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对话与展望——《从点、线到面》译后记

原创 T-Lab 郦亭亭 二阅天 9月9日
2018年底,T-Lab收到来自三度策划简体中文版再版康定斯基经典著作Punkt und Linie zu Flache的翻译邀请,深感荣幸但同时压力巨大。为了更好地完成再版任务,我们仔细梳理了历来有关版次信息,如下:
  • 1926年,第一版德文版 Punkt und Linie zu Flache,Wassily Kandinsky 著,包豪斯系列第9出版;
  • 1947年,第一版英文版 Point and Line to Plane, Hilla Rebay编译,古根汉姆美术馆出版;
  • 1955年,第二版德文版 Punkt und Linie zu Flache,Nina Kandinsky 授权,Max Bill做序,Benteli出版;
  • 1985年,第一版繁体中文版《点线面》,吴玛俐 译,台湾艺术家出版社;
  • 1988年,第一版简体中文版《点线面——抽象艺术的基础》,罗世平 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 2003年,第二版简体中文版《康定斯基论点线面》,罗世平、魏大海、辛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1年,第三版简体中文版《点线面》,余敏玲 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 2012年,《康定斯基艺术全集》,李正子 译,金城出版社;
  • 2016年,《艺术家自我修养》,金  蓓 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此外我们还研究了包豪斯理论对东亚、日本设计的影响,包括如下:
1950年代,由马场雄二编辑的《美术设计的基础》,最早将康定斯基的抽象理论应用到设计基础教育之中;该书于1967年由王秀雄先生翻译成繁体中文版《美术设计的点、线、面》,台湾大陆书店发行。而康定斯基的原著在日本正式翻译成日文出版,则是在1995年,由宫岛久雄翻译,中央公论美术出版。
有鉴于这么多版本已上架,我们要再版出新意,实属不小的挑战。我们和编辑郑子维多次探讨已有版本的特点,有什么遗憾,再版如何弥补,再版目的为何。从历史的角度,康定斯基是抽象理论的始作俑者;从美学教育普及方面,康氏语言并不通俗易懂,他在字里行间渗透的哲学思想,也不为今日年轻读者所能清晰捕捉。从翻译角度上来说,已出版几个版本各有千秋,只是译者的专业储备不同,文本风格及导向自然会有差异。
80年代的出版,尤以吴玛俐的翻译较精准,但存在繁体中文与简体中文的文化认知差异。之后有些版本明显带有科研任务,对康氏理论没有消化,文字比较晦涩,书籍设计缺乏整体观,阅读感自然不会太好。余敏玲版本基本还原了康氏的文风,也得益于小马哥尊重原版的书籍设计,因此这版至今最为畅销。只是译者对康定斯基的艺术营养来源,尤其很多音乐、戏剧、建筑等跨专业资源研究不够深入,略微有些遗憾;民国文风是该译本特色,但也因此让今日读者读起来多少有点累。很多译本直接从英文版翻译,最初出版是德文版,德文也非康定斯基的母语,某些涉及观念的语句或多或少会在语言转换中原意缺失。
本次再版尤其在书名上做了慎重的调整,再三解读英文版和德文版之后,包括对其中三个章节的逻辑认识,我们和编辑商议,一致决定将书名继承康定斯基的初衷,更改回《从点、线到面》,从而更加尊重作者对于元素及构成的本真思想。二年多翻译的过程,事实上是我们与康定斯基及其时代对话的过程。为了更好的理解康定斯基写作原由,我在学习组分享活动的同时梳理了现代主义思潮简史,并通过政治事件、科技进步、哲学思想和艺术流派等几大范畴,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来看抽象理论诞生的背景及其影响。
