物象的绝佳方法。
在未干的墨色中补笔,要注意已画墨色的干湿程度,一般都大面积用墨,如画鸡的颈毛、尾羽,都要待稍干一些时再补笔。
先端详好位置和鸟形,从嘴画起,再画眼、头,头部画完整后,颈最好先留下不画,而直接画背部。背部和头的关系决定了鸟的动态和生动性。颈部可后接,如先画颈,掌握得不好,就只能顺势接躯干,往往灵活性较小,动态非所企盼。原则上不好掌握的部位要先画,如画鸟爪可先定好爪的掌根部,从四个爪尖画起,这样趾的长短不易画走样。鹰类等大鸟用披袭笔法为宜,用笔宜枯。这只鹰同时用了积墨法,就是头一层墨色干后,按素描关系再画一至二层,直至满意为止。
这只喜鹊运用了没骨加勾勒法,用笔要简洁明快,最好不要复笔描画。线的圆角处要见方,长线的行笔,速度上要有变化,要通过小的顿挫显现力度。
鸬鹚,胸部以短线的疏密表现体积,背部以墨的浓淡干湿表现形体。画法无定式,在画的过程中注意领会和保留妙处,写意画中每一笔都如同自然界的树叶一样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或两笔。
鸡,运用大写意画法。笔中水分要大,行笔速度要快。翅和尾用浓墨要见笔,可以补笔增加厚重感,同时把不必要的飞白用淡墨补好。
从喜鹊和鸡来看,墨块边缘自然的渗化,是表现物象极重要的手段。相当于白描中的线条,这种墨块的边缘可用淡墨或清水接一下,使之淡化。
画鸟的背、胸有时可用大笔一直压到笔根,有时可用细碎小笔点擦。中国画讲究形神兼备,画鸟时,鸟形的特征尤为重要,不同的鸟有不同的形。大写意画鸟,追求神似,这种中国式的变形与西画有本质的不同,是中国古来有之的传统文化特制。
初学画鸟,一定要考虑墨色的渗化,笔墨不够可以补笔,画过了,不易收拾。写意画鸟不能太写实,翅的结构只能画感觉,有时只把初级飞羽画清楚即可。先人画论有“似与不似之间”、“似不似似之”之说,讲的就是要抓住物象的特征,而大胆粗略某些细节或作适当变形达到神似。
1.中大狼毫笔画嘴、眼,线条要挺拔,眼圈要慢勾,圆中带方。
2.用大笔蘸中墨,笔尖稍蘸浓墨,用笔的前端从头顶部画到颈根,用笔方向如图。
3.大笔饱蘸中墨,前端再蘸重墨,侧锋,分左右画出覆羽,顺势擦出背部,画时一定要大胆灵动,不足之处待以后收拾。墨色不能呆滞。
4.再顺势勾出几笔二级飞羽。
5.先蘸点水、再蘸重墨,笔的前端再蘸浓墨,从上到下侧锋画两笔尾羽毛。因为墨浓,画时速度不可太快,画好后可用淡墨在尾根处接一下,也可用飞白笔接一下,使之有过渡。
6.画胸、腹、大腿的外轮廓,并点出花纹。
7.半干时用重墨点出背部的斑纹,要呈弧状。
8.用中狼毫笔画脚,线条须劲挺。
9.嘴、眼、脚局部上色。中国画讲究色不碍墨,墨色已经画够,不用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