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哲学

在孔子的名声远播西方之前,西方少数的批评家和学者早已研究过老子,并对他推崇备至。其实,我胆敢说,在这些了解东方的学者中,致力于老子研究的,超过研究孔子。由于老子《道德经》的篇幅少,才会成为中文书中外文译本最多的书籍,包括有十二种英译本和九种德译本。

  西方读者咸认为,孔子属于“仁”的典型人物,道家圣者——老子——则是“聪慧、渊博、才智”的代表者。实则约在西元前136年,汉武帝独尊儒术前,我国的学者已发表过这种观点:

  “黄当说:'老聃(老子)写了两章论虚无,反仁义,评礼教(儒家)的短文,崇拜他的人都认为:这些学说甚至比《五经》还要好。汉文帝、景帝(西元前188—前141年)、司马迁(西元前145—前90年)后也曾发表过相同的看法。’”

  儒道两家的差别,在西元前136年之后,被明显地划分了出来:官吏尊孔,作家诗人则崇老庄;然而,一旦作家、诗人戴上了官帽,却又走向公开激赏孔子,暗地研究老庄的途径。

  换言之,若以“箴言”作为鉴别中国圣者的条件,老子确实当之无愧,因为,老子的箴言传达了激奋,实非孔子沉闷乏味的“善”所能办到的。孔子的哲学,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哲学,它所处理的是平凡世界中的伦常关系,非但不令人激奋,反易损人对精神方面的渴慕及幻想飞驰的本性。

  这两家最大的异点: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却抱持反面的观点,偏好自然与直觉。

  喜欢抗拒外物的人,似乎总站在高处,较易于接受外界事物的人更能吸引人。代表这两种典型的人,便是尊崇礼教的孔子和喜欢抗拒外物的自然主义者——老聃。

  当一个人扮演过尽责的好父亲后,我们能够感觉到,在奥妙的知识领域里,对宇宙的神秘和美丽、生与死的意义、内在灵魂的震撼,以及不知足的悲感,究竟能体会多少?或许没有人能说出他确切的感受;但在《道德经》里,却把这些感受都泄露出来了。

  看过《道德经》的人,第一个反应,便是大笑;接着就开始自嘲似地笑;最后才大悟到这才是目前最需要的教训。

  老子说:“上士闻道(真理),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相信多数读者第一次研读老子的书时,第一个反应便是大笑吧!我敢这么说,并非对诸位有何不敬之意,因为我本身就是如此。

  因此,那些上智的学者,便由讥笑老子、研究老子,而成今日的哲学先驱,以致老子成了他们终身的朋友。

  老子说:“言有宗,事有君。夫唯夫知,是以不我知。”其对生命及宇宙的哲学观,四处散见于他的晶莹隽语中。有关老子的身世臆测和教条,我会在后文中详细剖析给各位读者。老子的隽语是出于现世见识的火花,和爱默生的《直觉谈》一样,对后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若要了解他二人的隽语,势必先得深切透视其思想方可。

  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自闪光耀。然而,人们心灵渴求的却是更深一层的理解,于是,老子这谜般的智慧宝石,便传到变化繁杂的注释者手中。甚至在我国,许多学者将它译给与本国思想、观念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英语世界。

  有人认为,要了解老子,最好去研读早期道家学者——韩非和淮南子的翻译,因为,他们距离老子的时代非常近。

  韩非(西元前?—前234年)曾经写过两篇对老子的注释(《解老》、《喻老》)。他在后篇描述老子隽语的功用论(人类生活及政治的实际运用)时,比前篇的哲学原理花费的工夫更多,所以内容也比较详尽。

  淮南子(刘安,约西元前179—前122年)也阐述了不少老子一书中的章节。此外,列子和文子的作品中,亦包含了相关的节数。

  不过,我以为了解老子的最好方法,便是配合庄子来研读。毕竟庄子是他的弟子,是最伟大的道家代表人物。

  就时间而言,庄子比韩非更接近老子思想的发展体系,除此之外,他们的观点几近完全一致。因此,从一万多字的《庄子》一书中选择精华,便不难说明老子思想的意蕴了,但一般人却很少做这种尝试。

  远在基督诞生前几世纪,人们心目中的道家是“黄老学”。随后情况稍微改变,庄子渐受人喜爱,大家把他的名字与老子并列,并且公认他们的思想如出一辙。尤其到了秦汉两朝(西元四世纪),人们已不再视道家为“黄老之学”,而改称为“老庄哲学”。

  道家文学及学者所以受人欢迎,主要原因便是庄子散文的魅力;就吸引人的标准和思想形态来说,庄子不愧是古典时期的散文泰斗。

  庄子的举止庄严高雅,言语活泼坚实,思想主观深奥,而外观却又极其古怪。如果强说他有什么缺点的话,或许就是他谈话诙谐,言辞过多,文句比喻和隐喻稍嫌敏锐吧!

