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和内疚,是抽打父母的两根甩不掉的鞭子
作者:刘芳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从业10年,个案累积2000-4000小时
1
我对糖有一种复杂的感觉。明明知道很好吃,但我不敢吃。
很多年前吃糖的体验和过程经常是这样的:吃的时候好爽,没一会儿就觉得喉咙痒痒的,然后就开始上火,接着咽喉疼,于是感冒。
有一段时间,几乎每一次吃糖都会这样。所以,或者我实在忍不住吃了糖,后续就喝很多很多水;或者我忍住,多好吃的糖我都不吃。
还有一段更惨痛的经验,就是我高中时,有一段时间喜欢上了吃棒棒糖。几乎每天晚自习都吃。倒是没有咽喉痛感冒,硬是把我的很多牙齿吃蛀了。有很长一段时间,半夜牙疼哭的呜呜的,去治疗牙齿时,也是排队等待,煎熬,治疗,痛的要死。
所以,糖给我的体验,一直都很不好。甚至可以说,带着很多恐惧。
看到糖,不由自主地,就会瞬间联想到那些因为糖引发的悲惨体验。
有了孩子后,有趣(失控)的事情就来了。
孩子最喜欢吃的就是糖了。但是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让他接触糖。他根本不知道有这个东西。后来,是去他的小姐姐家,吃到了糖,于是,他开始知道了棒棒糖这个存在。
慢慢地,他对这个美食有了越来越多地需求。
那个趋势很难遏制。我说服自己尊重他的需要。但我无法忽视糖曾经带给我的惨痛教训。于是也如此害怕,糖将会给孩子带来同样的结果。
我会跟在他后面,拿着他的保温杯,不断观察他吃好了没,一吃好就赶紧漱口,喝水。甚至能感觉到自己的冲动:要不你别吃了吧!我们吃点别的!
有时候也提议过,有时候自己忍着。当然孩子绝对不会理我的,他沉浸在自己对美食的享受中。
他只有享受,没有恐惧。
而我,在恐惧下,早已失了心智。需要保持足够的觉察以及自我对话——“那是他,不是我。我的体验也是过去的体验,不是现在的体验”——来让自己不陷入对他的控制中。
那么,我为什么要控制他呢?他如果也因为吃糖上火了,感冒了,蛀牙了,实际上,是他比较痛苦。而且,这些问题也不是大问题,通过时间和治疗,就可以恢复。我为什么一定要控制他?
我当然要控制了!因为,我可是他的妈妈,他吃糖出现问题,就是我没有照顾好他,那就是我的失职。
那我就不是一个好妈妈!
我会陷入强烈的自责和内疚中。
对,因为我恐惧,所以我不让他吃糖。如果他吃了糖,出现问题了,就是因为我没有做好。我就陷入内疚。而我的内疚,也会加剧我的恐惧:下一次绝对不要再让他吃糖了。
2
ok,我花这么大篇幅说到吃糖这件事情,是因为吃糖这件事情,其实就是我们和孩子相处、教养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而这所有事情的下面,隐藏着作为父母最深的两个心理动力:恐惧和内疚。
不要小看这两个情绪。《***》就非常明确地说了:推动这个世界运作的动力,是疚与惧。
对的,是内疚和恐惧,而不是爱,你没有看错。
而这两个人类最强大的动力,却最常出现在父母这个角色中的。
它们就像两条鞭子,不断催逼着父母去催逼孩子。如果孩子不照做,恐惧和内疚就更甚。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父母学习了那么多知识,可恐惧和内疚一出现,那些方法就是没办法用出来;
因为内疚和恐惧是底层动力,是属于冰山下的潜意识层面的。而那些知识,方法,只是冰山上的意识层面,必然是敌不过潜意识的。
意识和潜意识的冰山模型。内疚和恐惧属于最底层的动机。
3
让我们在更多的例子里感受这个部分。
除了吃糖,我也担心孩子近视。因为我自己深受其苦,所以我不希望孩子再走我的老路。所以,过去我严格控制孩子观看电视手机的时间。
孩子小,为了视力,当然要控制一下观看的时间。这本无可厚非。关键是,我在孩子看电子产品时内心的感受:全部都是担心和恐惧,以及内疚。
我心里一直想着:再看下去,眼睛肯定就完蛋了!那就要像我一样近视了!天哪,我一定要对他负责,不要让这个事情发生!
