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单亲妈妈:离异家庭,孩子更容易抑郁吗?
前几天有个妈妈给我发私信,洋洋洒洒上千字;
字里行间,充斥着对儿子的担忧、关爱和愧疚。
“我5年前离婚了,孩子判给了前夫。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虽然没有天天陪在儿子身边,但我们的感情还不错。平时我经常会跟他视频,给他买东西,他都挺开心的。
这个暑假我还把他接来住了一个多月。回去后,他也不知道怎么了,天天打电话来哭。说是想要一直和我住在一起,要我跟他爸爸复合。
他爸平时对他比较严厉,估计也让他感受不到爱。
我真的很担心,他这样子会抑郁。好想好好爱他,但是从来没有想过复婚。
老师,你说怎么办啊?”
她的心情我们能理解。客观的说,离婚肯定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然而将就着过伤害可能更大。
这是一个“双避式冲突”——两个都不是自己想要的,但是又必须做出选择。
所以,我们只能够想方设法尽可能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那么,究竟可以做些什么呢?
离异对孩子的影响
据民政局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离婚登记对数高达96.6万对。这是离婚冷静期正式启动后的数据,可见都是非离不可的了。
大多数离婚夫妻身后都有一个或几个孩子,这些孩子可能会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失去完整亲子关系
爸爸妈妈不住在一起,甚至很久都难见上离开的那一个。曾经拥有的“完整”亲子关系必然被割成两半。
图片来源:Youtube
在看到别的小孩有父母陪伴的时候,会忍不住感伤“为什么别人都有爸爸妈妈?”尤其是曾经一家人相亲相爱的情况。回忆多美好,现在就有多失落。这种强大的落差,是很煎熬的。
失去安全感和确定感
对孩子而言,父母不仅是提供生存物资的人,更是提供心理营养的人。
图片来源:Youtube
一个人的安全感以及最初对人际关系和这个世界的印象是在与父母互动中形成的。父母离异会破坏她内心的安全感和确定感。如果父母关系很不好,还喜欢在孩子面前吐槽另一方,会让孩子内心产生撕裂感。因为对他而言,外在父母是构建内在父母的基础。若他们总是针锋相对,孩子内心的小人就会不停打架。
图片来源:Youtube
此外,父母离婚后,如果再婚,也会带来很多变数,比如新的家庭成员。然而,更大的挑战是看到他们相处融洽,会忍不住反复琢磨为什么父母要离婚。
这些变数都会破坏孩子内心的安全感或确定感。
失去母性或父性力量引导
一般来说母亲代表包容、同理心、温柔等力量,而父亲代表竞争、好胜心、刚强等力量。
父母在与孩子互动过程中,将自己身上的这些特质潜移默化地植入孩子心中。常言道,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影子。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孩子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
然而,当其中一方离开,ta所代表的特质就会有所缺失。
所以,本质上,父母离婚对孩子而言是一种丧失。分手、离婚、死亡等也是一种丧失。而人向来最害怕失去了,所以真的很难坦然接受。
图片来源:Youtube
孩子年龄越小,自体发展越不完全,心理上还与父母处于共生状态,受到的冲击就越大。所以,不要以为小孩子不懂,只是不懂得表达而已。而且,这种创伤往往伴随一生。
相对来说,上了初中或高中的孩子,已经能够理解关系的无常性,并且自体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只要跟他们好好说,一般都能够理解和接受。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不伤心、遗憾、生气。
读到这儿,很多人可能会说,我也知道离婚对孩子有影响。但是,不离婚,吵吵闹闹的对孩子也不好呀,况且我自己也难受。
的确,离或不离,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事实上,完美家庭几乎不存在,即便是很多看上去还不错的家庭,孩子也不一定完全不会受伤害。
况且,从未受过伤害,对孩子就真的好吗?而受过伤害的孩子,就一定不能健康成长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确保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从来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完整家庭,而是心理上的“完整家庭”。这个家庭能够提供给孩子成长所需的各种心理营养。只要能做到这点,单亲家庭、孤儿院的孩子和传统完整家庭的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不会有多大差别。
哪些心理营养对孩子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呢?
