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功的三层逻辑,读懂了你的方向会更明确

主播:大宝
读者老板你好:
我是剽悍晨读的创办人剽悍一只猫。感谢你在过去几天时间里,给我投票。

我现在顺利进入当当影响力作家评选第二阶段。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参与图书领域的评选。我非常想得到这个荣誉。
真心希望,你能在4月19号结束前,每天给我投3票。(按规则,每天每人可投3票)。如果方便,也期待你带动身边的人一起投票。
真的,非常感谢你。


大家早上好,欢迎打开剽悍晨读,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今天是2020年4月16日,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成功智力》。
这本书是由耶鲁大学心理系教授R・J・斯腾伯格所写。对成功的讨论从未停过,作者站在智力研究层面发掘成功和智力的关系,提炼出了智力三元论。也就是说,成功不由分数决定,也不由智力检测决定。由什么决定,全在今天的文章里。
这次我们重点分享书中关于智力三元论的三个认知,分别是:智力三元论、智力发展和成功的外在条件。
『智力三元论』
成功智力是一个比较少提及的概念,它与传统IQ测验中所测量的学习智力,有本质的区别。
传统的IQ测验,比如学业评估测验、美国大学检测、研究生入学考试等,所测量的只是和学习有关的思维认知。它们在内涵宽广、结构复杂的智力系统中,只占极小一部分,也是非常不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作者把这种智力测试叫做:“呆滞的智力"。它们只能对学生在学业上的分数做部分预测,而与现实生活中的成败没啥联系。
那什么与成败有关系呢?
他提炼了智力三元论,意思是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
分析性智力用来分析问题、给出选择、预计结果;
创造性智力帮我们设计出好的处理方法、好的解决流程;
实践性智力则让我们在该实践的时候不因多思止步不前,该深度思考的时候不冲动出手。
也就是说,成绩决定智力的判断方法太单一了,成功智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在分析、创造和实践能力三方面协调、平衡的时候,才最有效。
 
『智力发展』
IQ测试是非常死板的,死板到人们会用一次测量的结果来影响一生。
尤其在美国,由于智力测试无处不在,你总会听到有人说:“哦,我的上帝啊,我智商不行,上次测了,分数不高。”
因此,人们曾经一度认为智力是与生俱来的。
但作者并不这样想,他发现课本上的静态知识,即便是智力好的人堆砌再多,也不能让学生在学校之外的生活与工作中受益。
这就有个非常大的认知鸿沟了:IQ测试基本都以静态知识为主,而现实生活是动态的,这两者放在一起衡量,显然是不对等的。
尤其是读了很多年书的人毕业后发现,自己要给早早进入社会的人打工。这种情况在美国也非常多见。
所以,在这里有个关键认知是:学习智力和在生活中的实践智力,这二者的发展所遵循的规律是不同的。
学习智力随着求学的进程而逐渐增加,在个体完成学业之后达到顶峰,比如很多人说自己的智力顶峰是高三。这不是夸张的说法,这是事实。而实践性智力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尤其是当我们处在多样性环境下,人的实践性智力发展会更快。
 
『成功的外在条件』
但这又出现了另外一个讨论,当一些人读到博士后,他的起点确实比一般人高;相反,有些人很早就进入社会了,但是却越混越差,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除了个体因素,还有环境。
举一组对比案例:
A君某专业博士毕业,可是他所处的环境对该专业需求不大,如果他不走出去,那么他发展的上限清晰可见。
B君某专业博士毕业,他正赶上了社会大力发展该专业的职业机会,那么他能大干一场的几率会更高。
C君早早辍学,他跟着父母做生意,被严加管教。结果他们所处的行业赶上了跨越式发展,那么他的成长也能一日千里。
D君同样早早辍学,他到社会上摸爬滚打,什么都做但什么都做不久,再加上行业动荡,那么他的成长和他的环境是同步的,很难出人头地。
读完这组对比案例,你应该就知道了:成功不是毫无条件的。它既需要个体的成熟,也需要环境的需求。而环境都是与智力无关的影响因素。
总之,成功离不开现实生活背景的成全。
总结一下,成功需要智力是对人的要求,成功需要运气是对环境的要求。把合适的人扔到对的地方,那么他生根发芽就会很快,成功也会相对容易。而把对的人放在了错误的环境里,他面临的更多是痛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