  写本书时,我几度钻研庄子的作品,发现其间许多用语,大都是他透过严格的文学手法创造出来的,甚至连最早以同法为文的《论语》,也赶不上他。

  一般说来,老庄思想的基础和性质是相同的。不同的是:老子以箴言表达,庄子以散文描述;老子凭直觉感受,庄子靠聪慧领悟;老子微笑待人,庄子狂笑处世;老子教人,庄子嘲人;老子说给心听,庄子直指心灵。

  若说老子像惠特曼,有最宽大慷慨的脚杯;那么,庄子就像梭罗,有个人主义粗鲁、无情、急躁的一面。再以启蒙时期的人物作比,老子像那顺应自然的卢梭,庄子却似精明狡猾的伏尔泰。

  庄子尝自述:“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可见,他是属于嬉戏幻想的一型,站在作家的立场,他又是极端厌恶官吏的一派。

  当然,一位看到儒家救世愚行的虚无主义者,多少想从其他方面获取某些娱乐性的补偿,如果只因儒家的失败,便期望他戴上一副沮丧的假面具,确是极不公平的要求。因此,西方人不必再批评孔子,因为单单庄子一人对他的攻击就已经够严苛了。

  关于老子的事迹,我们几无所知,仅知他生于西元前571年的苦县,和孔子同一时代,年龄或较孔子长二十岁,出身世家,曾做过周守藏室的官,中年退隐,活了相当大的岁数(可能超过九十,但绝不似司马迁所说在一百六十岁以上),子孙繁多,其中某一世孙还做过官。

  西元前300年的少数作品中,除了庄子曾谈到老子并加以注解外,就只有代表他本人的《道德经》提到过他了。因此有些学者对“是否有老子这个人的存在”抱着极大的怀疑。导致这项怀疑的主因,是清代批评怀疑主义的盛行,尤其梁启超的评论,更使老子的书遭到致命的打击。他认为:老子的书是在西元前300年由某些人所杜撰的。

  这许多没有依据、意欲惊人的言论,使得一般人几乎无法区别何为伪书?何为真著?因此,如果听到某位学者说哪本《老子》或《庄子》是伪书,却又无法提出充分的证据和理由时,我们还是不轻易置信。这种随意批评的风气,带给人们许多不便和反感①。

  庄子大约死于西元前286年,活了多大岁数不太清楚。他和孟子是同时代的人,是惠施最亲密的朋友,祖籍蒙县,曾任“蒙漆园吏”,结过婚,有没有小孩,史籍未记载。

  一般人对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当他妻子的棺木搁在屋角待葬时,他坐在地上“鼓盆而歌”。他的弟子问他何以如此时,世上最玄奥的生死谈便流露了出来。庄子最有名的智语,便是谈到他本身的死就是一大玩笑——那带着诗人感触的玩笑。

  另一件有趣的事,便是有关他形态的变化。有一次他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在花丛间轻快地飞舞着,那时的他,一心认为自己就是蝴蝶。但当他清醒后,发觉刚才的一切不过南柯一梦,顿然若失,不禁自语道:“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庄子尖锐的矛总是指向官方的奢华和显贵,当时的他真是极尽挖苦之能事,下面就是一例:

  有一位寒生(宋国人)去京城晋谒皇帝后,带着皇帝送他的大批马车和随员衣锦还乡。他对自己的晋谒成功颇为自得,不时在人前露出骄傲的神色,一般人对他钦慕不已,唯独庄子说:“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得车之多也?”

  写本书前,我为自己做了一篇老庄思想索引,发现他二人教的特性虽一致,表达的方法却颇不相同:

  一、老子教人的原则在谦恭,他再三重复柔和、忍耐、争论之无益(不敢为天下先)、柔弱的力量,和就低位的战术优势等思想,而在庄子的理论中是绝不可能看到这些言辞的。尽管如此,我们仍可确信他二人的哲学基础极为相同。庄子不是不喜欢谦恭,只是不愿说这两个字而已。

  老子的不争,正是庄子口中的寂静、保守,及透过平和以维持精神均衡的超然力量;老子认为水是“万物之至柔”和“寻向低处”的智慧象征,庄子则坚信水是心灵平静和精神澄澈的征象,是保存“无为”的巨力。

