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 文:江枫渔者
我的母亲
文:江枫渔者
母亲今年75岁了,她一直生活在农村。母亲的一生是辛苦操劳的一生,也是伟大和不平凡的一生。
父亲在我8岁的时候就病逝了。父亲去世的时候,母亲哭的很伤心。都说人生有三大不幸,幼年丧长(父或母)、中年丧偶、老年丧子。父亲的离世,对于母亲来说,简直就是天塌下来一样。那时母亲刚40多岁,上有老下有小,却突遭这样的横祸,对于哪个人来说,都是没有办法接受的,
父亲走后,母亲一个人操持着整个家庭。我们兄妹五人,我是最小一个,我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在我的记忆里面母亲哭过很多次,每每遇到一些比较难办的事情,母亲都会默默的一个人流泪。在中国的八十年代的农村,一个女人要养活五个孩子,有时候还“青黄不接”,过了这顿,都不知道下顿在哪里。
但是母亲凭着她坚韧的毅力,把我们姊妹几个都拉扯大,而且也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大哥结婚的时候,应该是家里面最困难的事情,那时候也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母亲就是依靠种地,靠养个母猪,下小猪仔,辛勤的喂养,再把幼猪仔卖掉来贴补家用。
记忆里那个时候,很少吃肉穿新衣服,能吃上一个白面馒头都是很少有的事件。一般是家里来亲戚了,或者请别人帮忙了才能吃上一次白面馒头,吃肉和穿新衣服是一定要等到过年的时候才可能会有的事情。因为家里面的经济条件太差了,有时候不一定每年都能有一件新衣服,或者是姊妹几个轮换着,或者是年长一些的先有新衣服,然后再退换给年幼的。每逢过年那种喜悦心情,我想现在的孩子们是根本无法体会……
母亲在外婆家的时候,姊妹六人,她是排行老大,下面有三个妹妹,二个弟弟。那时候外公的身体一直都不太好,家里的体力活,基本上都是母亲来做。在那个生产队的年代,干活是需要赚工分的。听母亲说,她曾用架子车拉过煤,跑了四十里的山路,一天一个来回。每次去的时候是天还没有亮,回来的时候差不多天气已经黑了。外公经常有病,去哪看病都是母亲拉车过去再回来。母亲干的都是男人们的才能做的体力活,以致早年就过度劳累,拉下许多“病根”。
好在功夫不负苦心人,在母亲辛苦操劳下,我们姊妹几个也逐渐长大成家。哥哥于1993年结婚成家,大姐二姐三姐她们也相继出嫁,转眼间就剩下我一个。1999年高中第二年,不满20岁的我,便外出打工,这一去就是小二十年的光阴。2005年初,我终于也成家。母亲这个时候显的格外高兴,心里面的担子,也终于都可以放下了,她的使命也算是全部完成。
由于常年的节俭,营养不好,母亲慢慢有了一些慢性疾病,比如高血压。2006年10月的时候,母亲生病住院,我从外地打工赶回,照看母亲差不多有半个月。刚出院的第二天又去了医院,这时我的孩子出生了,母亲非常喜悦。考虑到母亲的身体等原因,我和妻子决定自己带孩子,不想给母亲再有更多的辛劳。
2014-2015年母亲去了我工作的地方小住了一段时间。她却总是感觉外面的生活不太适宜,不像在家里,一出屋门就是天空,阳光,哪怕是风和雨。后来母亲说想家,一年后母亲便又回了老家,之后差不多一直在大姐和二姐家生活。大哥后来也去外打工,三姐也去了外地,家里面就剩下大姐和二姐。她们一直是不辞辛苦的照料着母亲,我一直从心里面都感谢她们。
2017年春节我们一家回老家过年,这几乎已经是一个不变的习惯:打工一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其实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能和母亲团聚一下,哪怕是一个短暂的数日。母亲已经年老,不再那样强壮有力,身体也每况愈下,没有了以前那种走路如风的感觉;她的腰也在不知间弯曲了很多。头发已是那种闪闪银光,走路也已经蹒跚不稳。在这年的春节后,再次去医院住了近二个月后,几乎不能走动,现在差不多天天都是坐着轮椅行动。