借鉴大历史观研究的方法,无疑是很有意义的基础研究。但翻译的同时,还使我回想起了85年至86年在美院上过的课,那是我对“装饰”与“设计”产生思辨的初步启蒙。1985年我应届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工艺系装潢班(视觉传达专业前身),当时的班主任是77级留校任教的张所家老师。他质疑传统工艺专业教育已深陷困境,获得系领导支持,在一年级进行教学改革试点。因此,我们班成为美院有史以来第一个冠以“影视广告专业”的试点班,课程80%由张老师借鉴国外先进教材自行改编,他当时一系列实验性教学在美院造成很大冲击,遭到保守派抵制,最终张老师被孤立而离职,我们班被学院改回到传统的装潢专业,包括所有课程教学。但张老师对我们的启蒙影响早已播下了种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门以“点、线”为基本元素的视觉表达基础课程。他要求我们自选一张摄影作品,然后分别通过手绘20张图,从最多的点逐渐精简到最少的点,概括表达出图中最核心的内容;之后,线的表达同理。记得前面三周,我根本不理解,画了很多都不得要领,就去观摩同班几位专业高分同学的创作,到了第四周,逐渐开始理解,终于有一张让张老师过目后,他说:你开窍了。
按回放键,假如当时自己同时有这本书的阅读理解,再结合创作实践,可以开窍更早些。可惜我开智甚晚,当时读书不求甚解,图书馆有大量当代艺术设计画册也只是草草翻阅。毕业多年后才开始认真读《论艺术的精神》和《点线面》,也逐渐对张老师当时的课有了些恍然。十年前,有关包豪斯研究开始重新被点燃,1920年代末出版的包豪斯系列教材,再次进入国内艺术设计院校的视野,并陆续成为教学改革的历史模版。梳理百年以来的出版可以看到,康定斯基的 PIONT AND LINE TO PLANE,从1985年至今已有4个中文版本的出版,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这一切提醒我,今天应该会有很多读者会如大一的我,甚至更年少,而“谁是我们最重要的读者”在以往的版本似乎都没有明晰。
再按快进键到今天,康定斯基的抽象理论对于数字时代乃至未来,应具有更多意义。他书中有一句话,深深击中了我:“每一种原驱力,都可以用数字表达,即称之为数值化表达。在今天的艺术中,这仍然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即便这样,也不能因此忽视它。目前我们还缺乏测量手段,不久的将来一定能证明这并非空想。从现在起,无论是基本面还是大组合,要尽可能给予每一个构成相应的数字表达。同时,还需要耐心平衡,把复杂的组合分解成若干更小的结构。只有实现了数值化表达之后,才有可能完成一门精确的构成理论......展望未来,更复杂的数值关系一定会同样迷人、或者更具吸引力,也将被广泛应用。”这便构成了我们再版目的之一,即对于所有基本元素,或者称其为元元素的研究,是今天艺术与科技日益融合之必要基础。而“整体设计”或者说“统感设计”逐渐倍受关注,也正是康定斯基展望之未来的到来。
我们的工作方式是先通读英文原版,再结合德文版理解康定斯基理论的某些概念定义,竭力追溯康氏理论阐述中列举或引证的所有源头,在清晰了解其他几个中文版本的基础上,尽可能取长补短。翻译研究的同时,作为学习组成员之一,我曾参与了阿里巴巴旗下一间公司的产品研发,他们致力打造算法为基础的视觉设计普及版,探讨各种美学范式的数字化输入,最终归结到如何通过编码coding对不同美学元素的本质表达与发展可能。这个项目因为疫情中止,但至少从数字化方面初步检验了康定斯基的抽象理论,促使我再次深研且理解他书中哲思。无独有偶,我之后在翻译三度委托另一本书《算法即设计》(即将出版)时,惊喜发现,作者克里斯托弗.格伦伯格基于网格开发了四种不同模拟算法而生成视觉设计,而他坦言最初也是受到康定斯基的影响。格伦伯格的实践,为我对抽象理论在欧美当代设计的发展溯源研究另辟蹊径。顺藤摸瓜,我找到了Karl Gerstner以及他的设计程序理论,了解到60年代末至70年代由中欧发端的计算机艺术运动,等等,一系列弥足珍贵的发展脉络逐渐显现(后续发布研究成果)。
其次,为了验证康氏抽象理论在今天乃至未来的教育还有更多发展可能性,我自己首先到女儿就读的小学给孩子们介绍康定斯基和抽象艺术,三年级的孩子们都表现很有兴趣;之后,我带领杭师大研究生刑春蕾和徐亚男,根据康定斯基抽象理论,开发了一套少儿的抽象美学认知与创作课程,疫情期间,通过线上请了多位十岁的小学生参与,一系列课程的教学成果很喜人,显示出孩子们在抽象美学的创造中更加自由,作品都极富想象力,证明抽象思维对少儿有更多解除枷锁的意义。这一成果对我们今后在中小学生中推广抽象美学的普及有了信心,课程建设也在不断持续完善中。此外,在今年暑假国美创新学院的本科小学期课程教学中,我尝试导入抽象美学作为美学创新的理论基础,短短四周,理论在算法或生成设计实践的引导过程还不够系统,最后C11学生们都拿出了惊人的成果,对我的研究有超乎预计的推进。
