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故事(二)~南关大桥与南关石桥
今天百姓所说,保定南关大桥,就指府河上的天水桥。而南关石桥,却在人们视野中消失了。
保定南关有三步两桥,桥连桥之说。确实,保定南关有两座桥,一座是天水桥,天水桥是府河上的一座桥;另一座是南护城河上的桥,叫南关石桥,两桥相距30米左右。
府河是由百草沟(清水河),侯河,一亩泉河汇聚在今动物园儿西南角大湾处向东流经市区的河。一亩泉河是从西北乾方向而来,乾在古代是天的意思,故府河上的这座桥叫天水桥。
而出南门不远的地方是南护城河上的桥,当然叫护城河桥,后来修了石桥,故叫南关石桥。护城河自古就是围绕城而挖的人工河。不围着城转,那还叫什么护城河,它与彼岸天水桥下的府河是相互平行而又东西对流的两条河。
南护城河之桥与天水桥,什么时代修建?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南门石桥是先建的,天水桥是后建的,查阅史书没有详细记载,而史书有府河天水桥建桥的详细记录。这两座桥均是石桥,天水桥是三孔石桥,护城河的桥,是单孔石桥,据史书记载,宋代淳化年间建保州城,修护城河,即建南护城河桥。此桥(当时)为木结构吊桥,符合历史中建吊桥的规律。估计当时没有建府河之桥,待疏浚一亩泉河时才建之桥,而建之桥,乃木桥也。有了府河上的木桥,为方便来往行人,护城河的桥也由吊桥改为木桥。府河上之桥也为木结构,历宋丶金丶元至明成化甲辰年l公元992年至1484年),计493年,不知发生了多少战争和朝代的更新。护城河之桥和,府河之桥均系沟通南北的交通要道。明成化21年公元(1485)年将宋时建的土城墙改为砖城墙,也将护城河和府河之桥改为石桥。这时出现了天水桥与南关石桥的说法。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倾记,同年,重建护城河桥和天水桥。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夏历6月14日,洪水爆发桥被毁,次年正月13日动工重建,于4月26日竣工。
据有关资料载,南门石桥在城门以外,天水桥北城壕之上。该桥古以存之,肇于何时志书未载。然以其位于要冲,当城垣俱兴,今己淹于地下。原桥系石拱结构,单孔,跨径可6米,宽7米。昔之城壕源发一亩泉,自西而來,流至吴家湾(今灵雨寺)以闸遏水,导之北上东行绕城环流,至南门外过此石桥后,再泄府河而东之。该挢与府河上之天水桥近在咫尺,并峙南北,雄距两河。为古之州,县丶城廊所鲜有者,此乃保定古城之一大特色。
建国后的一九五一年,东护城河自东门石桥以下,用国民党统治时所挖市沟改为河道,而向东流之。原有河道废弃,其地逐年改造,移作他用。南护城河也填平之,河上之桥亦失去功能,而妥藏于地下,不复现矣。
1951年,由于市政建设的需要,填平东护城河南段及南护城河。因南护城河大桥不好拆,所以埋在了地下。2005年6月,我市实行雨污分开工程,南护城河桥,被挖出一半,重见光明,此事轰动了保定城。由于大多数百姓没見过此桥,所以引来不少百姓参观。媒体也介入了,记者经走访市政维护处人员,找到了当年参加填河的现年近70岁(2005年的岁数)的老工人,证实了当年填南护城河时,因石桥坚固,不好拆,所以将桥埋在地下。而天水桥未动,始成今日规模,己有四百多年历史,桥面南北长十一丈,东西阔两下五尺,高两丈四尺,为三孔单路石拱桥,中卷长两丈一尺,南北二卷各兴一丈六尺,桥深九尺,桥面上亩两琴贯各建石柱十六方(现己无存)。
站在天水桥上,向东望去。一片繁忙景象,有小火轮的汽笛声,来往如梭的船只,在加上火车穿过天水桥南侧孔洞时的轰鸣声,使人终生难忘。
天水桥下边的铁路,是1903年7月,比利时国投资在南关修建的一条单轨铁路。该路由卢汉铁路(卢沟桥至汉口)147公里167米处出岔。向北转东。沿现在的建国路向东经农大西路至广福桥,再向东,沿府河南岸至止舫头中街的药王庙(主祀药王孙思邈)长3.93公里,这条支线1904年7月建成通车,后来又修到了刘守庙,修建这条支线的目的是为了给卢汉铁路运输设备材料,这些材料都是进口的。由轮船运到天津,由天津循大清河运往保定。
日本占领时,保定市南关铁路支线仍存在,后来不知何时南关铁路支线又向南移至今三丰路。1956年修建火车站南货场;一九五七年铁路进行技术改造,又将三丰路铁路支线向南移一公里。原三丰路铁路路基修建了马路,即今天第三丰路,这就是所说的最早的津保铁路修到刘守庙。
建国后为了加大交通流量,天水桥于1953年增加木板桥面并加宽。1964年又以85毫米厚的钢筋混凝土铺面,并将桥面儿加宽了五米。该桥规模宏壮,隐若长虹,卷顶上刻有吐水兽造像,造型古朴,历经400多年。(隆庆五年第三次重修),经受25次特大洪峰的考验,仍完好无损,是保定市规模最大的古代桥梁建筑。两侧木质桥栏,改为金属质。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开始了有了保护意识,1984年6月,天水桥作为古建筑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即人们所见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