孩子好好地在看着电视,享受着动画片的滋养。我呢,在旁边虽然一动不动,但是内心忙得很。把自己折磨的要死。
我先生之前肺部出现问题,虽然后期治疗后痊愈了,但带给他的惊吓还是有的。所以,每次孩子一咳嗽,他就已经想到了肺炎,紧接着是肺部出现更大的问题(他有一连串医学命名,我因为没有类似的恐惧体验,所以我并没有感觉,也记不住)。
所以每次孩子咳嗽的时候,他就非常紧张,想要尽快遏止住。甚至在听到孩子咳嗽声的时候,说自己快要受不了了。可以想见,如果我不在身边,他一定会马不停蹄地带着孩子冲到医院,或者挂点滴,或者做雾化。
只要咳嗽停止,他的恐惧就会下降。
于是,孩子也会如他恐惧的那样,以后身体在这个部分,越来越没有抵抗力,也许真的就很容易肺炎。
我们的恐惧推动着我们对孩子做很多干预,无奈的是,孩子也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印证了我们的恐惧:果然我的担心是很必要的!你看,孩子现在就是我担心的样子。
我想这样的情境,父母们一定很熟悉吧。我们身为父母,真的就是这样一天一天经历过来的。
孩子小的时候,担心身体。
孩子慢慢长大了,就开始担心学习,担心人际关系,担心工作,担心活着的状态。
成绩不好?那怎么可以!成绩不好,就会被比下去,就不会被重视,不会被认可;不会考上好中学,好大学,不会找到好工作,不会有好的发展,甚至找不到好的对象,一辈子普普通通……
一辈子普普通通,像我一样……一想到这里,一激灵,绝对不行!我已经受够了我现在普通的样子,我拼尽全力也改变不了我自己,但我并没有放弃。我不仅不会放弃对自己的改造,更要不断地改变你,塑造你,催你,推你,好让你可以到达我到达不了的地方。
我害怕,你和我一样,没有被看到,没有被认可,普普通通,终其一生……
如果你和我一样,那,就是我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都怪我!
恐惧和内疚,继续来一轮。
除了学习,还有很多啊!父母自己没有跨过去的坎在哪里,就会把恐惧全部投射给孩子。
如果自己从小到大人际关系不好,在人群中总是被忽略,那么,就会特别在意孩子的人际关系。孩子只要一说到和谁的关系不好,父母就会特别紧张:他不会也和我一样吧?!也融入不了关系?不行,我一定要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
有一个妈妈,因此在女儿生日那天,大摆筵席,邀请了很多小伙伴在家里给女儿庆生。做了好多好多准备,在过程中也非常紧张,生怕哪里做不好,影响了孩子们和女儿的关系。
结束后,身心疲惫。问自己,我到底在干什么呢?好好的一场生日会,本来也准备得够好了,应该开开心心的,我却累成这样。
是啊!因为恐惧驱使的行动,就会让自己特别用力。所以,一定会特别疲惫。
4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如果学习都没有办法解决自己的恐惧和内疚,那怎么办?
