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更美校园空间

成都孔裔国际公学的校门借鉴了孔庙的棂星门

世界第一基建大国的校园

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落后挨打,还是高速发展,中国一直都是世界上头号建筑大国。

现在,中国的高速公路、高铁世界最长,还在以最快速度增长,几大跨海大桥正在创造世界奇迹。世界上各种建筑之最,除最高的楼(迪拜塔要不了几年也可能被超越)。最高的桥、最长的桥、最长的隧道、最高海拔的公路等等,都在中国。

历史上更是如此,这里有现存世界上最高、最古老的木塔(应县木塔)、最大的单拱石桥(赵州桥)。更不必说长城、京杭大运河、都江堰水利工程……与世界其它文明对于宗教的狂热很不一样,中国人搞基建主要是为了实用,为了生活,为了教育。

其他诸文明留存的古老建筑,绝大多数都是宗教建筑。而中国历史留存的建筑,除了皇宫和庙宇,主要有两个功能:其一是为人民服务,比如运河和长城。而庙宇,主要也在于满足老百姓的社交、恋爱和教化。

其二是为了美。成熟于两宋的园林,至今仍是人类建筑美学无法超越的高峰。黑格尔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建筑空间的教化和熏陶功能,民间的四合院体现了“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生命哲学;青瓦飞檐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庄严、大气与活泼,庭院园林的动静、远近、虚实、疏密、浓淡……其一步一景、借物抒情、多点透视等,表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校园建筑怎样呢?

随便在网上搜索“十大最美校园”,很少出现中国校园的名字,偶尔有清华、樱花时节的武汉大学、海滨的厦门大学等。

固然有一些崇洋媚外的因素。但是,我们的中小学校园的确配不上中国基建第一大国的地位。实际上,也配不上中国目前的教育发展水平。

本世纪初,很多学者批评中国的校园建筑:“漠视教育主体,缺乏科学性与先进教育理念,过分贪大求洋的学校建筑”,是“跑在高速公路上的镀金拖拉机”。

而这一状况至今仍无多大的改观,上海一设计院院长吴奋奋先生接受本刊采访时认为,我国中小学校建筑设计全面落后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以芬兰为代表的北欧和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欧。

但实际上,近年来,上海、江苏等发达地区的校园和公共建筑设计的中标方多为日本设计事务所,如苏州科技城小学、上海浦东图书馆等,这类建筑均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也就是说,如果中国的校园建筑一味向欧美看齐,仍然找不到自身的资源和传统,“推陈出新”仍是难题,校园建筑还将继续受到行政化倾向的主导,漠视教育规律、忽视教育主体——学生。对此,香港建筑评论家朱涛接受本刊采访时说:“我感觉内陆校园的空间,普遍太过程式化了。这当然与正统体制——程式化的教学体系、管理方式和资源配备直接相关。但我也想指出另外的原因:校方和设计师普遍缺乏空间想象力,缺乏对校园空间品质和学生成长体验之间关系的认识。”

墨菲设计的雅礼大学堂。摄于1924年,依次为大礼堂、科学楼、湘雅医学院及医院、雅礼中学大门(图片来源:scieneenet.com)

现代校园建筑一例

可以梳理现代校园建筑在中国的发展脉络。我们以设计清华大学、燕京大学、长沙雅礼中学的茂旦洋行为一例:

1908年,美国建筑师墨菲和丹纳联合成立以校园设计为主业的茂旦洋行,至1920年解散,仅存在了12年。但清华校园、燕京大学之燕园、金陵女子大学、福建协和大学、雅礼中学等均出自墨菲之手。无论从数量、风格、样式等方面,均在中国近代校园建筑上具有显要地位(《建筑师》2017年3月刊)。

而墨菲设计的第一处较大规模的校园是美国东部康涅狄格州的卢弥斯学校,该校设计在1913年获得全美竞标第一名。因此,考察这所今天仍然完整保留的中小型校园(规模为250名学生),有助于了解近现代校园建筑的部分源流。

西方的校园脱胎于教会学校,早期受到宗教神学的影响,英国最古老的大学牛津和剑桥,校园风格形似修道院,合院组成的空间气氛压抑。而美国大学的校园格局一开始即脱离了封闭的内向合院式布局,而将合院的一面敞开。这一简单的空间突破,因开国元勋杰弗逊设计的弗吉尼亚大学而发扬光大。由此,这样的规划深刻影响了美国的校园设计。

墨菲设计的雅礼中学。图为学生宿舍和网球场。摄于1920年。(图片来源:scieneenet.com)