很多人会说,抽象理论在中国的导入并非新鲜事。的确,80年代由香港大一学院借鉴日本的三大构成作为设计基础课程中已包含抽象理论,90年代开始由广美传播到了国内各大美术学院。但这一基础教学课程在设计专业细分之后,更多演变为院校内与各专业紧扣的造型基础课程,并没有得到进一步地发展并且推广到社会层面;另一方面在电脑成为创作工具之后,太多可以手到擒来的炫技效果使设计师不再思考表达的本质;更深层问题是,设计教育仍从属于传统美术教育系统,以至于阿道夫.卢斯的时代质问“装饰即罪恶”在今日中国很多官方设计、企业设计中还普遍被漠视。以子维的话,中国人花了100多年的时间,还在努力学习成为现代文明人,至今前路漫漫。我不奢望这本书能进入畅销榜,但一定会成为今后艺术设计新生、教育者、编程员的美学创新宝典。坚信时代总在发展,康定斯基抽象理论在中国的实践还有很大空间,比如审美进步与教育普及,比如传统纹样通过编码探索的可持续开发,等等,前景无限。
作为多年的设计实践者再回到设计教育,我本着对当代设计的研究热爱和愿景出发,希望这本译作为康定斯基的理论在当下甚至面向未来有新的补充与注释。本书的翻译,离不开当时三度包豪斯经典出版系列的编辑郑子维,他细致入微的校译帮我弥补了不少明显的语言硬伤;子维还从出版市场的考量,为本书补充了与时俱进的诠释之内容。我的合作伙伴吉蓉芳让这本书的学术品质有可靠保证,她的跨文化、跨学科专业背景,给予我弥补多语言的深度交流障碍,在校验某些康氏思想之主核在不同版本的转换中是否丢失或偏颇方面,她还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力求细致与精准无误。此外,国美版画系退休老师朱维明先生曾热心向我提供康定斯基书中很多版画方面的专业咨询,他夫人陈之川老师是继张所家之后担任我的班主任,她对我早期的专业肯定,鼓励我在学术道路上一路向前成为自己。我的大学老师张所家,始终是那盏点亮我方向的明灯。
当然,这一版本的翻译,还有学习组强大的学术助力。2018年,我与卢涛、方宏章、虞琼洁和张弥迪等一起成立了学习组,以设计考古的方式进行共同研究学习,以typography为主轴,对现代主义设计进行系统梳理,在一种互为激发的打补丁式学习氛围中,不断修补原本单薄的知识架构。此外,感谢张弥迪慷慨借给我台湾版王秀雄翻译的马场雄二著书,以及字谈字畅主编刘庆及时为我提供日本的包豪斯丛书出版信息。在杭师大美院为我给研究生开设的“设计阅读和写作”课程中,很多学生对康定斯基的解读,对我翻译提供多次审验的机会。因为国美创新学院吴小华院长的邀请与信任,让我适时有机会在三年级本科教学中探索了抽象理论更多的可能性发展。学长毕学峰、施国勤,对我做设计研究也予以多年支持。
毕竟是第一本译作,二年多的翻译过程经历了不计其数的校对,也包括被细心的出版编辑校译出好几个问题,在此一并感谢。向十几年来持续给我学术机会的王绍强老师和三度出版团队,衷心致谢。好友加合作伙伴陈飞波和胡冰,他们在空间设计中的抽象美学实践,毫无保留向我提供了多维度检验理论的现实案例。感谢杭师大美院的朱珺老师及其孩子们对我的翻译工作与少儿抽象美育课程的鼎力支持;学生刘鸿杰协助梳理现代主义简史;谢谢与我在创新学院合作教学的卢晨老师,从动画影像范畴给我提供了丰富的抽象实践案例;还有保持学术交流的南方好友们。我的先生郝楠不远万里从慕尼黑书店给我买回德文版,为本次翻译的精准率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女儿仁知是我进步的最佳伙伴,家人对我包容与理解让我事业家庭兼顾。
几年来,通过翻译的研究,我越来越发现康定斯基的理论不仅对于文字设计、网格系统、更对今天日益热门的生成设计等数字实践与赛博理论,都有着丰厚的奠基意义与研究价值。虽然整个翻译过程充满了各种困难,不断跨越百年时空,不断弥补跨国界、跨文化的差异,最终这本由三度策划出版,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发行的康定斯基《从点、线到面》在2021年9月面世。这是我开启新研究方向的奠基石,只是冰山一角,待今后持续研究与实践,诚挚期待更多专业批评。
本译作,谨献给我的研究生导师John Heskett(1937-2014),愿John与他挚爱妻子Pamela Heskett(1945-2016)在天堂安息。
郦亭亭
2021.9.8

