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失落的印加文明
克拉拉拱門前。
早在印加文明之前,公元前400-500年的夏文文明,就在秘鲁中部海拔3180米的布兰卡山脉中建立起了充满精美装饰的石造城市。公元15世纪兴盛的印加帝国,标志着安第斯原生文明的巅峰,却又随着16世纪西班牙人的到来而覆灭。依靠安第斯的矿藏,西班牙人在这里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
库斯科,被劫掠的帝国旧都
提到南美洲西班牙人到来前的古安第斯文明,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是马丘比丘。坐落在秘鲁境内安第斯山脊上的马丘比丘,被森林包藏,云雾环绕,躲过了西班牙征服者的破坏,成为南美洲最伟大的原生文明——印加文明的见证。
1440年,印加王帕查库特克在距印加都城库斯科130公里的山脊上,建立了宏伟的马丘比丘,作为印加贵族的乡间休养场所。但印加人没有想到,在不到100年后的1533年,他们的文明会因西班牙人皮萨罗的抵达遭遇灭顶之灾。
如今的印加都城库斯科,已是安第斯最著名的旅游城市,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背包客。安第斯诸城中,我也最爱这里。库斯科是整洁干净、风格统一的,从圣布拉斯(San Blas)修道院俯瞰全城,教堂高耸的的钟楼和铺满瓦的房顶,一例都是红褐色的,让我想起捷克那些迷人温馨的小镇。而穿行在这些建筑之中,白墙上红黄蓝绿色彩丰富而艳丽的窗台,则彰显出了它们奔放不羁的南美风格。
在市中心的武器广场旁,矗立着全城最雄伟的两栋建筑——耶稣会教堂和库斯科主教座堂。墙体一例也都是红褐色的,和周围的环境并不违和。广场中心矗立着的,是印加帝国最伟大的王——帕查库特克的雕像。
1532年,西班牙掠夺者皮萨罗仅凭不到200人的军队,就轻松击溃了人数上千的印加帝国军队,俘虏了印加王阿塔瓦尔帕。掠夺者要求印加人筹集能够填满阿塔瓦尔帕牢房的黄金和两倍的白银,否则就会杀死他。但掠夺者在获得了所要求的财富后,仍然在1533年7月26日绞死了他。1533年,皮萨罗带领的西班牙军队攻陷了印加帝国的都城库斯科后,捣毁了他们的皇宫和创世神神庙,强迫印加人做苦力,在皇宫和神庙的原址上修建起了两座教堂——耶稣会教堂和库斯科主教座堂,以此象征了一个文明对另一个文明的征服。
在圣多明哥修道院建筑的脚下,我们还能看到印加帝国最重要的神庙——太阳神庙的地基。当西班牙人来到库斯科时,他们惊叹于太阳神庙的美丽和壮观。神庙的墙体被金箔包裹,中庭内摆满了纯金的神像。皮萨罗俘虏印加王阿塔瓦尔帕后向印加人不断索要的赎金,便大部分来自于太阳神庙。
西班牙掠夺者拆毁了太阳神庙,在其上建起了圣多明哥修道院。1650年的大地震中圣多明哥修道院被毁,而太阳神庙的地基却纹丝不动,仿佛在嘲笑着凌驾于其上的异教神。
今天,身着艳丽的传统服饰的原住民少女们,沿着印加古城墙,走向库斯科主教座堂做礼拜。她们还有多少关于自己祖先的那个曾经辉煌灿烂的文明的记忆呢?被踩在脚下的——印加的故都库斯科、印加的皇宫、印加的太阳神庙,到底是什么样子?到底是何等辉煌壮观?她们会想这些问题吗?
蒂瓦纳科,无法磨灭的神庙和石雕
印加的“故宫”库斯科,在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中被彻底铲平,压在了教堂之下。那些南美大陆上最精美的建筑和雕塑和数不胜数的艺术品,都随之灰飞烟灭,成为了人类文明史上无可估量的损失。但有幸还有蒂瓦纳科城,躲在玻利维亚的的喀喀湖畔,躲过了西班牙征服者的破坏,保留下了南美最精美的建筑和造像艺术。南美原生文明的瑰丽,仍然在太阳门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普马庞库神庙遗址,在阿卡帕那神庙成为皇家神庙后它就成为了公众神庙。
武器广场中心印加王帕查库特克的雕像。
沿印加古城墙去往教堂做礼拜的少女。
的的喀喀湖流域的蒂瓦纳科文明,出现在印加文明前,从公元前200年一直发展到公元1000年左右。而印加帝国的兴盛,则是蒂瓦纳科文明消亡500年后的事了。蒂瓦纳科和印加的关系,有点类似于墨西哥的特奥蒂华坎和阿兹特克。后者都于建筑和文明艺术上受到前者的影响;后者也都被西班牙征服者破坏严重,几近被从地表上彻底抹杀;我们现在也依赖于前者,去复原后者曾经的盛况。
蒂瓦纳科文明鼎盛于公元500-900年间,却于1000年左右忽然崩溃并被遗弃,为人类留下了诸多的谜团。1549年,西班牙征服者谢萨(Cieza de Leon)成为来到蒂瓦纳科的第一位西方人。他形容蒂瓦纳科是整个秘鲁最古老的古迹,当地人告诉他,印加帝国的缔造者曾想在蒂瓦纳科建立他们的都城,但最终却仿造这些古迹,在库斯科建立了都城。