其实,这一设计主要是出于卫生的考量,封闭的空间环境易传染疾病,也不利于采光。当然,也表现了美国教育理念的开放,象征了民主、宪政、共和的政治理想。卢弥斯学校最显著的特征是以一座较大的矩形院落将行政楼、教室、宿舍等布置在其周边,再以走廊相连接(现在中国的中小学校园大多如此)。这个合院式构图以及在建筑设计上采取的是英国殖民时代的乔治王风格。建筑材料以砖和石头为主,强调古罗马、古希腊的装饰风格(目前,中国房产商开发的别墅也大多以此为主流风格)。学校矩形合院的两端设计了重要的建筑物如教堂,这与校长的教育理念相符,即“在社区和集体的环境中让学生自由发展其个性,培养出兼顾集体荣誉感和公共利益的独立精神”,并借由建筑形式体现出民主共和的立国精神。

同一时期,墨菲规划设计了长沙雅礼大学堂,取名于《论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雅礼中学的空间布局与卢弥斯学校完全一致,也是将校园的主要建筑布置在一个合院周边。但不同的是,校门不再以乔治王式的主楼为入口,而是尊重中国传统,设计了一个独立的门楼。

1949年后,雅礼大学堂更名为解放中学,现为湖南省著名重点中学。当年设计的门楼现已不存,不过,我们可以从北京四中老校区校门,成都文彩中学(现孔裔国际学校)的门楼看出来,这样的门楼大多借鉴孔庙的棂星门。

一百年前,一位普通的美国建筑师尚有延续当地文化的文明自觉,这值得今天的我们深思。

弗吉尼亚大学的空间突破深刻影响了后来美国的校园设计。图为弗大医学院,摄于1929年(图片来源:pinterest.com)

优秀校园建筑如何达成

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在走向深化。而校园建筑,并无太多改善的机会。5·12灾区重建之机,四川地区重建了一些不错的学校。如本刊三年前报道的阿坝州黑虎小学,本期重点报道的孝泉民族小学。

实际上,一旦有敢于突破官本位的教育投资人,能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价值,尊重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很容易建设出面貌一新的校园,并成为行业的标杆广受称赞。如北京四中房山校区、上海夏雨幼儿园,以及本刊重点报道过的福一中新校区。那么,优秀的校园空间何以达成,需要哪些资源和条件。

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我们认为,优秀的校园建筑设计需要考量“天地人”三个因素、或者三方面的努力。一、中国校园需要找回自己的天命:建筑语言。

北京大学燕园建筑群,图为未名湖畔的钟亭

传统的中国建筑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从紫禁城到百姓的四合院,都体现出这样的建筑观念,强调建筑物的空间格局要有一定的教育功能,有熏陶人、提升人的神圣空间,如书院、祠堂、庙宇等。同样,西方建筑与西方的宗教信仰有关,国外著名校园的最高建筑物往往是教堂或钟楼,如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等。

因此,现代校园建筑需要利用其空间格局、或建筑小品等手法,赋予学校一种向上的精神和一种在简朴中见高洁的品质,以引领师生的精神。并有温暖和善意的建筑符号,以抚慰学子的心灵。由此,以构建中国的校园精神。

传统书院是可借鉴的重要资源之一,其“左庙右学”的设计理念和“晴耕雨读”的教学模式,既有祭祀功能、同时又具备学生自治的公共空间,这些因素,都可以进行现代性转化。

现在的卢弥斯学校(摄影:Eugene Cho)

二、现代校园应该传承当地文化优秀的校园建筑首先必须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比如四川潮湿、多阴天雨雾的气候条件下,应充分考量自然采光。诸如充分利用宽走廊、通风井、天井等手段。以石室中学新校区为例,这是成都地区较成功的校园建筑,其汉代风格的造型是对本校区文翁文化的延续,美中不足的是色调灰暗,设计风格庄重有余,采光不足。

其次,现代校园应该充分利用当地材料,过滤一切浮夸的建筑语言,以追求简朴、高贵的建筑风格,并尽可能复兴当地传统工艺。如四川民间长期使用的抹灰(如建筑师刘家琨设计的川美新校区),小青瓦坡屋面等。

最后,优秀校园建筑所承载的校园文化,应自觉地延续当地文脉,并在历史中挖掘、利用当地文脉资源,这需要将建筑规划与校园文化建设同步考量。

三、优秀的校园建筑需要关注孩子的成长体验,需要师生建立亲密人际关系的支持空间(抗战时期规划的重庆南开中学,其利用地形,将男女住宿生分区值得借鉴)。

在这样的目标下,校园建筑需要与当地的天然地形、田园风光、周边社区保持一种亲近关系,以利于家长沟通和家校合作,并支持社区文化的发展。

上海夏雨幼儿园(图片来源:archdaily.com 摄影:Zhang Siye)

新教育家

报道新时代的教育家

原创保持教育新闻的原创性,和正在推动中国教育变革的关键人物在一起专业坚守教育媒体的专业性,善于发现和甄别这个时代有价值的教育人前瞻关注中国教育未来的走向,深度讨论教育未来多种可能性启迪站在人类智者的肩上,力求开阔读者的视野,启迪教育人思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