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懂到会用,从临床出发学《标幽赋》
I导读:《标幽赋》是针灸发展史中的里程碑之作,堪称学习和使用针灸不可不学的“经典”。怎么样能够学好《标幽赋》呢?郭帅老师不仅对针灸古典奥义精熟于心,而且在长期针灸临床中有很多心得感悟,郭老师从临床出发,逐句解读,逐字讲透,带我们活用《标幽赋》。(编辑/如一 )
学《标幽赋》,从读懂到会用
作者/郭帅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
窦氏开篇提出“拯救之法,妙用者针”,这是概述了针灸在临床治疗中的特性。针灸治疗疾病的范围很广,疗效显著,而且携带和使用方便。可以概括为:验、简、便、廉。针灸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是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医疗手段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开篇指出 :“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 临床中很多急症,多因气血逆乱所致,针灸可以快速调节气血,对于某些急症具有天然优势,所以说“拯救之法,妙用者针”。
1针灸救急案例
某糖尿病患者,64岁,因有口干症状,医院考虑干燥综合征而行唇腺活检,在唇内侧擦碘伏的时候,患者突然出现呼吸窘迫,心悸,心率达到每分钟一百四十多次,同时伴有肌肉痉挛。因为患者对氯化钾、青霉素过敏,所以考虑是过敏所致。辨为风阳暴亢,冲气上逆。
《灵枢· 筋经》记载手厥阴心包经“当所过者支转筋,及胸痛、息贲。”故选取左侧内关、公孙,立即给予吸氧。针刺内关轻轻捻针,十几秒之后,患者症状开始出现明显缓解,气息逐渐平稳。继续针刺公孙穴,患者心率稳步下降,从每分钟一百二十下降到每分钟九十。患者呼吸窘迫纠正,心律恢复正常,双肺未闻及啰音。在未使用地塞米松等药物的情况下,急性过敏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和缓解,并最终消除。
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
岁时,指一年中的时令,即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气候。天道,指自然界一切现象演变的规律而言。诊治疾病时,医者从发病的时令季节及气候的变化方面去考虑,这就叫做“察岁时于天道”。医者从个体差异方便去考虑,比如体型胖瘦、精神状态、脉气虚实、病程长短等因素了然于心,此即所谓“定形气于予心”。
针灸医生要做到胸有成竹,有两个要素:一是选穴的时候很清楚所选穴位是用来干什么的;二是进针前要很清楚这个穴位应该要达到什么样的针感。足三里是特别常用的穴位,针感要从小腿一直麻到脚底。环跳治疗坐骨神经痛、腰痛等病症立竿见影,但前提是针感从臀部放射到脚底心。
治疗泌尿系统问题,关元穴透中极是一组特效穴。首先针刺关元,轻针慢捻,慢针细捻,针感一直向下放射到尿道口,患者有一种想要小便的感觉,再将针提起,针尖朝向中极方向刺去。当天治疗完症状就能得到明显改善。
2关元透中极案例
某65岁女患者,糖尿病20多年,因泌尿系感染伴有发热烧前来就诊,当时彩超显示残余尿量是165毫升。对于糖尿病神经病变来说,如果有残余尿量,就需要插管进行导尿。但我们优先选用了针灸治疗,关元透中极,再加上双侧的肾俞,一个太溪穴。
经五次治疗,残余尿量就从160多毫升下降到70多毫升了。继续又针刺了五次之后,残余尿量最后就剩了10毫升了。患者的泌尿系感染情况明显的好转,尿频、尿急、尿痛已经完全消失。其实我们就看到了,针灸对于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来说,确实是能有很好的这种效果。
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
这句话是对上一条原则的具体阐释。“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就是根据季节和形体的不同来调整针刺的深浅。春夏阳气在表,针刺宜浅,秋冬阳气收敛于内,针刺宜深。针刺之时要考虑人体的气血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规律,是基于“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
人以天地相参,人体营卫气血的运行,阴阳的消长,脏腑的功能活动以及病证的变化,疾病的发生,病情的预后无不表现出与天地四时相应。子午流注选穴方法便是具体经典之例,把握时间医学,可以拓宽对一些疑难杂病的认识,提供更为丰富的诊疗思路。
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
为什么经络对于诊治疾病如此重要?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直行的叫经,支而横的叫络,正是经络将人体各分部联系成为有机的整体。甚至可以说不明经络则不能运用中医的整体观,所以喻嘉言曾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根据整体观念,某一脏或某一腑发生病变时,必将在同一经的循行通路上,表现出各种症状,相应地便可以根据经络来进行治疗,也就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例如,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治疗下牙痛,因为大肠经进入下齿龈;足阳明胃经的内庭穴治疗上牙痛,因为胃经进入上齿龈;胆经足临泣治疗偏头痛,因为足少阳经循行于头侧。
3 循经取穴案例
某男,体型肥胖,2017年夏天右侧乳房出现红肿热痛,遂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请郭廷英大夫诊治。足阳明胃经从缺盆下乳内廉,在胸部循行于前正中线旁开四寸处,该患者疼痛部位正是胃经所过。所以取胃经穴位治疗,荥主身热故取内庭,合主逆气而泄故取足三里。针刺后患者立刻感觉疼痛开始减轻,随着捻针和针感的增强,乳房红肿慢慢消散,热痛感逐渐消失。
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从整体出发,以阴阳相对的原则为基础,可将经络分出阴阳。《灵枢 · 寿夭刚柔》篇曰:“用针之道,在于调阴与阳。”基于阴阳的关系,《黄帝内经》中提出交经缪刺和巨刺法,正是“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治则体现。在针灸临床中,同经相应法很好地体现出这种思维。
4同经相应案例
宋某,男,20岁,太原理工大学的学生,因晚上下台阶踩空,导致左脚外踝扭伤,肿胀疼痛,不能转动。最疼痛部位在左侧丘墟穴,根据“同经相应”取穴法针刺右侧阳池穴。疼痛立刻缓解,然后捻针疼痛缓解百分之九十,十分钟后起针,患者反馈说疼痛进一步减轻。第二天继续在右侧阳池穴再针刺一次,患者当时反馈说完全不疼了。隔了几天电话回访,完全痊愈。
本文为中医书友会原创,作者/郭帅老师。编辑/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