蒂瓦纳科距安第斯最大的湖泊——的的喀喀湖以东仅十多公里,海拔3840米,距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以西约70公里。整个遗址分为西南和东北两个部分,两个部分皆以一座金字塔形神庙为中心,东北方向更大的一座是阿卡帕那,西南方向较小的一座是普马庞库。两座神庙皆西朝圣湖的的喀喀湖,为日落之处;东朝圣山基姆萨查塔山脉,为日升之处。
考古发掘发现这两座神庙并非建立在已有的山丘之上,而是完全由人为堆砌的土丘,环绕土丘有石质阶梯。考古学家发现在阿卡帕那神庙的顶上,鋪满了蓝绿色的小石子,这些石子来自东面的圣山基姆萨查塔,整座神庙,应该为圣山的拟像。在马丘比丘,也能看到这样代表山岳崇拜的拟像化石块。在阿卡帕那神庙上,还发掘出了水渠,可以引导雨水从顶部一直流到底部,引入蒂瓦纳科河中,最后汇入圣湖的的喀喀湖。神庙由此沟通了圣山和圣湖,成为了山川自然崇拜的场所。
阿卡帕那神庙西部入口的阶梯比东部要简易,可能是因为日升的方向比日落的方向要更为神圣。考古学家在神庙基部还发掘出肢体和头颅残缺的人类骨骸,或许来自战争中被征服的俘虏,甚至可能在这里进行过和玛雅文明相仿的人祭。蒂瓦纳科文明曾征服过整个的的喀喀湖流域,阿卡帕那神庙的西部,也建立起了其它的神庙和皇宫。约公元600年左右,阿卡帕那神庙成为了蒂瓦纳科国王的皇家寺庙,而西南方向和它相仿但规模更小的普马庞库,则可能是那时建立的大众寺庙,以替代阿卡帕那神庙对公众开放。
阿卡帕那神庙的北面,则是一个半地下神庙。神庙最显著而震撼的特点,是四壁上挂满了雕刻精美的石榫头。神庙的中庭摆放着风格各异的石雕人像,考古学家认为这些石像代表了蒂瓦纳科曾征服过的不同文明,成为了征服和中央集权的象征。神庙还出土了蒂瓦纳科最大型的石像——高达7米的本内特石像(Bennett stela,以发现人命名)。石像曾经被转移到拉巴斯的博物馆,现在已经被运回并放置于这里的蒂瓦纳科遗址博物馆中。
半地下神庙西侧则是卡拉萨萨亚神庙,是蒂瓦纳科最宏伟的建筑。这座神庙呈矩形(130×120米),位于土基之上,中部则是一个下沉式广场。每年春分和秋分的早上,阳光就会通过半地下神庙广场中央,照在神庙向东的大门和阶梯中央。正朝大门看进去,广场上的彭斯石像(Ponce stela)就正好位于门的中央。彭斯石像和本内特石像造型相仿,但要小一些。石像一手执祭祀用酒杯,另一手则执权杖状物,面向东侧的半地下神庙。而原本放置于半地下神庙中的本内特石像,则面向西侧的卡拉萨萨亚神庙。考古学家认为,这两座大型石像皆代表了蒂瓦纳科统治者的祖先。
古安第斯最精美的石雕——太阳门,就位于卡拉萨萨亚神庙的西北角。太阳门的背侧有很多沟槽,显示其本来应该是被嵌在墙体中的。太阳门本来可能位于西南方向的普马庞库神庙上,其中央雕刻有一个太阳神形象。门楣最下方还有11个戴太阳面具的人像,代表了1年的12个月。围绕太阳神两侧的30个朝向太阳神的戴面具形象,则代表了1个月的30天。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蒂瓦纳科遗址的建筑都是露天的广场,但它们很多曾经应该都是完整的有屋顶的建筑。遗址各处都散乱分布着雕刻着精确几何图形的大型石块,仿佛现代的建筑石砖工厂。这些石块,可能就是曾经屹立在广场和神庙上的建筑倒塌后的遗存。这些石砖的雕刻,比马丘比丘的石砖还要精确而精美。这些凹陷的图案,除了美学考虑,或许还有着类似榫卯结构的工程学功用。
蒂瓦纳科作为蒂瓦纳科文明的政治中心和宗教中心,于公元800年左右的鼎盛时期,其人口可能高达2万。但公元1000年左右,蒂瓦纳科文明却忽然崩溃,蒂瓦纳科也被遗弃变成了废墟。蒂瓦纳科的忽然崩溃,一直是困扰着考古学家的一个谜团。但1980年代针对的的喀喀湖西北200公里外奎尔恰亚冰川的冰核研究,却发现在公元600-920年的冰核中,有着大量的土尘含量。公元800-1400年间,年雪层的厚度也显著变薄。这些证据都显示,公元1000年左右,蒂瓦纳科区域经历了一场环境恶化和大干旱的侵袭。气候的长时间恶化导致了本就脆弱的高原农业的崩溃,这或许才是蒂瓦纳科文明消亡的真正原因。
蒂瓦纳科消亡以后,其文明在的的喀喀湖流域整整消失了400年。但她的建筑和艺术风格,却一直流传到了印加帝国时期并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印加帝国的建筑大部分已经遭到了西班牙殖民者的破坏,蒂瓦纳科的神庙和石像,却有幸留了下来,成为了安第斯文明、建筑和艺术独一无二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