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讲平说2704期:责备惩罚必不可少,但暴躁咆哮效果不好,培养自律自觉有一个奇妙的原则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即联系删除

文 | 趙玉平

平讲平说2704期#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一讲“内化”这个重要的话题,有一种至关重要的方法想推荐给大家。

我接触过两种类型的家长,他们的心理状态完全不一样。第一种类型是“操控型”,这样的家长对孩子方方面面要求都很严,管理的都很细,而且孩子也比较服从、比较听话。所以这样的家长是比较得意的,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孩子很听话,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我挺省心的。但实际上大家想一想,这种管理模式是有危机的,我们看不到自律,也看不到自主,所能看到的只是外部控制带来的服从,而且控制的比较严、比较细,服从的也比较快。

这种强控制带来的快服从,背后隐藏着两个危机:第一个就是被管理对象的自律性没有得到训练,他的自主性不强,独立思考能力也比较差,无法进行独立自主的决策,在为人处事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依赖纠结;第二个问题就是强控制表面上带来了服从,但是在更深层次上却积累了对抗和对立,将来一旦控制消除了或减弱了,那紧跟着就会出现超量反弹。我们在身边会看到这样的例子,家长的控制欲很强,把孩子的方方面面都管得严严的死死的,孩子看起来很听话,家庭也很和谐。但是这个孩子一旦脱离了家长的视线,脱离了控制的范围,就会爆发出很多问题,这个就属于过度控制带来的超量反弹

总而言之,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团队管理,都存在一个需要我们特别重视的问题:只有顺从和服从,没有自律或自主,那肯定是不行的,表面的和谐顺畅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和风险。

还有一种类型的家长是“暴躁型”,发现孩子身上的一点问题就会暴跳如雷,大声咆哮,甚至会拳脚相加。就在我身边,依然有人会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过问题就在于越是暴躁,越是咆哮,孩子身上的问题就越严重。所以这样的家长会无奈的感叹,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怎么毛病他就不改呢?实际上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历史经验,都证明了一点:管理方式中如果包含着太多的攻击性,最终只能带来对抗和对立,问题不但不会解决,而且会变得更严重。

总而言之大家可以看到,以上两种类型的家长在表面上看是不一样的,但实际上从深层次讲,他们都是一种类型,就是企图使用高强度的外部控制来改变被管理者的行为。只不过这两种类型的结果不一样,第一种类型的人目的达到了,第二种类型的人目的没有达到,但无论是达到还是没有达到,都引发了更严重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所以我们可以说,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团队管理,都面临着一个很挑战的问题,只有说服引导没有惩罚手段,有时候是不起作用的,但是进行责备或惩罚的时候,应该如何把握尺度或者火候,这是一个非常挑战的事情。

在这里推荐一个基本原则,叫做最小有效性原则,这个原则的基本内容就是:在改变行为的过程中,必要的责备或惩罚还是不可或缺的,不过一定要降低到最小限度,基本原则就是足够小,但是又刚好能改变对方的行为。比如说一个孩子犯了错误,如果你严厉地责备他两句,已经足够改变他的行为了,那就千万不要大声咆哮拳脚相加。保证责罚是有效的,但同时也是最小限度的,这是改变行为同时培养自觉和自律的一个秘诀。

高强度的惩罚确实能带来服从或顺从,但是被管理者心理会产生抵触和对抗,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可能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觉自律,相反,如果责罚的程度降到最小,被管理者在改变行为的同时,他的内心世界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外在的要求或规范会逐渐变成他内在的自主或自律,将来有一天他会自觉自愿的去做这件事。

说到这儿,我们又想起了一句俗语,“响鼓不用重锤”,其实这句俗语很高明,它所包含的意思就是要控制责罚的强度,把握好有效性的边界。正所谓过犹不及,一旦过火了就会起到反作用。确实这个最小有效性原则,给我们大家的为人处事和管人管事提供了很多启迪,很多思考。

好了,今天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平讲平说,咱们明天接着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