三度艺术经典系列之一:《从点、线到面》

【俄】瓦西里.康定斯基 著,T-Lab 译

ISBN: 978-7-5362-7084-8

尺寸:140mm x 195mm

装帧:锁线平装

语言:中文

发行:岭南美术出版社

(0)

相关推荐

  • 刘杏林:“胡妙胜舞台美术理论研讨会”发言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 国际舞台美术组织(OISTAT)中国中心主席 刘杏林 一. 关于胡妙胜老师的理论建树,我感到可以概括为: 舞台设计方法论或舞台设计学的系统构建:对于创作美学走 ...

  • 在法国公立大学读电影学是什么体验?

    为什么到法国学电影? 说起到国外学电影,大概很多人都会首先想到美国和英国. 然而凡事哪有那么绝对呢? 你喜欢日本的恐怖片,可以去日本学习电影: 你喜欢泰国的同志片,可以去泰国学习: 我喜欢看法国电影, ...

  • 戴平:耐得寂寞方能大有作为

    编者按:11月27日,由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上海戏剧学院联合主办的"阅读空间--胡妙胜舞台美术理论研讨会"在上海顺利召开.研讨会邀请了数十位专家学者在现场展开热烈的研讨.今日分享上海 ...

  • 成长之路 | 李平:教无至境,学无止境

    小编的话 青年教师初登讲台,常常面临着岗位工作和专业发展的双重困惑:从教若干年的教师,也可能会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迷失方向.这些时候,读一读过来人写下的文字,听一听他们的成长故事,可能会使我们获得些有益 ...

  • 活出美好的自己,专注自我成长

    2019年12月初,我的母亲病故,我情绪低落,不愿意多说话.1月15日报名参加李菁梦想学院的第十期手机美学班,希望通过学习缓解情绪. 经过17节课的学习,我每天坚持至少练习拍相片6张.记得第九节课作业 ...

  • 瞭望•五四|跨越百年的对话

    ◆ 今天是5月4日,祝你永远年轻,朝气蓬勃 ◆ 乘坐"瞭望号"飞船,穿越回百年前的五四时代,看看你会更像谁? 点击下图 ▽ 测试一下 互动H5 | 唐朵朵 刘娟 张康喆 ◆ 与百余 ...

  • 两代00后跨越百年的“对话”

    生于1900年的熊佛西先生,是一百多年前的00后:而2018级的大学生大多是今天的00后. 在纪念上海戏剧学院老院长熊佛西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上戏戏文系2018级戏剧教育本科班全体学生在班主任彭勇 ...

  • 在跨越百年的对话里, 听懂音乐的当代性

    文 | 张光楹 10月24日,由谭盾指挥中国爱乐乐团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的"新作与纪念"音乐会是今年北京国际音乐节的闭幕演出,同时也是今年"东西对话"这个主题下的 ...

  • 洞穴奇案:从极端伦理困境中展开的一场跨越百年的法哲学对话

    广告 洞穴奇案 全新译文修订 作者:[美]彼得·萨伯(Peter,Suber) 京东 <洞穴奇案>始于一个令人揪心的案例--五名洞穴探险人因山体塌方被困洞穴,食材耗尽,陷入绝境,为了维持生 ...

  • 经营战略全史:一部跨越百年的经营战略理念集结之作(读书笔记)

    前言 作为职场人士,尤其是负责策划的职场人都需要全面了解经营战略.只是片面知道科特勒.迈克尔·波特.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等人的战略思想,均如盲人摸象一般,只知道经营战略的局部,不知道经营战略的本质,最 ...

  • 跨越时代的对话,梦幻的大师过招:董其昌 VS 黄公望

    明神宗万历24年(1596),董其昌出使湖南长沙,回程经过江苏无锡泾里(今无锡县张泾),透过友人华中翰的协助,购得"元四大家"之一黄公望的真迹<富春山居图>卷,返家之后 ...

  • 《大浪淘沙》中的优秀女性角色,跨越百年依旧神采飞扬

    从1921到2021,百年历史所带来的生活巨变是不言而喻的,更是值得铭记的.最近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大浪淘沙>以年轻一代的视角,用现代审美方式,讲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使命 ...

  • 一场跨越中西的对话:如何让文化遗产消亡慢一点

    文化产业评论 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分享及综合服务平台6小时前 "博物馆者,非古董者之墓地,乃活思想之育种场,是启蒙民众之重要机关."5月18日,在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中法两大 ...

  • 致敬伟大奋斗:《大浪淘沙》,跨越百年依旧神采飞扬

    ​电视剧<大浪淘沙>非常好,好就好在它细致地展现了党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是如何靠着自身的力量斗争以及血与泪的牺牲,最终找到正确路线的. 早前,在"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