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传播」黄日涵:对外传播需形成联盟,中国学者要学会打舆论战

黄日涵:对外传播需形成联盟,中国学者要学会打舆论战

作者:黄日涵,华侨大学世界文明对话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人大重阳
微信平台编辑:周悦

本文大概2800字,读完共需4分钟

编者按:3月4日晚,“海外舆论场中,中国如何解决'挨骂’难题?”的在线研讨会顺利举办。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与《智库理论与实践》期刊合办,吸引了30多万在线观众收听收看。会上还发布了主题为《论中国智库对外传播的进展、困境与政策建议》的研究报告。华侨大学世界文明对话研究中心主任黄日涵在嘉宾研讨环节发言。以下为发言实录。

黄日涵
谢谢人大重阳的邀请。很高兴来参加这次报告发布会,因为今天的主题和我自己所做的研究比较接近。我所在的华侨大学世界文明对话研究中心主要工作也是聚焦海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说实话,读了王文院长的报告后,我感觉特别通透,用九个字可以形容我当时的感受:一是说得好,二是真敢说,三是必须说。因为,这篇文章对我个人启发很大。
我想就如何做新媒体、国际传播这一话题,分享我的几个观点。
目前对外传播的现状是西强我弱的现象并没有改变。所以,我首先聚焦的就是一个中心,即新媒体讲好中国故事这样一个中心。当前的对外传播进入了新时代,一个新的名词“Z时代”,代表新生代的95后、00后这批青年已经很少看传统媒体了,广播、报纸、电视都不看了。他们几乎所有的信息获取渠道都来自互联网。因此,通过传统媒体给他们讲好中国故事作用越来越微弱。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5G技术的发展,短视频成为了新的风口,未来以抖音、快手、Tiktok、Youtube为代表的短视频传播将成为主流,这也是我聚焦的中心,如何通过新媒体讲好中国故事变的越来越重要。
接下来,我想谈谈,用新媒体讲好中国故事的两个任务。讲好中国故事有两个重要的任务:一是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这是大家都要思考的一个话题。如何让全球更多的人觉得中国国家形象好,传播更多的正能量;二是做好舆论战,驳斥西方的谣言?现如今,我国面临的对外传播局势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问题,现在很多情况下是很多人在骂中国,不断抹黑造谣中国,甚至编造故事来批评中国。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学会打舆论战,有效应对国外的抹黑是新一代学者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
事实上,很多人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并不了解打舆论战,我们通常的做法往往只是做宣传,说一个故事让外界来听。而不是针对外媒对我们的抹黑,有针对性的来进行应对。特别是在新媒体传播上,语境需要调整,对外话语体系需要重新思考,“一国一策”是未来工作的方向,要根据所在国调整我们传播的策略。
具体我想谈三个思考,分别是讲什么?怎么讲?以及在哪里讲?事实上,这是大家都在思考的话题,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讲什么样的内容,在什么样的场域进行讲述,特别重要。同样的话不同的人来讲,效果也不同。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需要聚焦四种方式。第一个是平台;去国外参加学术会议,我印象特别深,你会发现在很多重要的国际会议,不是中国人太多,而是中国人太少。但是在国际会议上,越来越多的议题和中国有关,遇到和中国有关的时候,被抹黑造谣却没有中国学者在场进行应对,这才是最大的问题。在对待国内外的学术会议方面,一方面中国学者要多走出去,二是中国高校、智库要能够引进来外国学者参与我们的会议,并且通过新媒体进行积极的宣传。不能参加完会议就作罢,没有任何下文,也不清楚传播效果和传播力度如何,这样便没有形成有效的传播,更没有产生良好的国际影响,没能发挥民间外交的二轨作用。
第二个是实现借智,外脑资源非常重要。每一个智库自己的研究力量都比较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想覆盖全世界,几乎没有可能。因此,需要更多的外脑资源。其实,各个地方的研究都有各自的特色。比如说到缅甸研究,云南大学做得特别好,而东南亚研究南方很多学校做得就非常好;华侨华人研究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做得不错,不同学校有不同的特点。
从借智角度来讲,第一,国内借智要用上;第二要用外脑资源。如果做到这一点,用外国人的话语来讲述,可信度更高,更有代表性。如果能够通过这些外脑资源在国际媒体客观讲述中国故事,效果将非常好。说实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有很多外国朋友来了中国后,发现与他们以前认识的中国完全不同,他们会发自内心,去讲述真实的中国,这才是最具感染力的。
第三个是情境。在传播学语境中有一个词语是造境。如何造一个环境,怎样让人进入你的语境中非常重要,这一点大家都有感触。像依云矿泉水能够卖出高价,因为它给你造了一个美丽的梦境,让你觉得来自阿尔卑斯山的水就应该值这个钱,让你心甘情愿的付出。
我一直主张,外国学者来中国开会,调研,不能仅仅去发达城市,只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同样我们要带他们去一些西部的地方。除了发达城市之外,一些农村地区也应该让他们更深层次的了解,带他深入到中国的环境之中,了解中国的科技、中国的生活、中国的城市、中国的乡村。知道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让他们感受中国的不同发展。
第四个是出圈。有了平台、借智和情境,还要学会圈层突破,即出圈。如何转化成能够突破圈层的传播特别有意思。学会出圈最大的特点是要有情感,学会共情。即学会情感设置,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那么,如何来突破呢?李子柒是最典型的例子。她在Youtube上有一千多万的粉丝,比如《油菜籽的一生》那一集阅读量相当于很多主流媒体节目几十集的阅读量。想一想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看呢?因为她讲了共同的情感,大家都能感受到,而且她讲得很有道理,大家都想给她点赞。越南人点赞,柬埔寨人点赞,美国人点赞,西班牙人点赞,法国人点赞,说各种语言的人都会给她点赞,因为她突破了情感的限制。因此,能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运用情感,这是非常有突破点的。
最后一个聚焦点是重点突破。重点突破有几点需要我们思考。一是平台,平台指比如会议的平台,这需要中国的单位主动设置议程,我们不能总跟在别人后面,我们自己的议程也要多设置一些。现在香山会议和博鳌论坛办得很不错,但是这种品牌目前来说相对还是少了一点,应该继续做大做强获得更多国际影响力。第二,需要形成联盟,包括智库研究。百万社会科学工作者其实特别零散,彼此并不相识。所以,联盟体系不能仅限于“大佬会”,不同圈层和不同年龄段的学者也要有自己的联盟圈层,比如80后圈层,70后圈层,甚至是“90后圈层”这样大家才能够形成合力。当遇到一些国际重要的舆论事件时,我们才能形成更多的合力,一同为中国的国际传播献计献策。
再次感谢人大重阳的邀请,谢谢。

数字经济智库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为了更好的服务数字中国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强数字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理论交流、实践交流。来自中国数字经济以及“一带一路”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成立了数字经济智库,为数字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担任名誉院长,知名青年学者黄日涵、储殷等领衔。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是数字经济智库旗下的专门平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