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用一个“幽”字组词(上)

青城山——用一个“幽”字组词(上)

今年的暑期有些漫长,酷暑难耐的日子持续到八月下旬。不过,倒是好过了我们夫妻俩,和两位朋友,我们飞到了避暑圣地——都江堰。

夏末初秋时节,旅居都江堰一个多月,让我不亦乐乎!

第一站:青城山。

下了一夜暴雨,天亮,雨歇了,天公作美,并不艳阳高照,天空稍稍放晴,空气中弥漫着泥土气息和花草的芬芳。夫君背起双肩包,一声令下:走起,青城山开拔!我当兴致勃勃,两手啥都不用拿,倒像个跟屁虫。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近在咫尺。青城山是都江堰主体景区,重点风景名胜区、全真龙门派圣地,十大洞天之一,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成都十景之一。这么多之一,那我们今天就来探个究竟了,细细地转,好生欣赏。只要青城山不怪我们姗姗来迟,就像读一本书一样,边读边记,边记边想。早餐吃得肚儿圆,神清气爽,决定不坐缆车,一路向前,靠两条腿喽!

走在我们后面的是一位老者,陪同他的是一位年轻帅气的小伙子,普通话讲得很标准,我猜应该是位导游。

他说: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天师道的祖山祖庭,凝聚了中国道教文化的精髓,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青城山是一座纵横千百年的活的道教“博物馆”。这里山林幽深,古道幽静,山花幽香,鸟鸣幽趣,亭阁幽雅,溪流幽清,故有“青城天下一幽”的美誉。

细听,一连几个“幽”字,便是青城山一大特色了。

东汉汉安二年(143年),在写毕二十四道书两年后,张道陵到达青城山,在此结茅传道,他创立了中国的本土道教。先人们智慧,深幽涵碧,青城山因他们而涌出一系列的“幽”来吧!

举目一望,天然图画坊呈现眼前。

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阁,建于清光绪(1875-1909年)年间。这里风景优美,亭阁矗立于苍崖立壁、绿荫浓翠之间。我们仿佛让这苍天绿叶掩没,游人到此置身于画中。亭阁后常有丹鹤成群,唳于山间的驻鹤庄;右有橫石卧于两山之间的悬崖上,被称为“天仙桥”,传为仙人聚会畅游处。

继续往前走,是“椿仙行道”,有三百年的“树阵”。民国初年,彭椿仙主持青城山时,声名远播,以至访之者众。椿仙约法来访者:“欲访椿仙者,需在游山道旁植树一株。”经年累月,渐成绿荫通道,后人遂谓之“椿仙行道”。身处在小叶楠树阵的环抱中,处处感受到凉意,还有脚下缓缓的小溪,微风吹过,不经意间,一片不知名的叶子落下,这孤帆一叶,在溪流中划走,我想,叶子带着仙气,游走于远方吧!

闲亭古道早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就是前面导游描述的:古道幽静,溪流幽清。

建福宫坐落于丈人峰下,始建于唐开元十八年(730),后经历代多次修缮,现仅存两殿三院,分别奉祀道教名人和诸神。殿内柱上的394字的对联,堪称“青城一绝”。观宫内保存的古木假山、委心亭、明庆符王妃的梳妆台遗址,以及壁画、楹联等文物,诗人陆游有诗句描写当时的建福宫:

“黄金篆书榜金门,

夹道巨竹屯苍云。

岩岭划若天地分,

千柱耽耽在其垠。”

自建福宫北行两千米,即至青城主观——天师洞。

三面环山,一面临涧,古树参天,十分幽静。潺潺的流水声,缠绵古树,亲吻着绿荫,听你和洞前一株古银杏树诉说这里的千年历史。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的像,洞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观内正殿为“三清殿”,后有黄帝祠和天师洞古迹,规模宏伟,雕刻精细。

继续前行,不远处就是“朝阳洞”了。

这一处建筑格外奇特神秘,它依山而建,又与山体融为一体,进到房内便是洞,而从房内望出去又是一片碧绿景象。大小两个朝阳洞,小洞仅容十余人,大洞可容一二百人。洞穴正对东方,清幽雅致,传为上古宁封栖真处。

左脚刚踏进洞门,准备细品中央石柱上,当年成都知府黄云鹄的撰联时,一阵阵凄婉哀痛的哭泣声,让我循声觅影……只见一位年轻廋弱的女子,双膝跪在一位神像下,上身匍匐,她泣不成声,刺痛洞里的游客。此情此景,有人悄然离开,而我稍做停顿,只见她身旁还有一位与她差不多同龄女孩,不停地安慰着她,用右手臂扶着她,也是一脸的伤心。我不知道这位痛哭的女孩子,在她身上发生了什么,或是经历了哪些千辛万苦,让她这哭得痛不欲生,此时,只感觉到我的心在一阵阵抽搐……(待续)

作者:韩英

◆韩英:【简读素看】孤独如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