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宜昌荟》(8上)
宜昌石头:宜昌话属于西南官话成渝片。而由于地理的毗邻,宜昌话与川东地区的四川话更为接近。尤其是现在,武汉竖起了“汉文化”、荆沙竖起了“楚文化”两面大旗,宜昌就只能在“巴蜀文化”中寻找立足之地,可曾想到过,宜昌还有自己的特色?
陈军娥:是巴楚文化,之前政府部门提过,重庆好像有巴蜀文化广场,宜昌其实没太多文化,强提也没啥用
行人:按区域来分,多年以前就提出了“峡江文化”,或者“长江文化”。
宜昌石头:谢谢!楚文化的中心在荆州,巴文化的中心在涪陵,蜀文化的中心在成都,宜昌文化似乎到现在还没找到自己的定位,总是摇摆不定。
行人:季羡林编《长江文化研究文库》丛书,对宜昌有大段描述,因地理位置限定,宜昌以码头文化,或者说是港口文化为最。
陈军娥:码头文化降低了宜昌的档次,每次我看到了都觉得好玩。
行人:比如宜昌石头的划子故事,就是基于码头才有。
陈军娥:其实,把巴楚文化的标志性的东西发挥,做成宜昌的标志,建巴楚文化雕塑,在滨江公园和夷陵广场做氛围,现在开始提炼文化元素,打造宜昌文化,就可以了。不要再低层次的民俗文化上纠结。
宜昌石头:行人 你说得对。彭老师说过,解放前的宜昌,就是码头文化,解放后的宜昌就是水电文化。武汉的江滩文化依托码头文化成了大武汉的王牌,宜昌的江滩只讲规模,没有文化,连一座赵一曼的塑像到现在也没能确定,可见眼光之浅薄!
行人:以往对宜昌人风评褒贬不一,比如“质直好义”,比如“好淫”,都算码头文化。旧宜昌客商云集,酒楼茶肆烟馆娼寮遍布。如今网络用语“撩妹”,“嬲骚”,也都源自码头文化。可参阅鄢国培《长江三部曲》。宜昌话“宰外码子”,也是码头现象。大家熟知的“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就是码头撩妹的后果,见过一面,而后再无音讯。电影《没有航标的河流》,也有相关桥段。有关宜昌的第一张明信片,云集路,路名就是源于“客商云集”。说是码头文化,有其历史渊源。
曹宗国:二位关于宜昌城区的近现代史文化中码头文化的定位很正确。
行人:至今宜昌离婚率居高不下,和码头文化泛滥有很大关系。黄渤主演的电影《被光抓走的人》,全程在宜昌拍摄。片头就是猇亭轮渡,颇有禅趣“迷时师渡,悟了自渡。”同船的人都在随波逐流,都不能自渡。片尾,黄渤骑行在东山隧道,目光深邃充满希冀,已然可以自渡。
宜昌石头:那部影片是黄渤的滑铁卢,制片人赔的差点连摇裤都没有了
行人:上映初期,豆瓣评分很低。
吕航:我觉得拍的还行,最起码及格。
杨煜:这部片子故事性差一点,网剧故事性为王。文艺片难得出头。
吕航:主要是文艺、科幻、悬疑都沾边,但都不够味
宜昌石头:说得对,网剧就是要以故事性为主,结果被评为不知所云,后来评分上升是五毛党的功劳,院线都以最快速度下线,很惨的。黄渤到现在还没从坑里爬出来。
宋朝茶楼一伙计:我还蛮喜欢那部剧。
杨煜:小众喜欢不赚钱。
宋朝茶楼一伙计:悬疑后文艺。
杨煜:何老师,可惜大众大多数不喜欢思考,要么喜欢哈哈一笑,要么喜欢被吓得不敢上厕所
杨煜:还有,要么美女帅锅意淫
陈军娥:野夫拍1980年代的爱情,投了900多万,只卖了60万,这点销售还大多是朋友包场的,所以,纯书生不能搞这个。女主角演了芳华,跟了刘亦菲的干爹,终于成功。这是现代成功学。
周玉英:像许文强在上海拼地盘,宜昌是在码头拼地盘。《被光抓走的人》几个四川人扯皮的剧情不太好。宜昌话太少了吧。
元子:宜昌方言没有特别的地域特点,大平台上不论不类,不及四川方言和其他地区的有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