  老子激赏失败,表现失败(老子是最早的伪饰家),庄子则嘲笑成功;老子赞扬谦卑者,庄子苛责自大的人;老子宣扬知足之道,庄子让人的精神在肉体之外“形而上学”中徜徉;老子无时不谈“柔”胜“刚”的道理,庄子则很少提到这个主题。

  二、庄子不仅发展了一套完整的“知识、现实、语言”三者无用的理论,更由于深切体会到人类生命的悲哀,而将老子的哲学转为自己的言谈,作为慰藉。从这种哲学的滋润,和对人类生命的感触中,他说出了惊古震今的生死论:“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文章转载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我方的观点,所有作品纯粹是为了文化的传播,并没有商业目的,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我方工作人员进行删除。

(0)

相关推荐

  • 《老子》不是元文化,庄子不在儒门内

    . 2020-11-23 . 一.<老子>不是元文化--儒道两家比较 或说:"<易经>.道德经作为源头活水的元文化,今天的我们只有继承发扬的份儿.因为是伏羲老子他们给 ...

  • 没见过这样对比老子和孔子的,一时竟无言以对,只能说:玄

    中国哲学或中国文化,绝对离不开老子和孔子.古往今来,各种对他们博大精深思想的注解.阐释.传承.发展以及争论,本身就成了我们传统哲学或文化的重要部分. 胡适认为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 ...

  • 中医是不是玄学?

    中医被认为是玄学,这是很多人的误解. 玄学出现在中国魏晋时期到宋朝中叶之间,是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玄学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立论,把<老子> ...

  • 我们与老庄哲学

    我们与老庄哲学 顾 艳 在这个纷繁杂乱的世界里,我们似乎越来越需要老庄哲学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伤害.庄子主张人与自然合一,反对人为物役:对生死名利怀有豁达情怀:其人生哲思给后世的我们,以智慧的启迪. 我 ...

  • 无论是中国老庄哲学还是西方哲学,凡是涉及...

    无论是中国老庄哲学还是西方哲学,凡是涉及『看淡生死 顺其自然』这类观点,我都无法认同.所谓豁达,不过是给无能披上了一层华丽的外衣,弱者,才会用诸如『恬淡自然 随缘自适 乐天安命』等词语来自我麻醉,给自 ...

  • 当《庄子》遇到“存在主义”:老庄哲学真的是人生输家的鸡汤吗?

    <庄子>轶事一二三 提到<庄子>,大家总会不自觉地想到中国哲学史上最大的流派之一--道家学派. <庄子>又称<南华经>,是庄周及其后人所撰写的.庄子(约 ...

  • 海德格尔与老庄哲学思想的相互阐释

    在中国哲学史上,自从<老子>第一个提出"有"与"无"问题之后,古代哲学家们一直围绕着如何理解"无"以及"有" ...

  • 道德经的“道”是什么意思?听王蒙讲孔孟老庄,也讲人生哲学

    对孔孟老庄的印象,最初来自于学校的语文课.之乎者也,昂扬顿挫,故纸堆里的先贤思想,经由朗朗读书声的传诵,成为了学生时代难以磨灭的记忆.国学里的经典和精华,也因此得到传承和发展. 话虽如此,但文言文的生 ...

  • 杨立华:孔孟老庄的哲学对今天仍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中国哲学的工作如何才能更具当代性,如何让伟大的先哲们成为我们的同时代人,不仅是郑重的考问,而且是殷切的期望. 举个例子,我们偶尔说一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就用<论语>了:'千 ...

  • 哲学的第一课——什么是哲学【】【】【】

    哲学的第一课--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哲学?什么是科学?这是学习哲学的首要问题.由于这一问题总是被人混淆不清,导致学习哲学总是处于云山雾罩之中,很多人更是趁机浑水摸鱼,阐述问题不清不楚,甚至把哲学当做科学 ...

  • 李猛:哲学在现实中的尴尬

    [摘要]李猛:"我一直想,中国人写西学著作能不能探索一些非教科书式的写作方式?"于是,他选择用小说来打开一扇门,邀请读者来上一堂关于自然社会的哲学课. 李猛 "我母亲那时 ...

  • 哲学: 爱谁的智慧?

    哲学: 爱谁的智慧? 马天俊 | 文 摘 要: 哲学当然是 "爱智慧",这一古义尽人皆知,但其要旨和教益似乎久已被忽视.在哲学的出发地,爱智慧是爱神的智慧,现在哲学几乎遍及文明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