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
威廉·C. 伯格
《生命大趋势:从生物多样性到人类文明的未来》[ 美] 威廉·C. 伯格 著吴勐 译海峡书局出版社2021年6月
地球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诸如成群结队的昆虫、种类繁多的鸟类、遍地盛开的花朵……随着地质时代的变迁,植物和动物的种类似乎也越来越多样,形态也越来越复杂。
现今,人类已经发展出了多种文明和上千种语言,可我们仍在不断利用高速发展的技术手段让世界变得更加复杂。其实,人类成功的基础正是自然世界的多样性。数百年来,理解生物多样性这一概念和无数种生物共处的机制,一直是生物学科的一个难题。但当我们讨论生物多样性时,是指什么呢?
生物多样性背后的能量
一般来说,植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原因有二。植物能够将阳光中的物理能量转化为化学能量,支持其栖息地的食物链。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离不开持续的能量供给,而陆地植物、藻类和蓝细菌(旧称蓝绿藻)的光合作用,正是这种能量的来源。在海中,微小的浮游植物吸收了大部分太阳的能量,而在陆地上,绿色植物则是整条食物链的“地基”。
除了获取能量,大型植物还以其本身特定的外部形态构成陆地环境。一片地域的鸟类多样性,尤其受制于该地区有多少适合筑巢的地点。而可筑巢地点的数量,正取决于当地树木的数量。同时,不同种类的植物越多,果实、种子、嫩芽的种类和数量也就越多,这正是许多昆虫、鸟类和哺乳动物所需要的。大部分情况下,一片栖息地中陆生动物数量和高等植物种数都是正相关的。
谈生物多样性离不开栖息地。我们将这些栖息地与其中的生物合称为不同的生物群系。从本质上来说,生物群系就是当地所有植物和其他生物组成的群体。通过观察植被的外形、密度、生产力和年周期生命活动特征,我们就可以区分不同的生物群系。
许多生物群系由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压力的制约,其内部的物种数量也相差巨大。另外,在讨论生物群系时,常常被提及的还有两个概念:生物带和生态系统。爬一座热带的高山,你就能体验不同的“生物带”—起点是湿润炎热的热带雨林,途中会经过气候凉爽的山地云雾林,最终到达没有树木的高山草甸。生物群系和生物带,都是生物世界的重要概念。
宇宙层面上的多样性
我们早已发现,多样性无处不在。恒星的大小、亮度,甚至连颜色都不同,星系的形状和大小也是各有千秋。借助行星际探测器,20世纪后半叶人类最重大的发现,就是我们的太阳系内部居然也存在差异性。木星卫星“欧罗巴”的表面似乎覆盖着一层光滑坚硬的冰,冰面之下很可能存在液态海洋。而木星另一个卫星“伊娥”的外表色彩斑斓,原因是其表面频繁而剧烈的火山活动。土星的卫星也是类似情况。
在科幻小說里经常被描绘得热气腾腾、布满森林的金星,实际上却拥有厚重的大气层和炎热的地面。火星也一样,不同于人们的想象,它表面隐约的颜色变化并不是季节性的植被更替,而是冰冷的沙漠上偶然刮起的沙尘暴。就连从天而降的石头—陨石,结构和成分也不一样。以上这些天文发现,和每个星球各自的历史发展都是相关联的。一个更有趣的结论是,太阳系形成之初的环境极其复杂,所以地球能拥有适宜生命生存的环境,纯属幸运—这个“幸运”,指的是有几颗岩质行星比地球更接近太阳,同时还有巨大的气态行星在更远处。事实上,木星的存在很可能就是地球拥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另一个原因。大冲击假说声称,曾有一个火星大小的物体和早期地球擦肩而过,而那次撞击给地球增加了质量,甚至还在地球轨道上遗留了一些碎片。这些碎片经过压缩,集合成了今天美丽的月球。
如果没有月亮,地球的自转轴就可能在几百万年的历史中左右摆动,变动的角度能达到40度之多。多亏了月亮,地轴摆动的角度才能被控制在2度以内。通过牵制这种摆动,月亮为地表生物创造了更加稳定的地球环境。同时,大冲击假说还认为,早期太阳系的环境十分混乱。月球和水星的表面遍布环形山,这些环形山记录了它们被小行星和彗星不断撞击的早期历史。这些太阳系内彗星、小行星的撞击,说不定也是地球史上的幸事。因为,越靠近太阳系外边缘的地方湿度越大,这样的撞击相当于给地球注入了大量水分。要是没有这些珍贵的水,地球表面也不会被海洋覆盖,降雨也不会润泽广袤的陆地,而我们人类,自然也不会诞生。
一颗幸运的行星
我们出现在地球上其实源于一系列幸运的事件,这些偶然事件让地球变成了适宜生存的家园。首先,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且处于太阳系的宜居带。地球表面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正好能让地球表面的温度既不太热也不太冷。多亏了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温室气体锁住了太阳的热量,大部分地表的水才得以保持液态。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地球的轨道接近正圆。如果地球轨道更接近椭圆形(轨道离心率更高)的话,地球的季相变化就会更明显。
早期的地球曾被月球撞击,这可能也是一大幸事,因为正是这次撞击让地轴产生了约23度的倾斜。这个倾斜偏角的作用可大了。如果地轴没有倾斜,将只有赤道附近一条极窄的带状区域会不断降雨,但地轴的偏角让降雨区域扩展到整个热带地区。这个偏角还让北极地区在短暂的夏季白天变长,温暖了北极冻原上的植被,让西伯利亚的森林得以存活,也让加拿大阿尔伯塔地区长出了小麦。
此外,地球的大小也刚刚好!如果体积更大的话,引力也会更强,使得像猴子这样灵活的陆生动物无法存在。体积更大的行星还会拥有更厚重的大气,比如金星的大气层,而这有可能会让地表生物无法呼吸。相应地,体积小的行星引力也小,大气层也相对较薄,而这对地表生物的存活至关重要。
不仅如此,地球的自转速度还使得白天不会太热,夜晚也不会太冷。如果地球自转速度加快,就有可能形成不停歇的飓风,斩断陆地植物的活路,而自转速度减慢则会导致夜晚寒冷漫长,而白天炎热炙烤。在这种情况下,海洋生物也许还有一条活路,但陆地上肯定毫无生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