1.无条件接纳
这并不是个陌生的概念,但是具体操作的时候,我们总会一不小心就把它与溺爱混淆。
无条件接纳和溺爱不同,并不是不加辨别地容忍孩子一切行为,而是既能看到孩子的错误和局限性,也能够看到孩子的出发点和优点。
最重要的是,不会因为孩子的某一些问题而否认他整个人,更不会只爱表现乖的他。
图片来源:Youtube:Love me for who i really am
无条件接纳能够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无论怎样都是有价值的、值得被爱的。
2.我很重要
意识到“我很重要”对孩子意义非常重大,对大人而言也是如此。
当一个人无法确认自己对他人很重要的时候,就容易自我怀疑、伤心受挫,自轻自贱。有时候还会为了让别人看到自己,而做出一些疯狂的举动。
比如那些一失恋就要死要活的人,就是无法接受自己对别人而言不重要。
当然,对绝大多数父母而言,孩子肯定是很重要的,但是重要的不是我们怎么想,而是孩子怎么感受的。
在乎他,就一定要让他知道。
3.安全感
对孩子而言,安全感意味着生存有保障、环境是安全的、自己是有办法应对风险的。如果孩子从小没有给到足够的安全感,就容易变成一个缺乏勇气、自卑、懦弱的人。
图片来源:Youtube:Ted
安全感主要是儿童期建立的,尤其是3岁以前。当孩子获得了足够的安全感后,就会自然地与重要他人分离,开始独自去发展。
重要他人不一定是父母,也可以是祖父母、老师等,关键在于这个人要能够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
安全感主要来源于情绪稳定的照料者、平和且亲密的亲子关系、自由探索的尝试等等。
4.赞美、肯定和支持
孩子长到4岁左右,会开始很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以及自己的能力。如果外界对他的反馈是积极的,他就对自己有信心。反之,就会自卑,以至于逐渐丧失探索世界的勇气和冲动。
同样的,对孩子而言,重要他人的反馈最为重要。它是孩子自信心的重要来源。所以,在这个阶段,养育者要给予孩子更多积极关注,并积极反馈给他。
5.积极模范
图片来源:老师请回答
模仿是孩子社会化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知识教育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的人,但是行为教育才是让人成为一个人的关键。
行为教育包括言行举止规范、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兴趣爱好等等。
虽然说现在有很多专门学校能教这些东西,但是若成长的环境与之差别太大,会让人迷糊。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孩子更容易对重要他人的言行产生认同。
因此,若我们希望孩子具备哪些优秀品质,最好也最简单的教育方式是自己先做到,他们自然会模仿。
图片来源:老师请回答
总的来说,儿童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并尽可能满足。其实,他们要的也不多,简而言之就是希望被理解、被重视、被支持,此外也要注意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包容的成长环境。
对青春期及以上的孩子而言,更重要的功课是与父母以外的人建立联结。所以,这个阶段他们更需要的是我们的理解和指导。
如何守护离异家庭的孩子?
无论是对离异家庭的孩子,还是对常规家庭的孩子,只要给予了以上5种心理营养,基本上都能成长得不错。就好比,无论是种土里,还是水培,只要必要的营养到位,一样能够茁壮成长。
不同的是,给予的方式会有所差别。
对于离异家庭的孩子而言,最大的问题在于离开的那一个没有办法天天陪伴左右。然而,陪伴的质量并不完全取决于距离。尤其是现在交通、通讯都很发达,只要有心总可以找到一种很好的方式。
根据我多年的咨询经验,若你像文章最开始提到的妈妈一样担心孩子,可以试一试以下方法。
建立规律的联系
规律意味着确定、安全感。
尤其是对儿童期孩子而言,它让孩子明白虽然妈妈或爸爸不能常伴左右,但是一直都在。这个时间,最好是共同确定的。
积极关注
“无条件接纳”“我很重要”“赞美”三种营养都基于“积极关注”。
所谓积极关注,就是要看到孩子的优点和努力,并及时反馈。需要注意的是,要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
比如,询问孩子学习、生活情况的时候,要多多关注他做得好的地方,并明确地告诉他“你这点做得很好啊。”
对于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要急着指责,而是问一问“你有没有想过,这件事情该怎么做才更好呢?有哪些是需要我支持你的?”
坦然表达爱
爱是一个名词,更是一个动词。中国人向来比较含蓄,不怎么表达爱,以至于很多亲子关系都比较疏离。然而,事实上,绝大多数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
父母离异后,孩子更容易觉得父母不爱自己,甚至觉得一定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他们才分开。
图片来源:Youtube
因此,为了安抚他们不安的心灵,我们要学会多直接表达爱。
最简单的,每次聊天都跟孩子说一声“宝贝,我爱你。”当然,也要尽量多抽时间陪伴孩子左右,多问一问他们想要什么。
最好的爱,是投其所好。
回到最初的问题,孩子之所以会哭泣,原因是多样的。当然,妈妈不在身边对他影响很大,但更重要的是爸爸或妈妈都没有给到他足够的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不在于家庭完整或陪伴左右,而在于父母是否能够用其他方式让他意识到自己是被爱的。
当他能够得到这份确信的时候,就能够坦然接受这种家庭模式了,而且并不会因此觉得内心有太多缺失。
测一测:前世的你曾经是哪位神明?
测一测你要多久能赚够人生的第一个一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