其实学习是肯定能缓解恐惧和内疚的,只是没那么快。很多时候是后知后觉,在恐惧驱使下做了很多事以后,才回过头来发现自己其实可以这样。
比完全没有意识,也好很多了。
但,真正化解恐惧和内疚的,还是心理疗愈。就是去面对和穿越那些创伤,那些被别人比下去,没有被看到的失落;那些被别人忽略的痛……
只有自己的这个部分疗愈了,清理了,不再影响自己了,我们也才能真的带着爱,和孩子在一起。真正地做到平安。
我自己身上就有一个例子。小时候我家人经常在我哭的时候没有回应。这个部分让我很崩溃。我觉得他们并不在意我,也不爱我。我很长时间,都陷在这样的悲伤和委屈中。
有了孩子后,对待孩子哭,我简直是即刻反应。因为我绝对不想孩子再承受我过去的痛苦。
记得有一次,我一听到孩子在床上哭,我几乎是飞奔过去抱起了他。然后被一旁看到的朋友笑了一阵。
我后来去看自己的这个部分,也不断去疗愈自己的委屈和悲伤,以及愤怒。慢慢地,这个部分真的释然了,疗愈了,清理了。
现在孩子再哭,我会有正常的反应。听到并且反馈是必然的,但绝不是过去那样,非常害怕他哭,也必须要求自己一定要安抚他,让他不要再哭。
随着自己对自己的释放越来越多,对孩子的释放也就越来越多。
也才能真正体会到,带着爱,对待孩子是怎么做的。
如果是带着爱,我们并非完全不制止孩子,而是平安地和孩子说好看电子产品的时间,或者陪他看,或者忙自己的,时间到了,就一起关掉,一起做其他事情。没有担心,也没有恐吓和鸡飞狗跳的情绪。在这个时间段,各自享受。
如果带着爱,孩子吃糖时,就只是陪着他一起去享受这颗糖。然后提醒他,吃完糖为了不蛀牙,要刷一刷牙漱一漱口……
如果带着爱,孩子暂时学不好,或者和朋友闹了别扭,那就是陪着他去经历这一切,有情绪照顾情绪,有需求回应需求。真的信任他有自己的节奏和方式,是真正的允许和接纳。
……
带着爱和孩子的互动,并非不做,而是做的时候,大家的内心都是平安的,都是能感受到爱的流动的。
想要了解芳芳其他文章,请点击链接:
刘芳芳
我们是抉择者
向上滑动阅览
◇ 擅长领域
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身心失调,抑郁、焦虑倾向等情绪困扰,人际关系困扰,个人成长等。
◇ 受训背景
> 应用心理学本科;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怀众心理内容总监;
> 王敬伟深度疗愈课程福建省组织者。于09年开始组织王敬伟老师课程并跟随学习与成长至今,于2013年开始参加王敬伟宽恕疗愈导师班并接受深度训练和疗愈至今。
> 系统受训于辛思洁人际反馈模式的团体带领者训练课程,对关系、沟通有一个全新视角的认识和训练。
> 跟随李淑充老师学习身心整合系列课程。
> 15年专注心理学的钻研与探索,致力于实践“如何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以及“如何拥有更有品质的关系”。目前主要通过写作和心理咨询的方式,普及和实践心理学。
> 受训时数:2500小时
> 个人体验:约500小时
> 督导:700小时
◇ 成长感言
随着年岁渐长,随着自己成为一个妈妈,关于一个人“怎样才可以活得好”这个问题,似乎有了更多的思考。在人生这条漫长的路上,我们真的会遇到太多的问题,面临太多的关卡。怎么走过去?怎么才可以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我真的一步一步在往前走,也真的一点一滴在解决这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时候真的很困难,一度在想是不是跨越不了了。但一次又一次,在同伴或者老师的帮助下,在自己的愿心下,真的跨越了过去,竟柳暗花明,走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所以,我理解你在这个路程中的艰辛,以及你在这个阶段要去面对和承担的一切;我也因为自己的经历,有更多的信心:我能走过去,你也一样!
这一程,我们一起走。
◇ 对咨询的看法
每次我作为来访者去接受咨询,我就成为一个纯粹的求助者。那意味着,我不再逼迫自己,不再想办法拯救自己,不再焦虑该怎么办。因为,我把这些部分都交给了眼前的咨询师,而我要做的,就只是信任她而已。
那是一种真正的放松和滋养。关乎自己的各种难题,也有了一个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安放。如果说爱自己,我觉得这是真正爱自己的方式。因为,有一个人,会如此关注我,并且投注了他/她很宝贵的时间在我的问题上。除了解决问题,仅仅这份关注,就特别有疗愈力。
因此,我也邀请你,在人生的某一些阶段,将自己以及自己的所有问题,来这里安放。你值得被认真对待。我也因为被认真对待过,所以,知道如何认真对待你。