母亲也变了,不爱和别人说话,时常会看到她一个人在那边发呆。或许是母亲经历了太多的辛酸与磨难,在子女们一个个都已经有他们自己的小家庭之后,她的心里面已经更多的松懈,无欲也无求,生活的难辛也早已“磨平”了母亲的那颗坚韧挺拔的心。
母亲的心或许早已经很累了,她想歇歇,她已经过烦了一个人的生活,她想像她的孩子们都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像对她寸步不离一样的,也希望她的孩子们能留下来与陪伴她,照顾她。
前几年,每每我们春节回来母亲都非常欢喜,但当我们节后离去又要踏上打工之路,有几次母亲都一路默默地追着我们离去的车好一段距离。可恨那时的自己太年少无知,始终是没有太懂母亲的那种依依不舍的心境。
现在母亲不能行走了,每天都是依靠轮椅来代步。我们姊妹几个轮流照看母亲,陪母亲偶尔聊聊她的过去,或者其他的一些母亲感兴趣的事情。母亲每晚都要起夜很多次,差不多每小时一次,而且都要有人帮助下才能完成,我们都会很耐心地照顾她。
虽然有时候我也会觉得苦燥乏味,但是就是这种简简单单的陪伴或许是最好的。这样我会感觉到很踏实和真切,因为母亲在,家就在,根更会在。
2018-05-13夜,于家。
作者简介:江枫渔者:河南省汝州市人,喜欢文学,业余时间喜欢自己写点东西或感受,毕业后一直在京打工。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版权归原图作者
诚邀加盟
《金陵文学家》诚意邀请有缘朋友加入编辑团队:
1. 文字编委: 有较好的文学素养;
2. 朗诵主播: 擅长朗诵或者儿童故事播讲;
3. 版面设计: 熟悉微信平台文字版面设计。
请联系主编 醉卧蘭亭(yf476800)
稿酬规定:主推当日读者打赏金额全部的六成作为稿酬,四成留作平台运作;5元及以下不再发放。无打赏则无稿费。请作者主动联系主编领取稿酬。具体规定参加本刊《征稿启事》。
往期精选(点击蓝色字体可阅读):
【教师文学-专栏】一个女教师的日常/ 老纳爱花
【儿童文学-专栏】 我家又有喜事/刘德泓; 指导老师:郑向阳
【中师生-专栏】难忘我的凤翔师范生活/ 文:馨怡
【编者按】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到1999年完成最后一届中师学生招生,据统计全国共培养有400多万中师生。毕业后,这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向中国最广大的农村,扎根三尺讲台,撑起中小学教育大半个天空。
“中师生”,共和国教育史上一个灿烂的群体,支撑起祖国基础教育的半边天,他们中的大多数如今都已过了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的年龄。
然而,如今大多数中等师范学校都已经停办或者改制,几十年后,'中师生"将成为绝唱!
为了重温当年的岁月,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这一代中师生群体,《蓝天教师园地》特开设“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希望希望能成为咱们中师生的温暖家园!
各位曾经的中师生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我们拥有共同的“中师生”身份,怀揣共同的“中师生情结”,欢迎大家踊跃来稿,分享自己当年的中师生活以及毕业后自己的人生故事。
主编:醉卧蘭亭(ID: yf476800)
【主编简介】
醉卧蘭亭:
男,70后,1993年毕业于民权师范学校,做过三年乡村中学教师,现供职于南京某高校。教过十几年英语,现从事美国政治与外交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工作之余执着于少年时的文学梦,写作只是为了留作纪念。
希望结交有情怀的你一起:
品茗、读书、写文章;观云、赏月、念秋霜!
《教师文苑》原创征稿 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