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8年,名将王忠嗣被打入大牢。部将哥舒...
748年,名将王忠嗣被打入大牢。部将哥舒翰入京受赏时对唐玄宗后说:“微臣情愿用自身官职换取王忠嗣的性命,求陛下开恩!”唐玄宗冷哼一声拂袖而走,哥舒翰拉住他的衣袖不让他走同时磕头哭诉,唐玄宗心一软:“你这番将倒也重情重义!也罢,朕原本和王忠嗣情同父子就免他一死!”哥舒翰这才破涕为笑磕头谢恩。
王忠嗣是唐玄宗时期的名将,挂四镇节度,控万里西疆,大唐西北精兵悍将皆受其节制。于此同时他也是唐玄宗收养的义子,对唐玄宗忠心耿耿。就是这样一位战功卓著的大将为何被唐玄宗收押在大牢几乎处死呢?这只能说和唐玄宗后期的昏聩有关。
公元714年,大唐和吐蕃在陇右激战。先锋大将王海滨和吐蕃军队殊死搏斗最后战死疆场,但是他为大唐的胜利立下大功。唐玄宗听闻感动不已,他把王海滨唯一的儿子王训接到宫中替父受封。
九岁的王训参见唐玄宗后伏地大哭,唐玄宗感叹:“这相当汉代霍去病的遗孤啊!等你年长当拜你为将继承尔父的衣钵。”说完将其改名为王忠嗣收养在宫中亲自教导,同时还让他和皇子李亨(当时是忠王)同吃同住。
等到王忠嗣长大后唐玄宗考教他的兵事,所问都对答如流见解颇深,唐玄宗很是欣慰对左右说:“王忠嗣必为良将。”随后不久就让其在代州历练。
王忠嗣身怀血仇,在代州经常单骑出边击杀敌人,边境敌将畏之如虎。唐玄宗听闻后很是忧心,专门将其召回到身边免得王忠嗣少年气盛,有所损伤。
三年后唐玄宗见他变得内敛后,授予王忠嗣安西大都护的虚职远赴西北任职。王忠嗣文武双全镇守河东的李祎和河西的萧嵩都向唐玄宗抢着要他。
唐玄宗先是安排王忠嗣在萧嵩那里任职,同时告诫萧嵩不可让他担任先锋之类的职务。这也是唐玄宗爱才心切加上和王忠嗣情同父子,害怕他急于为父报仇重蹈覆辙。
但是有才华的人到哪里都会发光的,虽然有皇帝的告诫王忠嗣还是在河西边镇立下不少的战功。
公元733年,吐蕃赞普在郁标川练兵,王忠嗣带领少数唐兵在哪里侦查,他一马当先提刀冲入敌阵斩杀千余人生擒吐蕃大酋长,缴获羊马数以万计。
其后不久吐蕃大军压境想要报仇雪恨,一开始唐军人少军心有些不稳,王忠嗣又是单枪匹马率先杀入敌军,杀死杀伤数十人。此举激发了唐军的血勇之气,纷纷跟随进击打退了吐蕃的进攻。此战之后唐玄宗任命他为河西节度副使,羽林上将军。
740年后,王忠嗣在西北边境历任河东、陇右、朔方等边镇,每战必然身先士卒而每战皆胜,他成为大唐西北地区的中流砥柱。突厥、奚族、回纥等部落皆败在他的手中。而王忠嗣军中也集结了哥舒翰、郭子仪和李光弼等名将,王忠嗣对于这些将领皆用心培养,使得他们迅速地成长为方面大将。
随着地位的提高和眼界的开阔,王忠嗣逐渐对唐玄宗热衷于开边有了不同的看法。他常说:“国家安定边将当以稳重为先,不能用士兵的性命来为自己捞取功名。”同时他发觉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心怀异志,几次密奏唐玄宗,但都被李林甫压住。在唐玄宗面前尽说安禄山的好话而打压王忠嗣。
王忠嗣这种前瞻性的做法,使得他和唐玄宗之间开始有了裂痕。唐玄宗对于王忠嗣很是看重,他容不得自己的义子有着不同的看法。两人的争执在是否要夺取吐蕃控制的石堡城开始。
石堡城是吐蕃控制的青海湖地区的一处天险,吐蕃每每居高临下骚扰河西一带。前几任节度使都在此损兵折将,唐玄宗一直想要夺取它于是想到了自己的心腹义子。
但是王忠嗣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缓攻石堡城以免折损。而是用偏师从旁边出击,截断吐蕃粮道到时候自然不攻自破。王忠嗣的想法虽然高明,却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没有围绕唐玄宗的想法走。
唐玄宗果然很不高兴,此时董延光自告奋勇替皇帝分忧。唐玄宗当即下令由董延光为主将,让王忠嗣接应。
结果董延光在石堡城大败损兵折将,他害怕被治罪谎称是王忠嗣坐山观虎斗不可能出兵援助。此时奸相李林甫落井下石构陷王忠嗣和太子李亨交好,想要拥兵自重拥立李亨为帝。
唐玄宗通过两次宫廷变乱登上皇位的,所以一直对太子防范很严。如今董延光和李林甫同时诬陷王忠嗣,让年迈糊涂的唐玄宗大怒,他让李林甫主审此案,将王忠嗣打入死牢几乎陷害致死。若非关键时刻哥舒翰入京营救王忠嗣已经冤死。
虽然唐玄宗赦免了王忠嗣的死罪,但是此时他对这位“义子”已经失望把王忠嗣贬为汉阳太守,一年后王忠嗣暴毙而亡,一代良将就此陨落。
王忠嗣之死可以说是唐玄宗时期的最大损失,此后西北各边镇节度使再也没有德高望重的良将担任,从而各自为政在安史之乱后无法形成合力对付叛军。
唐玄宗的自毁长城也导致安禄山的野心膨胀,从此他觉得再无人制衡自己从而加速了反叛大唐的步伐......
参考资料《旧唐书·卷一百三·列传第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